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汽车会成为全球化的“逆行者”?

面对生存,全球化只能排在第二位。

很难想象,2020年,美国会同时出现通用、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FCA)三大老牌汽车公司的第一道坎。

根据最近的美国《消费者报告》(Consumer?根据报道公布的2020年汽车品牌最新排名,前十大品牌被德系、韩系、日系品牌瓜分。美国品牌成绩最好的是特斯拉,73分排名11,其次是林肯,13,克莱斯勒,福特,通用分别69分,66分,59分。

总分差的美国品牌,单科也很可怕。

在十佳车型榜单中,日系车型以垄断优势称霸榜单。其中丰田以4款车型高居榜首,而美国三巨头并未入选“最佳车型榜”。《消费者报告》作为美国消费者联盟主办的非营利性评估报告出版杂志,是北美最值得信赖的中立汽车评估机构之一。同时,由于其全面细致的评价,很多消费者选择汽车都以杂志的评选结果作为参考。

虽然只是一份有参考价值的评选报告,但这无疑不是给美国三巨头敲响的警钟:为什么日本品牌能够在全球市场包括美国本土市场百花齐放,而美国品牌却在全球市场节节败退,甚至连保卫本土市场的能力都受到了打击?不平衡的市场竞争会给美国品牌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美国是一个老牌汽车强国。在规模化和协同化的需求下,甚至已经让这个行业成为了一个完全全球化的行业。但如今,以通用、福特为代表的美国品牌的全球战略收缩,更像是逆风行动。即使这是他们目前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事情,也不得不说,没有一个投资者愿意把鸡蛋只放在一两个篮子里,短期看似安全,但实际上长期来看风险更大。

生存“收缩战”

与日系品牌在中国、东南亚、欧洲等市场发挥稳定作用并有扩大趋势,甚至中国品牌在海外大举“进攻”不同,福特和通用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动作,尤其是2018全球汽车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以来,美国品牌在全球的收缩更加明显。

从产品到市场份额,从品牌形象到品牌活力,美系的全球收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已经成为一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必然现象。以福特为例。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福特的“再次亏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6年达到1.22万辆(不含林肯品牌和进口车型)的峰值后,一路下滑,2019年仅为23万辆。

同时,福特在华频繁的人事变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将福特中国推向深渊。2019年全年,福特在中国市场亏损717万美元,2018年亏损15万美元。

长期以来,福特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投资于出行变革。但是,由于自动驾驶等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谈盈利的程度,持续的投入很难取得成效,这也意味着亏损。另一方面,支撑福特这头巨象的传统汽车业务跟不上市场需求,导致销量下滑,从而影响财务表现。2019年净利润下降98.7%,绝不能让福特继续开源节流,勒紧裤腰带。

为了生存,在全球汽车市场下滑的前一年,福特提出了6543.8+04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随后这一计划的目标提高到255亿美元。此外,自2016澳大利亚工厂关闭以来,福特已经关闭了3家俄罗斯工厂和6家欧洲制造工厂,近6000个工作岗位被裁。

到2020年底,福特将在欧洲裁员65,438+0.2万人,约占其欧洲员工总数的20%。根据福特在2018提出的“重组全球劳动力”的说法,可以看出未来可能会有7万名受薪员工受到影响。裁员、关闭或出售工厂等预算削减将成为福特的常态。

另一家美国车企通用汽车,近年来也在瘦身的道路上奋进。除了出售悍马、庞蒂亚克、萨博、水星,还将旗下八大主力品牌缩减为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GMC,还退出了全球主要地区的本土市场。

雪佛兰品牌2014退出欧洲市场;2015欧宝退出俄罗斯市场,关闭印尼工厂;2017欧宝、沃克斯豪尔、通用汽车金融欧洲业务出售;2020年初,宣布雪佛兰品牌将退出泰国市场,减少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的制造、设计和销售业务,并在2021年底前彻底放弃霍顿品牌。

除了出售其在各地的业务,通用汽车在2018年宣布裁员14000人,并关闭全球7家工厂,其中包括北美的5家。从长远来看,通过这一系列“瘦身”措施,通用汽车有望每年为公司节省多达60亿美元。

为了在这一轮竞争中生存,通用汽车只“盯着”美国和中国市场。根据通用汽车2019年的销量数据,在其776万辆的总销量中,中国和北美的销量分别为326万辆和336万辆。

在美国巨头中,FCA的路线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FCA在世界和中国面临同样困难的情况下,选择“拥抱”PSA,以一次五五开的合并,实现了业务的全面整合。从2019年两大集团在各地区的销售业绩来看,即使未来全球销量在800万辆左右,但在新能源领域的落后,以及标致雪铁龙和Jeep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低迷,仍然是新实体需要解决的问题。

毫无疑问,美国系一直无法下定决心退居世界,因为北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占据绝对优势。2019年北美市场销量2087万辆,美国三巨头* *销量871万辆,占该市场41.7%。在美国市场,三巨头也占据了43.9%的份额。值得注意的是,以丰田和本田为首的日系品牌,2019年在美国的份额也是37.1%。面对日系的穷追不舍,美国品牌在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美国市场,美系不能轻视日系的另一个原因是丰田和本田在美系的根基并不深,但作为50年代二战后打开美国市场的丰田,在美国70年的卖车历史足以征服三代美国人,这也是其作为世界级厂商全球化的开始。随着丰田进入美国市场,本田、日产等日本品牌也相继进入美国。

再加上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美国汽油价格一路飙升,翻了一倍,以精致节能著称的日系小型节油车迅速成为美国市场的“热蛋糕”。1979年日系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是17%,1980年迅速上升到24%。198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达到11万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1980年,丰田卡罗拉年产量高达85.6万辆。目前,丰田卡罗拉(丰田卡罗拉10代中文名由“卡罗拉”改为“卡罗拉”)全球销量已超过3600万辆。

从世界霸权领地抢夺食物并不容易。全球销量冠军大众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增加在美国的份额。业内有句话叫“得中国者得天下”,但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级汽车制造商,必须跨过美国的栏杆。

但相比大众、丰田等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攻势,福特、通用、FCA在此刻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自身的问题。本来他们是想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的,但是在快速而不切实际的布局中,阻碍了他们原有的优势,他们在生存的道路上确实有些心酸。

艰难的转型之路

汽车工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在新时代的推动下,“骄傲”的美国人不得不站在科技和工业的顶端,于是自动驾驶和节能技术成为美国人引领下一个时代的法宝。但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像一个跷跷板。当新潮流推得过猛,必然影响基本的生存发展,最终陷入艰难的转型之路。

福特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移动蓝图”计划,畅想2025年后的智能交通网络,其中自动驾驶是核心部分。在此之前,福特有十年的自动驾驶研发经验,这也是福特烧钱无底洞的开始。

福特对未来交通的宏伟构想

2015“福特智能移动计划”启动。2017年福特去了Argo?AI投资1亿美元,一年后福特去了Argo?AI承诺到2023年实现30亿美元的额外投资。即使2019的净利润没有达到10亿美元,福特也表示不会放弃自动驾驶技术。为此,福特首席执行官韩·凯特说:“福特必须改变。”未来,福特将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转型中,实现新趋势与稳健发展的平衡。

福特的“平衡技巧”之一是与大众在商用车、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广泛联盟。例如,在大众利用福特的北美工厂进行生产以扩大其北美市场的同时,大众将帮助福特品牌开拓欧洲市场。此外,福特还将在大众MEB平台上生产电动汽车。预计到2020年底,福特将在欧洲市场推出14款电气化新产品。

平衡技巧的另一端是根据市场变化。

在全球市场,福特一直被批评“一个福特”原则下的产品无法满足其他市场的具体差异化需求。以中国这个最大且非常挑剔的市场为例,分析人士认为,福特的产品之所以不受欢迎,与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有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4月,福特正式启动了福特中国2.0战略,从加快产品研发和投放速度、发展智能技术、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坚持创新和培养本土人才五个方面推动了福特在华业务的复苏。9月,福特与长安* * *签署“长安福特加速计划”,加快在中国市场的产品投入,改善目前的产品结构。

和福特一样的问题是,通用的三缸发动机也被“吞”得很惨。为了满足国内日益严格的油耗标准和排放标准,上汽通用从2065438+2007年9月起引入了全新一代Ecotec。1.0T,1.3T三缸发动机,但是三缸发动机市场的不成熟让很多消费者敬而远之。再加上车市下行,通用汽车在华销量已经连续三年下滑。2019年,上汽通用销量下降18.7%,别克下降18.4%,雪佛兰下降24.8%。

为了提振市场销量,保持车市第一梯队的地位,通用被告知要向市场妥协,夺回四缸发动机。该消息也得到了其内部人士的证实。“新的1.5L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将与现有的1.0T和1.3T三缸发动机一起销售,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通用汽车将继续优化其在中国的产品组合,专注于快速增长的SUV和豪华车市场。此外,面对全球新能源趋势,通用计划投资80亿美元,到2023年,将在全球推出20款全新纯电动汽车。

“全球发展”虽然只是简单的五个字,但却是复杂的、艰难的、充满障碍的。即使赢得了前期实现快速增长的机会,后期平稳维持就更难了。

在各大车企梦寐以求的全球化进程中,美式体制的反面可能是基于对未来发展更好的考虑,也可能是更好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但从汽车市场来看,产品永远是汽车企业实力的主要体现,针对消费者需求提供全面、更智能的产品才是最好的出路。

文/甘方立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