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如何一步步发家致富的?

先是曾国藩给了一个“大蛋糕”,但九弟曾国荃并不稀罕。

随着湘军的节节胜利,曾国藩的名气和名声已经远播四方。咸丰十年(1860)后,曾国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掌管江浙皖赣四省军务。

在曾国藩的带领下,如今的湘军已经成为清朝最强的力量,也是这次危机的支柱。因此,当上海陷入险境时,上海的官员和士绅们自然把目光投向安庆和曾国藩寻求帮助。

咸丰十一年(1861),户部主事钱鼎铭带着乞兵书来到安庆,在上海当说客。

为了能顺利借到援军,这次出访,钱鼎铭效仿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沈哭诉秦国出兵抗吴的故事,在湘军大营中磕头痛哭。虽然他的所作所为包含了许多作秀的成分,但读他的“感伤之言”是有益而实用的,曾国藩不禁动了心。

上海真有钱!当时上海每个月大概有60万左右的税收!

如此巨大的一块肥肉,任何人都会动心。曾国藩当即同意了钱鼎铭的请求。但问题是,谁将被指派承担这一重要任务?

先得月容易,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要先给自己人。

在曾国藩最早的安排中,他打算让他的九弟曾国荃率领一万湘军去救沪。

但是命令下达了,花絮出现了——曾国荃拒绝接受命令。

在援助上海的问题上,曾国荃根本不想去。他更愿意率领湘军攻打天京,夺得天京第一。

说实话,曾国荃的借口当然是一种拖延。要知道,太平天国的财富,天王们掠夺的民脂民膏,比上海多得多。看着这样一个无尽的“财富之城”,傻子才去那个上海。

除了缺钱,曾国荃还有另一个顾虑。毕竟帮上海风险太大。太平军虽西弱,东强犹在。

现在这些太平军在李秀成的带领下,已经攻占了江浙大部分地区。此时的上海,简直就是一个“岛”!叫我去营救这样一个站不住脚的“飞地”,不就是耍花招吗?

眼看自己的九弟拒不接受命令,曾国藩只能选择其他将领。纵观整个湘军,能担当此重任的,只有楚军老将左和汀军统帅鲍超。但前者要顾及浙江战事,后者要配合曾国荃夺取南京,出不去。

除了他们两人,曾国藩惊讶地发现,没有一个人在他的指挥之下。我应该派谁去?

李鸿章

第二,李鸿章勇敢地接过了“大蛋糕”,开始了他一生的历史。

这个时候,这个机会终于眷顾了另一个人,那就是李鸿章,一个独立于国家数十年,性格特征最为复杂和多面的晚清核心政治人物。

晚清第一大臣李鸿章的故乡在哪里?

今天,在合肥以东30里的地方,有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作坊。这里是正厅大人李鸿章的故乡,有清朝“第一宰相”之称。

李鸿章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1823,15年2月。这一天是民间传说中迎接财神的日子,李家二儿子的出生更是为李家增添了幸福。

事实证明,李鸿章确实是清朝的财神,但那是另一个“方面”。他是一个不会赚钱,但会存钱的“财神”。

和曾国藩的祖先一样,李鸿章的祖父李华电也是一位号称“五十年不进城”的农村秀才。虽然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受挫,但李精神饱满,他一定要让后人读书做官。为此,李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为师,帮助儿子们克服科举考试。

在李的悉心栽培下,他的小儿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在江南中了乡试,四年后考中进士。从此,李家开始过上了富裕辉煌的生活。

有这么牛逼的父亲做后盾,我不敢说李鸿章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二代,但他的仕途之路绝对比别人顺畅很多。

道光二十七年(1847),24岁的李鸿章考中了二甲第13号,顺利成为庶吉士,进入国子监。

此外,在父亲李文安的推荐下,李鸿章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的导师曾国藩。

考上国子监后,有这样的超级老师。此时此刻,呈现在李鸿章面前的是这条阳关大道,一条前途无量的仕途之路。

然而,随着太平天国的动荡,李鸿章终于偏离了这条道路,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眼见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李鸿章也和曾国藩一样,渴望建功立业,缅怀先人!为此,李鸿章鼓励他的同乡、左工部侍郎陆,劝他去公司组织以示忠心。

根据目前的定义,工业部部长助理是一名承包商。作为包工头,吕怎么可能斗得过!然而,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代表吕写了一份奏折请求团练。

按照的想法,他只是想表明自己的忠心,并不是真的想拥有。而李鸿章写的奏章,却充满了文采和激情。咸丰帝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即任命吕回老家筹办。

面对这个结果,鲁气得用头撞墙。

据史书记载,鲁公府邸之夜,全家人身着便衣,痛哭流涕。面对这种情况,气得语无伦次。他觉得自己是在自找麻烦,吃饱了就去找麻烦!

最后,怒不可遏的纪弦对李鸿章说:“你咒我,我咒你。”也就是说“都是你出的馊主意。如果我没事,我就把你绑起来,我们一起回家。”

就这样,当曾国藩在湖南捧的时候,李鸿章也带着陆回到了安徽合肥,做起了。

也许这正是鲁所应验的。同年年底,被太平军杀死。

李鸿章虽然有曾国藩的底气,一直奔波,为他的团练尽心尽力,却始终没有取得和曾国藩一样的成就。

面对太平军主力,李鸿章不计后果,毫无胜算。他曾经有过一天之内被太平军攻下十八营的惊人战绩,真是兵败如山倒。幸亏安徽巡抚福记及时相救,李鸿章才保住了性命。

李鸿章府

第三,李鸿章马上意识到,他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据说李鸿章虽然九死一生,但倔强骄傲,还是要留点面子的。他恭恭敬敬地对富士说:“声望和威望是最好的。”面对这些话,富士恶意回应道:“怕逃就先来。”

这段对话不仅成为李鸿章一生的污点,也成为安徽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虽然被善恶所伤,但李鸿章还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第二靠山。有这样的满清官员做背景,李鸿章现在应该不愁吃不愁喝,可惜没过多久,富士就因为镇压农民军起义不力被免职了。

一个靠山被打死,一个靠山被免职。李鸿章真是不幸!但他的不幸还是层出不穷。

咸丰八年(1858),李秀成率军攻占合肥(庐州),李鸿章全家被全歼。

面对着被太平军摧毁的家乡,触摸着亲人冰冷的尸体,李鸿章真的痛得想哭。现在在安徽,没有李鸿章立足之地。

就在李鸿章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哥哥李张寒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来为湘军效力。

面对这一邀请,李鸿章没有犹豫。他直接投奔曾国藩麾下,也为师生们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黄金搭档”。

之后的四年,从政务到军事,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培养中受益匪浅。曾国藩也看出李鸿章是个好苗子,是个能成大事的大师。此外,在决策方面,李鸿章的独到见解为曾国藩所欣赏。以至于最后曾国藩在一些大事上犹豫不决的时候,都会和李鸿章商量,往往能够“速战速决”。

这样的师生,一技之长,一快一慢,一急一慢,真的是相得益彰。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

要知道,湘军将领多是湖南人,家乡情谊很深,而李鸿章是安徽人。即使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和重用,也拿不到军权,甚至会引起湘帮的嫉妒和不满。毫不夸张地说,在湘军军营的日子里,李鸿章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据史料记载,李鸿章在曾国藩时期,不仅与左交恶,与胡林翼也交恶。他还和彭玉麟玩“摔跤”。每天这种不愉快的经历,让李鸿章觉得自己是个寄人篱下。他沮丧地写道:

昨日的封侯之梦不再真实,没有家在很难去。

为什么戈马陷落了,青山陷落了十几年。

所以当上海的官员、士绅纷纷前来呼救时,敏感的李鸿章立刻意识到,他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怀军

第四,淮军的诞生,李鸿章据此铸就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李鸿章虽然很想得到这个机会,但是没有这个冲动。在静观其变,耐心等待之后,在曾国藩的所有将领都拒绝接受他的命令之后,李鸿章立即自告奋勇。他准备回老家去招兵买马,自己拯救上海。

面对李鸿章的这个要求,曾国藩觉得还不错。要知道,自从湘军出省作战后,三湘地区的部队就因为连年征战而枯竭了。如果能利用两淮将领组建新军,在某些方面辅助或替代湘军,也是不错的决策。

但问题是,怎么玩招兵买马?我辛辛苦苦招募这支湘军。李鸿章是哪里招的?

面对这个问题,李鸿章自有妙招。

再次,李鸿章的老家就是现在的安徽。

安徽,中国的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由道路、山脉和放射性河流组成的地方,连接着中国的北、中、东三部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无论中国是南北对峙,东西争霸,还是问鼎中原,统一天下,安徽都是这些英雄们一决雌雄的地方。

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注定有无数传奇的人物。

更神奇的是,这片土地居然培养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皖南和皖北,那基本上是两种人。

皖南有很多商人和文人,比如精明世故的胡雪岩和温文尔雅的胡适。皖北有很多军事人才,就是军人和土匪,比如刘铭传,一个战士,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耕地少。即使有耕地,也比较贫瘠。要知道,在古代中国,土地是稀缺的,但却是致命的。

你不能在土壤里种植食物。那时候旅游业不发达,你得出去找路。出去的时候只有两个选择:打工或者当兵。或许是民风温和与强硬的关系吧。在这个选择中,皖南人选择前者,皖北人选择后者。

最后,无论哪种选择,在艰难环境中长大的人都会更加珍惜生命。

李鸿章最早练兵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合肥。

在这个他擅长做学问的地方,他的应永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然而,在皖北的西乡,当地的团练正在蓬勃发展。他们不仅消灭了附近很多土匪,还彻底吓退了太平军。

在李鸿章眼里,合肥西乡这个地方真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当地民风彪悍,人人勇猛好斗。这些人稍有风吹草动就能打起来,何况太平军这么大的火药桶。

合肥西乡人的好战性、攻击性、抢劫性让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太平军只要敢来,就成群结队地进攻。太平军一走,又要为分赃而战。所谓“来了就互相帮助,走了就互相攻击,视为平常。”

相比之下,曾国藩尽力选对兵,合肥西乡百姓天生兵器。更可怕的是,他们居然有自己的武装组织。

在当地的周公山、潜山、紫蓬山上,有一支应永队,都是身经百战、勇猛无比的高手。

周公山上的张树声和张书山兄弟,哥哥足智多谋,弟弟善战,两兄弟配合默契,所向披靡;

紫蓬山脚下的周生波、周传峰兄弟,经历了200多次激战。六兄弟直接杀了四个人,杀了一千多人。

紫蓬山

《潜山》中的刘铭传是一个传奇人物。此人好色爱酒,勇猛善战。他走私盐,杀大户,抢豪门,天天做“杀富济贫”之类的事。

尽管有这些丰功伟绩,刘铭传并没有投靠太平天国,而是接受了朝廷的恩宠。最终成为台湾省首任省长,被称为“台湾省现代化之父”。

这些山王是淮军独有的宝库。而这些勇猛的将领,他们也注定要成为淮军的主力将领,成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

三个月后,当曾国藩站在安庆北门外时,不禁大吃一惊!李鸿章像变魔术一样,从十三营中变出6000多名官兵。这些士兵虽然衣冠不整,精瘦,但眼神凶狠,一看就不是善茬。

这支部队在历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有一支部队不输给项,甚至完全取代了项。他们被称为淮军。

未来,他们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地方武装,演绎出后来的淮系,影响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

1862年3月4日,一个将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淮军正式成立。

李鸿章之后,依靠这支淮军消灭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