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故事
“曾子不在座位上”是《孝经》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坐在孔子身边,孔子问他:“先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需要玄妙的理论来教导天下人,使人和睦相处,君臣之间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孔子老师是想指出他内心最深处的道理,于是马上从自己坐的垫子上站起来,走到垫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不够聪明,怎么会知道呢?请老师教我这些道理。”
在这里,“避开座位”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说老师要教他时,他站起来走到垫子上向老师征求意见,以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的礼貌故事被后人传诵,许多人向他学习。
2、程门·雪梨
师洋(1053-1135)北宋才子,南涧府(今福建)乐师。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两兄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哲学家、教育家,都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理论为南宋的朱所继承,被称为学派。
师洋钦佩程程的知识,并前往洛阳程浩的学校向他的老师学习。四年后,程颢去世,他继续拜程颐为师。此时的他已经40岁了,依然尊师重道,努力学习。有一天,雪下得很大,天寒地冻。当师洋遇到难题时,他冒着寒风找同学尤左(1053-1123)去老师家请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时,他发现老师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心打扰他,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站在外面等着。当老师醒来时,他们脚下的雪有一尺深,覆盖着白雪。老师邀请师洋和其他人进房间给他们讲课。
后来,“程门·雪梨”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3.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首领派遣特使到缅伯高向唐太宗供奉天鹅。
路过绵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了出来,想给它洗个澡。没想到,天鹅展翅高飞,直冲云霄。缅伯高忙着伸手去拿,只拔了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直跺脚哭了起来。他的随从劝他:“哭也没用,因为它已经飞走了。让我们想一个补救办法。”缅伯高想,也只能如此了。
在长安,缅伯高拜见了唐太宗,并赠送了一份礼物。唐太宗一看,是个精致的缎包,就打开了。一看就是几根鹅毛,一首诗。诗中说:“天鹅贡唐,山高路远。绵阳河失了宝,伏在地上哭号。圣天子之后,缅伯高可以幸免。礼轻情意重,鹅毛千里寄。”唐太宗大惑不解,缅伯高立即把事情的经过讲了出来。唐太宗连声说:“好款待!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了送礼者诚实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来比喻礼物虽薄,但情意却极其深厚。
4.孔子尊敬老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自己的学生公奉鲁国国王之命,前往周朝京都洛阳拜祭皇帝。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向周代西藏历史的守护者老子请教“礼仪”方面的知识,于是他同意了鲁的意见,并与宫一同前往。
孔子抵达京都的第二天,徒步前往藏史馆拜见老子。正在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天下闻名的孔丘来请教,赶紧放下刀笔,整了整衣服。孔子看到一位年逾古稀、身体健康的老人从大门走出来,以为是老子。他急忙上前,恭恭敬敬地敬了老子一个徒弟的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又鞠了一躬才坐下。老子问孔子为什么来,孔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所以特地请教老师。”看到孔子如此诚恳,老子详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回到鲁后,孔子的学生请他讲解老子的学问。子曰:“老子为良师,知古今,知礼乐之源,知道德之归。”
同时,我把老子赞为榜样。他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泳;野兽,我知道它能跑。我能织网捕捉奔跑的野兽,我能把会游泳的鱼拴在钩子上抓住它,我能用好箭射到高飞的鸟。至于龙,我无法知道它是怎么带着风云上天的。老子,还是邪了!”
5.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受到魏文帝曹丕的高度赞扬。据史书记载,孔融年轻时不仅非常聪明,而且是注重手足之情、互助友爱之礼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经常和哥哥一起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最小的梨。有一次,父亲看到了,问:“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不拿大的?”孔融说:“我是弟弟,我最小。我应该吃小的,让大的给我哥吃!”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礼让、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让全家人都很惊讶。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年,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