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暖内衣呢?
( 2009-12-08 09:23:31 )
来源:吉林日报
天气渐冷,长春各大商场的保暖产品迎来了今冬第一波购买热潮,其中保暖内衣市场最为热闹。然而,很多消费者购物久了就不敢“卖”了:品牌太多,质量参差不齐,外包装上写着“竹纤维”、“红外线”、“磁悬浮加热”等新名词。这样效果如何?真的有厂家说的那么神奇吗?怎样才能买到有质量保证的保暖内衣?
记者走访市场后发现,不少保暖内衣都打出了纤维、竹炭、红外线、磁悬浮等“高科技”,不仅能抑菌、杀菌、除臭,还宣称具有润肤、保湿、瘦身、调温等神奇功效,而这类保暖内衣的价格也“参差不齐”,便宜的三四十元,贵的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
在长春市重庆路上的一家大型商场,记者拿着一款标有“Selam”的保暖内衣询问售货员。她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新材料,加在保暖内衣里保暖效果更好。她不知道细节。为了证明这种售价400多元一套的保暖内衣销售火爆,销售人员还向记者出示了近三天的销售记录。“我们三天卖了11套,是我们家最好的。”
但不少前来购买保暖内衣的市民表示,保暖内衣的宣传确实五花八门,消费者很难说出神奇的保暖效果到底有多真实。购买了一款传统纯棉保暖内衣的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保暖内衣种类太多了,有些新名词连销售人员都不解释。谁知道会不会有副作用?保险起见,还是选纯棉的好。”
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省纤检办。一位工作人员说,每年内衣市场都会有一场“名词战”。厂家通常会在原有的涤纶和腈纶纤维中加入一些化学成分,改变分子结构,赋予这种腈纶纤维新的名称。对于竹炭、塞拉姆、莫代尔等新名词,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都是添加剂,加在内衣上或多或少都有保暖作用。不过她承认,这些成分在内衣中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相对于昂贵的价格,性价比并不是很高,整个保暖内衣市场普遍存在夸大现象。保暖内衣一般靠三种方式保暖。一是改进纺织材料,隔绝空气;二是加膜保暖;第三是使用新技术在纤维中加入特殊材料。“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最多只能增加2℃到3℃的保暖效果。而且不同的人身体条件不一样,穿衣服的感觉也不一样。”
那么顾客在选择保暖内衣时应该看什么呢?工作人员说,顾客买保暖内衣最应该看的是保暖率。
在针织保暖内衣的纺织行业标准中,保暖率已经成为判断保暖内衣质量的重要标准。但记者发现,很少有厂家标注保暖内衣的详细标准,只用“模糊概念”来促销,也很少有消费者知道保暖内衣的硬性指标。“市场上的内衣市场鱼龙混杂,很多普通内衣都打着保暖内衣的旗号卖。根据相关标准,内衣的保暖率在30%以上才能称为保暖内衣。顾客购买保暖内衣时,要看衣服上是否有保暖率数据。如果没有,他们应该要求提供检测报告。”她还表示,透气性和透湿性也是衡量内衣是否保暖的指标。总之,所有标注为“保暖内衣”的纺织品,在保暖性、透气性、透湿性等方面都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有些消费者在感到“温暖”的同时,却因为穿了保暖内衣而感冒了。长春市中心医院皮肤科的李医生提醒,穿保暖内衣也要注意。上火重、容易上火的人不宜穿保暖内衣。主要有三点需要注意:穿保暖内衣晨练出汗后容易感冒;湿疹、皮炎等六类人群不宜穿保暖内衣;另外,选择保暖内衣不是噱头,而是看健康效果。选择保暖内衣时,面料要柔软舒适,重量轻,有弹性,保暖。
——文:记者宋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