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原,“河南”看河南——河南博物馆四十宝(上)
经过对全国博物馆的评估,最终确定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湖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博物馆、浙江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为中央首批建设的博物馆。这八个国家重点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它们是展示中华文明、体现中国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博物馆。
以下是对全国八大重点博物馆之四河南博物院40件重要文物的介绍(上)。
贾湖骨笛出土于贾湖遗址,距今7800年至9000年,是同期最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件丹顶鹤尺骨骨笛。笛孔有2,5,6,7,8,大部分还是7孔。实验表明,贾湖骨笛不仅能演奏传统的五音或七音音乐,还能演奏多种音调的少数民族或外国音乐。贾湖骨笛是中国出土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能演奏的乐器。它被称为“中国第一笛”,它的发掘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1987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M282号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这支贾湖骨笛形制完整,因石化而晶莹洁净,几乎可以与梅雨媲美。在迄今发现的30余支贾胡骨笛中,这一举世闻名的产品能在危难中受到追捧,也算是“中华第一笛”的代表作,河南博物院九镇馆之宝之一,国家级文物。。
这个壶高20厘米,由两个形状相同的壶体组成,腹部连接处有一个椭圆形的孔。水壶有喇叭口,束径,小平底,一侧有半圆耳。壶为泥质陶,通体绘棕红色陶器。横线和平行线从颈部到底部涂成黑色,一边画15线,中间画竖线和短线。另一边只画14线,斜线竖短线画平行线。据专家考证,彩陶双联壶是一种神圣的祭祀用品,是部落首领、长辈在民族结盟或重大礼仪活动时饮用的酒具。它是和平、友谊、相互尊重和相亲的象征。1972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此壶造型独特,构思新颖,彩绘线条简洁流畅,风格独特。对研究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和制陶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大概是胶杯酒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古代彩陶之冠,国宝级文物。
这个鼎,在凌渡又叫方鼎二号,高87厘米,口宽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公斤。此鼎与凌渡方鼎一号形制相同,斗形方腹,口缘略平凸筋,方唇,两侧对称圆拱形竖耳,略呈喇叭状。耳朵外侧呈凹槽状,凹槽内有三条圆拱形凸筋。鼎腹四壁上部饰有八组条形饕餮纹,四壁中间一组,四角一组。1974出土于河南郑州市凌渡商城遗址,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这个鼎,造型厚重,纹饰神秘庄严,是皇家重量级,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最早的装饰有饕餮纹和胸钉纹的礼器,也是人类已知的最早的青铜重量级器皿之一,体积最大,铸造最完善,保存最完整,是国宝级文物。
全器高24.5 cm,直径13cm,器壁薄,口收敛,颈长,肩折,腹深,圈足高。梁颈上部向外卷曲弧度小,下部向外卷曲弧度大;折叠的肩部较宽,肩部与腹部交叉处有明显的折线;箍脚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较宽,向外卷曲较小,下部分较窄,向外卷曲较大,上下两部分结合处有窄折边。铜编钟的琴颈上端周围装饰有紧密的凸弦;和弦图案下,等距装饰三个龟形图案。龟形纹整体似龟,头似商周青铜器常用的蛇头,背有圆涡纹,四足云纹,尾尖;肩与颈的连接处用斜角云雷纹带装饰一周;腹部纹饰由三部分组成:狭窄的上下云雷纹带和中间宽阔的动物脸带。兽脸带由三组相似的兽脸纹饰组成,兽脸的眼、眉、鼻、口略突出于兽脸。环足上部有两条间距较大的凸弦,三个等距分布的十字形刻孔将两条弦打断。1955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白家庄,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这个坛子的腹部有明显的扇缝痕迹,扇线都穿过三个十字形的孔。是研究早期青铜范铸造逻辑的重要资料,是目前科学发掘出土的最早的青铜罐,是商代中早期不可多得的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此塑像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公斤。猫头鹰的耳朵很小,头顶很高,眼睛圆圆的,嘴巴很宽,翅膀靠在一起。粗壮的脚和下垂的宽尾巴形成了三个支点。整个地面排列着雷纹,蝉纹、双头奎文纹、饕餮纹、蛇纹交互使用。喙面和胸前饰以蝉纹,颈两侧饰以两端奇特的梳子。每个翅膀的前端都有一条盘绕的蛇。蛇头呈三角形,蛇尾延伸至尾部,与翅膀平行。颈背部和盖饰有饕餮纹,底部和尾部各有一只猫头鹰。盖子的下边缘具有向内折叠的子开口,该子开口可以与容器的嘴结合。器皿口下内壁刻有“福号”字样。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了傅浩墓,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这座雕像造型实用,纹饰精美,繁复无穷,让人叹为观止。生动的造型结合复杂的纹饰,将丰富的想象力与合理的夸张相结合,蕴含着商代先民独特的宗教情怀和审美观念。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铜像,堪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精品,国宝级文物。
这个装置高36厘米,长46.5厘米,重8.5公斤。呈牛形,有盖,短流,扁圆短腿,再与牛头相连。整体来看,前脚为蹄,前如牛马,昂首挺胸;后脚是爪子,后脚看起来像猫头鹰。收起翅膀,挺起胸膛。前部像牛站着像动物,头上有卷曲的角,中间脊至尾部有龙纹,后部有鸟形,两脚两爪,尾部有头形扳手。通体布满真龙纹、鸟纹等神秘动物图案,给厚重增添了更多美感。器内底和盖铸有“继母辛”字样。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了傅浩墓,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这个装置设计巧妙,造型独特,装饰精美。牛和猫头鹰的组合充满了想象的张力,瑰丽而奇妙。是傅浩死后专门为她铸造的纪念器,对研究商代晚期的青铜铸造、礼仪制度、皇室传承等具有重要价值。
此器高24厘米,长365,438+0.8厘米,圆形芦苇状,大口,鼓肚,圆滚滚。该装置的一侧斜伸出一条宽阔的短溪流,与溪流相对应的一侧装有一个半圆形的动物头。顶盖为龙头形状,龙头雕成圆形,长颈鹿有双角的角,官眼,圆眼,大弯钩眉,和平脸。龙身浮雕至两角间盖面,绕盖钮盘旋,长尾卷进,前部伸足,四爪锋利。在这条龙的外围,浮雕着2条龙,环绕封面半周。三条龙,张着嘴,张牙舞爪,盘绕在封面上,显示了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1997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场子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是西周早期的一部独特作品。其碑文“长子口”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对研究长氏家族与商周的关系,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这幅图像高5厘米,宽2.5厘米,厚2.8厘米。从正面看,像个“虎头”。人物端坐,虎头高,口绽,牙明,上牙钩,鼻小,鼻孔双,眼长圆形,虎视眈眈,耳朵半圆形。虎头以下是人的形状,身体前倾,踮起脚尖坐着,双手撑膝,五指朝下,穿着衣服。从反面看,整个背部(人物的背部)是猫头鹰的形状,猫头鹰是蹲着的形状。老虎的耳朵是猫头鹰耳朵,大钩鼻,圆眼,喙下有一个圆孔。人的背是身体,胳膊是翅膀,脚是脚,昂着头,发光向前。1997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墓,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这幅图像很小,很少能在上面生动地表现出虎头、人体和站立的猫头鹰三个图像。此外,三个意象的完美结合,使得整体造型流畅和谐,更是难得的没有任何突兀感。该器无论从造型、雕刻还是创意上,都是商周玉雕的杰作,对研究殷周史具有重要意义。
这根骨笛上端齐平,下部由短到长倾斜。它由65,438+03个长度递减的家禽腿骨管组成。最长管32.7 cm,最短管11.8cm,外形轻巧。其管理规范,选材精细,制作精良。演奏时,左右手应握在一边,低音(长管)在左边,高音(短管)在右边。骨笛的吹孔多为开放式圆孔,演奏者可以根据吹孔的角度和力度来调节乐器的音高、音色和音量。左右摇动以吹出音阶旋律。1997太清宫长子墓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这支骨笛是陆毅太清宫场子口墓出土的四支骨笛中保存最完好、骨管数量最多、最精美的一支。距今3000多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骨笛,填补了我国只有甲骨文记载笛子,没有实物的空白,是国宝级的。
这种芦苇的高度为16.5厘米,直径为17厘米。它有一个圆形的开口,倾斜的嘴唇,短的脖子,浅的腹部,隆起的腹部和轻微的下垂。腹部有一对龙形的耳朵,上端位于颈部,下端位于下腹部。耳朵微微下垂,内部附有喇叭状支架。颈部饰有两组* * *八条真龙纹,以细雷纹为地纹,每组四条真龙纹以一个浮雕兽首为中心,分别在两侧,同侧真龙纹前后相随,均朝向兽首。簧片底部铸有八行***74字铭文,表明制造者是左博。柞帛圭形制独特,口开、卷边、缚颈、竖腹、斜直短圈足、喇叭形托,在目前发现的商周铜圭中独一无二。1993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242号,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此簧片制作精美,花纹布局合理,对称庄重,线条自然流畅,轻盈飘逸。《碑文》是一部优秀的记叙文,它记录了周康王在周都射礼的过程。字体优美,布局紧凑,堪称早期书法珍品,为研究中国古代射礼制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高25.2厘米,长31.8厘米。它是用鸭子的肚子做的,背部有一个开口,肚子下面铸有一个圆柱形的脚。鸭头流水,鸭尾当木筏。一个小小的青铜人站在木筏上,手脚熟练地将身体和盖子连为一体。封面边缘和嘴巴装饰着长尾巴凤鸟纹一周。封面内有43处题字,笔画均匀,字迹清晰。碑文记载,郢国使臣曾在此地拜见邢国国君邢公。行宫派了一个名叫的官员去迎接他,并送给他一些礼物。后来他用行宫给的铜做了这个杯子作为纪念。之所以设计成鸭形,是因为它是按照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制作的。像舒这种大宗师的贵族,只会用鸭鹅形状的物件。65438年至0988年,河南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此杯构思巧妙,造型优美,富有想象力,整体设计巧妙独特,铭文证实了古代文献中应国和郭兴存在的真实性。堪称一部中国早期外交史,一部将艺术之美与生活之美完美结合的绝妙佳作,令人叹为观止,蕴含艺术气息。是研究西周礼仪制度的实物资料,是国宝级文物。
父亲角* * *出土两件。西周早期,此件高29厘米,长20.3厘米,宽9.8厘米,上有盖,盖顶有脊,脊中间有桥钮。器官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略隆起,一侧有头、底和三棱锥形足。封面和正文用饕餮纹和带雷纹的芭蕉叶装饰,封面内侧和正文壁上镌刻有12字样:“晨赵店为尊易为父宝之书”。铜角作为酒器的一员,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少,而且由于铜角流行时间较短,只在商代晚期和周初有发现,出土器物较少。1986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出土,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此器乌黑发亮,漆古黑漆,观赏效果极佳,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铭文清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是已知的喇叭装置中体积最大、装饰最精美、铭文最多的喇叭,被专家誉为“西周第一角”,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这把剑的长度是20厘米,剑柄的长度是13厘米。剑身插在精心制作的牛皮鞘中,剑身外有丝绸包裹的痕迹。这把剑的剑柄是用和田青玉制成的,看起来像一根破土而出的竹子。竹节分明,玉质细腻,润泽光滑。剑柄是空心的,里面插着一个铜芯,连接剑身和剑柄。据专家考证,铁剑是一块渗碳钢,渗碳钢是一块铁经过长时间的渗碳和反复锻造而成的,所以铸造出来的物件更加锋利坚韧。1991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吉果墓M2001,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此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于一体。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距今2800年,将中国人工炼铁的时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河南博物院九镇之宝之一,国宝。
玉饰面具又称玉饰面具,由1唐寅、2条眉毛、2只眼睛、2只耳朵、2张脸颊、2根胡须、1鼻子、1嘴巴、1下巴、* * 14下巴组成。这些玉器,除了象征下巴的玉黄外,大部分都是由其他旧玉器制作而成,有些玉器在改造时还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原玉器的局部花纹。玉绣件均为新疆和田蓝宝石,少数仍可见浅冰青色或深冰青色。但由于墓内填土或积水的长期侵蚀,大部分整体或局部呈黄白色、灰白色或土黄色。1990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郭墓地2001号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这套玉饰眼保存完好,由58块玉组成。是西周墓葬发掘中所能见到的结构最完整、形制最规范、工艺最精湛的墓葬。它为我们探索西周时期的玉饰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我国玉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国宝级文物。
这套玉佩长约87厘米,由七块从上到下、从小到大、大小依次递增的玉黄拼接而成,两排玛瑙和玻璃珠对称排列在其间。上部由一个龙纹玉佩、18玉管和103红玛瑙珠组成,分别为两排和12组。下部由7颗玉黄色、20颗圆形红玛瑙管、117颗红玛瑙管状珠、108颗浅蓝色菱形珠纵向排列成两排四排组成。这种大规模的群玉佩在我国考古发现中也是罕见的,为研究我国古代玉器的种类、材料、工艺和古代礼玉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91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吉果墓M2001,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这套玉佩结构复杂,组合规则,花纹精美。是西周国君郭地位的象征和标志。它代表了西周贵族的玉佩风格,是西周玉佩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规范、最完整的一套周代玉佩。充分体现了西周时期的佩玉制度,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玉的高超工艺,是国宝级文物。
此壶高117厘米,长30.5厘米,宽24.9厘米。壶身纹饰为浅浮雕,有刻有阴纹的龙凤纹饰。有几只蜿蜒飞翔的应龙紧贴着它的腹部,它正在慢慢地向上移动。有的是鸟兽结合的形式,都在锅的周围。壶颈四面有龙形耳,前两面的龙形耳构成铜壶的耳,有花冠形的角,较大较长,冠和壶身有精美的镂空花纹。壶腹下部的四个角上附着着有翼的龙。动物的角是翻过来的,角的末端像花一样,使它们来回攀爬。圈脚有两条龙,有鳞,有弓,有尾,头转向外,交错,分支角。支撑壶身的龙与附在壶身上的龙兽向上攀爬的气势相互对应,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壶身轻盈动感的感觉。1923出土于河南郑州新郑市李家楼,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此壶的装饰构图极为复杂,图案十分奇妙,铸造工艺精良精美,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同时也说明了郑的工业技术水平在春秋时期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当时的青铜铸造水平。是中国出土青铜器中的稀世珍品,是国家级文物。
这个装置呈长方形,高28.8 cm,长131 cm,宽67.6 cm,重94.2 kg。整根铜条由三层粗细不一的铜梗拼接而成,纤细精致,似焊无缝,似铆无铆痕,通体镂空,雕有云纹。以故宫为例,青铜故宫装饰有雕刻的多层云纹,通透性好,像天上飘着的白云。有12只龙形动物紧贴在紫禁城的上部。它们弯腰卷尾,伸出头来,面向紫禁城的中心,形成了龙守护的景象,另外十二只动物蹲伏在紫禁城下。它的身体由粗细不一的铜杆支撑,共分五层,最厚的一层是梁架。每个梁架的两边都有很多分支,就像古建筑上的斗拱。1978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司夏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整件云纹铜版采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造而成,精美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禁级中的精品青铜器。云纹铜版的发掘将中国失蜡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青铜器和国宝级文物。
王孙专利的一组26个铃铛,最大的重152.8kg,最小的重2.8kg,形状相同,大小递减。钟呈瓦形,舞中有圆柱形的雍。雍的下部有一个环形的旋和一个长方形的图案。钟腔前后各有36个圆柱形片,口部呈弧形,内壁口部有调音造成的锉痕。这套编钟是吴王的儿子王孙帕特为父亲铸造的礼器和乐器,充分体现了楚国王室的威严、古朴、辉煌和凝重的气氛。1978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司夏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这套编钟有17铭文,长度为117字。是春秋时期所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旋律准确、保存完好的青铜打击乐器。比湖北曾国墓的编钟早100多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魅力。这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
这个三脚架高62厘米,直径62厘米,长63厘米。这是淅川司夏二号楚墓出土的七鼎之一。此鼎口小,耳外翻,腰扎,腹鼓,平底平,兽头有蹄,身有六怪,昂首卷尾,攀壁而立。鼎面饰有浅浮雕、扭线、竖线。在容器的内壁和底部,有14行84个字的铭文,大意是:王子武制作了一个青铜鼎来祭祀祖先王文并宣誓。我以德待人,所以受人尊敬。希望后人以我为准绳。“王子武”是文献中记载的楚庄王之子,本名子楚,楚康王时是灵隐。1978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司夏楚墓二号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该器造型精美,气势雄伟,姿态刚健,纹饰生动,体现了楚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典型的春秋中后期最具楚风的青铜鼎。六个妖怪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鼎中鸟印铭文精美,人名、日期清晰,为研究楚历史文化提供了参考。
此壶高79.2厘米,壶颈、壶肩、壶脚上饰有平条纹和云雷纹。龙须和耳朵附在脖子上。封面装饰着一条空心的龙。从口沿到底座整个线条收放自如,龙耳方壶整体造型大气磅礴。壶盖以镂空龙纹装饰,颈部铸双龙耳,双虎俯下支撑整个壶身。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造型蕴含着活力和旋律。1978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司夏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此壶造型独特,气势磅礴。与巩峥墓中的莲花鹤方壶一起,是南与北,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世双绝。此壶将楚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精品。是楚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