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有哪些安全卫生常识?

游泳中的安全卫生常识

游泳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身体和文化娱乐的追求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游泳活动。游泳是在水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活动。如果不注意安全卫生,可能会有各种伤害,损害身体健康,甚至溺水。因此,每个游泳者和游泳教学的组织者都应高度重视安全卫生问题,必须了解游泳安全卫生知识,落实安全卫生措施,遵守游泳安全卫生规则,防止意外事故和传染病的发生。

一、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安全措施。

正所谓“人命关天”,“水火无情”,“不可欺山怕水”。游泳是一项与水打交道的运动。记住安全第一,不能大意,一定要谨慎。

游泳安全的宣传教育必须反复进行。游泳老师每节课都要强调,备课时要准备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学生必须认真遵守安全规定。游泳池(健身房)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按规定配备合格的救生员和救生设备设施,认真制定安全制度(规定)并严格执行。

游泳活动,最好是组织起来,或者三五个人一起去,不要单独行动,尤其是在自然水域更不能单独游泳。游泳的时候要互相关心,一起去一起回,中途离开要解释清楚。在游泳课或游泳活动中,教师必须严密组织,定期清点人数,落实安全措施(游泳课安全组织)

第二,选择安全卫生的游泳场所

人工游泳场馆管理比较规范,池水经常消毒、排水、过滤,清澈度高。深水和浅水都有明显的标志和救生设施,应该是游泳的首选。

如果去自然水域或上课,一定要提前做好调查,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温深浅适宜、水底平坦、无淤泥、无障碍物、水流平缓的水域。如果在海边游泳,要了解潮汐规律,搞清楚涨潮和退潮的时间,尽量不要远离大海。选好地方后,做好必要的安排,比如用绳子把地方围起来,标出深浅区域,提供救生圈等救生设备和必要的药品。

三、游泳前体检

游泳前体检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在游泳时发生意外,也是为了避免疾病的相互传染。凡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癫痫、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皮肤病、红眼病、精神病、中耳炎、感冒、发热、开放性外伤者,不宜游泳。女性经期游泳要做好卫生措施,不做措施不宜下水。

四、饮酒、进食和饥饿、疲劳不宜游泳。

饮酒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或抑制状态,酒后游泳容易发生溺水事故。饱餐后游泳会减少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降低消化器官的功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由于水的温度和压力,胃肠道的蠕动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引起胃痉挛、腹痛或呕吐。所以,饭后不要马上游泳。一般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后才能下水。饿着肚子游泳不好,因为空腹时人体血糖含量下降,游泳时容易出现头晕或四肢无力,甚至有晕倒的可能。剧烈运动或剧烈体力劳动后,身体已感到疲劳,肌肉收缩和反应减弱,发生溺水事故。所以,剧烈运动和强体力劳动后,体力恢复正常后,应该休息一下,游泳。

游泳前准备活动。

热身活动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弹性,相应地增加身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柔韧性。这些变化有利于身体更好更快地适应游泳的需要,同时对防止抽筋和拉伤也有积极作用。

在准备游泳时,一般可以做广播练习、跑步、游泳模仿动作和各种练习,拉长肌肉和韧带。尤其需要活动颈、肩、腰、臀、膝、腕的关节。

准备活动后休息一下,然后洗个澡。这不仅是保持游泳池水质清洁的措施,也是为了让游泳者适应下水前的冷水刺激,避免突发下水事故。

六、游泳时量力而行。

在水中游泳时,初学者应在浅水区活动。已经会游泳的游泳者也要量力而行,要合理安排运动。当他们感到身体反应异常,如头晕、头痛、胃痛、恶心或呕吐时,应立即上岸,擦干身体,休息至恢复后再下水。如果高估了自己的体力和技能,就会远行而无法返回,容易造成溺水事故。

游泳时避免一切危险动作,如浅水跳水、互相打斗、长时间憋气、在湿滑的池边奔跑追逐等。

七、遇有意外沉着自救和呼吸。

游泳时,如果出现抽筋等意外,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你应该立即上岸或在水中自己缓解痉挛。同时也可以呼救,让周围的人及时前来救助。如果发现有人抽筋或溺水,要迅速走向救护车,同时大声呼救,让周围的人过来和你一起救援。

八、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文明游泳。

游泳时要讲文明,穿干净不透光的游泳衣、裤,自觉处理泳池规则和保持公共卫生,入水前要洗澡,从头到脚冲洗干净。游泳池内不准随地吐痰、擤鼻涕、排便、丢弃杂物,以免污染水质,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游出水面后,要及时清洗身体,然后擦干,穿上衣服,防止感冒。

九、预防眼耳疾病

由于水中有杂质和细菌,游泳者容易患眼耳疾病。预防眼疾,不仅要选择清洁的游泳场所进行游泳,还要注意保持公共卫生,经常进行游泳池水质净化处理和水质检查。游泳后应在眼睛里滴氯霉素眼药水或金霉素眼膏,不要用脏手擦眼睛,以防结膜损伤或细菌进入眼睛。

游泳时,如果水进入耳朵,往往会引起瘙痒、耳鸣等不适。此时不要用手指挖耳朵,以免划伤耳道,引起污水感染和中耳炎。当水进入耳朵时,可以将头向耳朵入水的一侧倾斜,用同侧的脚不断晃动跳跃,使水从耳朵流出;也可以将头歪向进水的耳侧,用手掌紧紧压住耳廓,屏住呼吸,然后迅速抬起手掌。重复几次后,就可以吸到水了。真的不会倒水的时候也不用担心。要及时找医生治疗,排出耳朵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