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凤翔染红叶最深情,寄相思一字,青花瓷绘布。

提到枫叶,我们会想到漫天红叶。红叶最深情,一言寄相思。

枫香叶

凤翔染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民间印染工艺,在贵州布依族、瑶族、苗族等民族中流传至今。

公元1083年,宋神宗亲笔为布依族题写“田然”二字。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香染绘精美,古朴典雅,民族风情浓郁。所用的主要原料是枫香树所产的枫香香油,故取名枫香染。

枫香流传千年,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记载在创世古歌中。

在一个叫布依族的村子里,有一个姑娘叫查维少苗,在布依族语里翻译成仙女般的姑娘。茶味少苗,外形美观,心思巧妙,尤其擅长编织。她还善于思考,经常为自己民族的单一着装而烦恼。

一天,茶尾少苗像往常一样把编织床放在枫树下编织,融化的枫树油从老树上滴下来,正好滴在编织好的土布上。茶味少苗急了,去洗了。没想到无论她怎么擦都洗不掉,只能染。在靛蓝大桶中浸泡漂洗后,枫香香油滴下的部分出现了蓝底白花。

布依族认为这是上帝赐予布依族的染料。枫香被他们奉为圣树,茶尾哨苗被他们奉为枫香染的祖先。

南宋凤翔染向朝廷进贡13次。为了奖励布依族,宋神宗亲笔题写了“田然”二字,并为凤翔染艺人做了牌匾。

布依族人非常高兴,周年举行了十五天的杀牛节,还立下了“传男不传女”的氏族规矩。染之前要净手烧香,外人不能看,自家女人也不能看。这是为了维护布依族的利益,防止技能泄露。

枫香染色可以说是宋神宗馈赠的,依靠独特的原料和精细的制作工艺,可以入选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枫香染色所用的原料很独特,主要有枫香油、黄油、靛蓝,还有当地特有的树种——青板木烧的灰。

65438+

2.黄油用于增加韧性,便于染色后脱脂。

3.靛蓝汁是一种染料。以前是从天然植物中采集,自己制作。常见的植物是菘蓝,没错,就是大家熟知的菘蓝。菘蓝的茎叶中含有一种叫[dài]的物质。板蓝根的茎叶捣碎后用水浸泡,花青素会溶于水,靛蓝被石灰吸收沉淀,用于染布。靛蓝在空气氧化后会变成蓝色。

对了,靛蓝不仅是自古以来的纯天然染料,还是一种良药。早在神农的《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所以民间也有一种说法,穿靛蓝染的衣服,如果在山上干活时手脚被割破了,就不容易感染化脓,而且穿靛蓝染的衣服还可以防治皮肤上的瘙痒。

1.烫好布,把米汤放在土布上,用石碾压平,保持布平整。

2.画油,这一步可以说是枫香染的灵魂。用刷子蘸取混合好的枫树香油和黄油,在布上画出图案。

这一步很考验匠人的国画功底,因为枫树油画会在事后凝固,匠人要保证图案不能出错,而且为了染出纯正均匀的白色,枫树油要渗透到布料里,渗透到背面,图案线条要流畅。

你认为这一步像唐华吗?有相似的结果和颜色,但对基本功的要求却大不相同。

涂油是枫香染色生产的关键步骤。枫香染色正是有了这一步,才能成为一种香味持久的印染技术,又称布上青花瓷。

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枫香,更是匠人十年磨砺的技艺。剑锋来自磨砺,梅花香来自苦寒。

冷水泡

4.去染缸里晾干。用靛蓝汁把画好的布浸泡在染缸里。如果没有染色,就用石灰。如果过程中缸内有气泡,就加酒(当地人认为加酒养缸,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种说法),反复浸泡,三四天后晒干。

5.再给它上油。如果图案颜色不一样,再上油,再放入染缸。

6.烧水脱脂。传统的做法是将碱性的雷震木烧成灰后制成草木灰水,倒入盛有开水的锅中,将布放入锅中煮,这样可以去除布上的枫树油,呈现出蓝底白花的图案。

7.漂洗:脱脂后,用清水漂洗,晾干,磨平。

从枫香染色的制作过程中可以看出,枫香染色浪漫典雅的背后是工匠对这一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孜孜不倦的重复,而且由于是纯手工制作,时间成本高,无法大规模生产。

比如苗族喜欢牵牛花、大花瓶花、大碗花、大盘花、蝴蝶等图案,布依族喜欢“双凤朝阳”、“鲤鱼跃珠”、歪桃、石榴、月亮花等图案。

这些图案饱含着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他们画出寓意极好的图案,做成衣服穿在远行的家人身上。祝他们穿着衣服平安幸福。

染以枫香,一抹枫香寄相思。

有一种美叫凤翔染,来自于几千年前。它古朴典雅,每一笔的背后,都是匠人默默的传承和保护。

这一笔一画点缀着世界,也希望这份执着和坚持点缀着你我的心,让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份单纯和情怀,送你一份心安。

在这茫茫宇宙中,我有幸认识你。

我是乡村风~,请多多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