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习性

熟悉他们的生活规律。

养蝎子不容易,不了解蝎子的习性会给喂养蝎子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在饲养前了解它的习性是很有必要的,对以后的饲养有帮助。

蝎子的生活习性既是蝎子的生活规律,也是人工养蝎子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蝎子的生活规律,才能更好的养蝎子。网上和书上也有很多关于蝎子生活习性的知识。很多养蝎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蝎子的生活习性,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性为蝎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条件。

蝎子的人工繁殖是一项细致耐心的工作。在饲养的过程中,要多注意,多观察,多记录,尽力不断总结经验。每天要定时观察蝎子的活动(不影响蝎子),记录蝎子的捕食、饮水、蜕皮、产犊、病变、虫害、温度、湿度、死亡等细节。定时定量投放饲料;调节温度和湿度;经常清除死虫;保持饮用水清洁;及时处理伤、弱、病蝎子。总之,蝎子的人工养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项养殖项目,了解和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是养好蝎子的首要条件。

蝎子属于变温动物,自身的温度来源于环境温度,所以会随着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表现出四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1.恢复期(农历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

蛰过后,气温升高,休眠的蝎子逐渐恢复蛰活动。由于早春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蝎子的活动时间不长,活动范围也不大。除了白天外界温度转高的时候,晚上很少会移出巢穴。这期间蝎子的消化能力很差。它凭借肺毛孔吸收大气或土壤中的少量水分,利用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

2.生长期(农历四月中旬至九月初)

清明节过后,气温逐渐转暖,蝎子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量不断增加,消化能力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强。蝎子的生长发育和交配产仔多在此期间进行。每年6月底到8月底,气温高,蝎子最活跃,最旺盛。这是蝎子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蝎子交配产仔的最佳时期。

3.灌装期(9月中旬至10中旬)

秋分过后,气温逐渐下降,蝎子的食量大大增加。在捕食高峰期,蝎子尽量多吃,并将获得的营养储存起来,以备休眠和恢复。这期间母蝎子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要养肥养壮。

4.休眠期(10年6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

深秋初冬,蝎子停止进食,开始睡觉。这个时期。蝎子的生长发育已经完全停止,处于蛰伏休眠状态。冬眠期间,蝎子不吃不动,内部活动微弱,新陈代谢处于很低的水平。

在野外常温下,蝎子从幼蝎成长为成蝎需要三年时间。蝎子的繁殖期为4-5年,寿命为7-8年。每年生一胎,一般在7-8月份。恒温繁殖的蝎子,受精卵在卵巢内发育成熟大约需要70-80天,成熟的卵经过40天左右的胚胎发育期,然后以幼蝎的形式产下。母蝎子一般每年繁殖两胎,繁殖三年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