缺乏核心、提价求“自救”的车企
近日,有媒体爆料称,said大众自65438年2月4日开始停产,一汽-大众也自2月初开始停产,并称这两家合资车企停产的主要原因是造车所需的汽车芯片供应不足,一时间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随后,一汽大众回应称,“目前其大众品牌、奥迪品牌、捷达品牌仍在正常生产,未受到影响。”另一方上汽大众也迅速作出回应,称新车生产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公司并没有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完全停产,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
尽管奥迪股份公司表示“问题不大”,但其国内两大零部件供应商大陆和博世并不乐观。两家公司表示:目前,汽车芯片市场正在经历整体短缺,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到明年。
市场消息显示,目前除了大众,东风本田、长安汽车、奇瑞汽车都或多或少受到行业“缺芯”的影响。
“芯片短缺确实存在,但没那么严重。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这个时间段芯片供需矛盾。”65438 2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行业发展部部长李少华表示,要理性看待芯片供货失败的问题。
事实上,全球芯片短缺已经显现迹象。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让这根本已紧张的“弦”再也支撑不住,悄然断裂。
据悉,国内汽车行业芯片短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汽车行业持续复苏,市场表现好于预测,汽车芯片需求高于预期;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上游晶圆厂产能紧张,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消费品的芯片供应不足,汽车芯片产能也受到限制。
随着汽车电子化的发展,半导体芯片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多媒体娱乐系统、智能钥匙、自动泊车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驾驶员辅助系统、电动助力转向、ABS?以及电子稳定系统(ESP)。
与其他汽车零部件相比,汽车半导体芯片企业的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主要由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瑞萨、德州仪器、博世等供应商控制。这些公司,除了瑞萨和德州仪器,都来自欧洲。
如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大规模停产,导致全球半导体严重短缺。
“如果65438+2月内不能缓解芯片供应问题,预计国内汽车产能的15%将受到影响,这意味着仅65438+2月就可能影响到国内近40万辆汽车的生产。”
众所周知,65438+2月份是车企年终冲量的重要关口。如果车企因芯片短缺而停产,将极大影响各车企的年度销售数据,进而失去市场份额。
在芯片短缺的困境下,很多汽车芯片厂商也开始“涨价”。
165438+10月20日,封装测试厂商Sunmoon通知客户,将2020年第一季度封装测试平均单价上调5-10%。据业内消息,封测厂因产能不足,已上调6月引线框架和打线包价格5438+00,急单和新单价格上涨10%。
165438+10月26日,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供应商之一恩智浦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面临产品严重短缺和原材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决定全线上调产品价格。
165438+10月30日,日本半导体厂商瑞萨电子也向客户发送了产品涨价通知,涨价生效日期为明年,65438+10月30日。此后有消息称,盛群(和泰)、童玲、松汉、宏康、新塘5家台湾省MCU厂近日同步上调报价,部分项目调幅超过10%,交货时间首次延长至4个月。
事实上,由于晶圆、封测产能紧张,产品供不应求,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很多环节都开启了涨价模式。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一年晶圆供应将持续紧张,部分产品需要客户签订一年期NCNR(不退不换)协议。
“短缺涨价”,但面对这种已知的危机,汽车行业还是无力“自救”?。
“太依赖外国了。”
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低是当前汽车芯片短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仅占全球的4.5%。同时,我国汽车芯片进口率超过90%,先进传感器、车联网、三电系统、底盘电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等关键系统芯片过度依赖,芯片自主化率不足10%。
2019年中国半导体销量占全球35%,但各种芯片设计的国产化率只有0-20%。目前国内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程度都比较低,很多半导体材料还卡在原地。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提升和升级,芯片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生死门”,而此次正在遭遇的“芯片危机”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而国产芯片的突破任重道远。
事实上,国内很多车企已经吹响了自研芯片的号角。
早在2018年4月,智能电动车企业零跑汽车正式宣布,将与大华股份联合研发一款AI自动驾驶芯片,并计划于2019年第二季度进行实车测试。据悉,这是除特斯拉之外,国内首家宣布自主研发芯片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在零跑汽车打响国内汽车行业自研芯片第一枪后,众多车企也加快了汽车芯片的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包括BAIC、吉利和蔚来在内的至少7家车企已进入该市场。其中比亚迪是最硬的核心。不仅设计了自己的国产IGBT(称为汽车电子的CPU,属于汽车芯片中的功率半导体),还做出了国内第一条生产线。虽然在产品上和英飞凌这样的巨头还是有差距,但是实力不容小觑。
另外,一些跨界的大佬也在为车企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华为的?5G?基带芯片Balong?5000,可用于车联网和车端自动驾驶领域;百度研发的“昆仑”AI芯片也可以适配自动驾驶阿波罗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芯片国产化的趋势下,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智能汽车芯片的发展。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11部门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强调国内汽车产业要推进车载级芯片、智能计算平台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9月,在科技部和工信部的支持下,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创新中心)牵头的7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这是汽车芯片领域首次出现统一的行动组织,也体现了国家对汽车芯片的重视。
“要把重视汽车级芯片的发展提高到发展我国自主可控汽车产业的战略高度。如果没有自主控制的车级芯片,中国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会重蹈之前合资车的覆辙。”
可以预见,芯片国产化是大势所趋,也是一场长期的“战役”。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