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决定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低碳能源体系是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以替代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CCS)。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低碳经济的起点是计算碳源和碳足迹。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有三个,其中,最重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是汽车尾气排放,占25%,尤其是中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过美国的时候,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步上升。低碳经济是碳排放、生态环境成本和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能够提高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经济。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的低碳经济活动,尽可能将二氧化碳(CO2)排放降至最低甚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其次,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障生态经济和社会整体的清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延缓气候变暖,因此可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所谓低碳经济[1]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积极承担环保责任,达到国家节能降耗指标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产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摆脱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便捷消费”嗜好。“方便”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者生活中的普遍价值观。很多便捷的消费方式都在不经意间浪费着巨大的能量。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70%的用电量用于冰柜,而敞开式冰柜的用电量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以此计算,一家中型超市的开放式冷柜,一年多消耗4%左右。8万千瓦时,相当于消耗约19吨标准煤,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消耗约19万升清洁水。上海约有800家大中型超市和6000家超市便利店。如果大中型超市广泛使用玻璃门冷柜,顾客一年可节约约45210000度电,相当于节约约1。8万吨标准煤,减排约4。五万吨二氧化碳。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第二个重要途径是,以“相关节能环保意识”摆脱使用“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嗜好。今年6月,“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塑料袋的无节制使用是人们多年来最典型的爱好之一。要让戒掉这种爱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让公众明白“限塑”的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只是一种“一维”的环境科学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一种“相关”的节能环保意识。根据中国科技部发布的《国家节能减排手册》中的计算,全国减少塑料袋10%,可节约生产塑料袋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65,438+0,000吨二氧化碳。相关的环保意识不仅可以引导公众理解“限塑是省油节能”,还可以引导公众认识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和供水的用电量),认识到改变使用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第三个重要途径是,以消耗大量能源和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代价,摆脱“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的嗜好。今年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端大排量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超过82%,大排量多功能跑车SUV同比增长48%。8%。相比之下,很多发达国家都愿意用小型车和小排量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并不反对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适度使用私家车。日本的私家车普及率为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私家车一般一年行驶3000到5000公里,而上海的私家车一般一年行驶1。8万公里。国内民众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已经成为炫耀性消费生活的爱好。一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前,一两百辆私家车接送孩子,把周围的路都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片面地将“现代生活方式”的含义理解为“享受电气化和自动化提供的更多便利”,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电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距离或者几层楼的楼梯都是由机动车和电梯驱动的。另一方面,人们以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摄入越来越多的畜禽肉、油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然而,城市中的一些减肥群体更喜欢在消耗电力的人工环境中消耗体重,如空调健身房和电动跑步机,环境成本是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第四个重要途径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即低碳水化合物,主要侧重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目前,中国人的日常饮食是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是“南稻北稻”的饮食结构。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来看还会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好处。但由于目前民众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无法马上改变。因此,低碳饮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我相信随着人们普遍意识的提高,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之战已经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挑战。挑战之一:正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中国,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停下来;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追求全面小康,致力于改善和提高6543.8+0.3亿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和“发展排放”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挑战二:“富煤、缺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低碳能源资源选择有限。在电力中,水电只占20%左右,火电占77%以上,“高碳”占绝对优势。据计算,每吨煤将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多30%和70%。预计未来20年中国能源领域的电力投资将达到1.8万亿美元。火电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容忽视。挑战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工业生产技术的落后水平加剧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据资料显示,从1993到2005年,我国工业能耗年均增长5.8%,约占总能耗的70%。2005年,采矿、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能耗占工业能耗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要课题。挑战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据估计,中国将在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这将需要每年250亿美元的资金。如此巨大的投资,对于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