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什么角色?

众所周知,“双面”的高盛,从今年6月CPI达到4.4%,11,创25个月以来新高来看,未来中国加息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就是加息。目前银行存款一年期利率为2.5%,与CPI相比仍处于负利率水平。为了让百姓的财富增速赶上CPI的上涨速度,投资成了百姓不得不做的选项之一,所以加息对股市的下跌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至于增加印花税,那就更可笑了。目前股指在2800点附近波动,蓝筹股市盈率只有10倍左右。市场完全没有“投机过热”的迹象。提高印花税怎么样?至于内地基金大佬范勇宏先生被拘留的消息,就更搞笑了。作为国内基金业的领军人物,范勇宏先生被双规的消息自然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进而引发了a股市场的大震荡。事实上,上证指数再次暴跌3.98%,收于2894.54点。谣言起到了迷惑人的作用。虽然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新闻发言人张后启先生在6月117日迅速澄清这是市场谣言,纯属无中生有。但是谣言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已经做了。值得玩味的是高盛看空a股的传闻。如果参考65438+2月1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一篇题为《警惕和打击操纵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鳄》的文章,我们的感受会更清晰。这篇论文明确指出,提高印花税的传闻和某国际知名投行向投资者大量邮寄中国股票是此次崩盘的导火索。文章特别指出,不久前,正是这家投行发布了对中国股市投资前景持积极态度的策略报告,涉嫌操纵股指牟利。据此,南方日报也撰文称,该文所指的国际知名投行,显然是如实指高盛。难怪有媒体称,在此轮暴跌之前,高盛分别向中国和海外客户的媒体提供了两份内容不同的“阴阳”研究报告。一个是向内地公众更多地宣传中国股市;二是向客户发出卖出指令,涵盖客户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卖出。为什么这次又出现了高盛的影子?为什么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经常质疑高盛,每当国内有重大政策或调整时,它都能“精准”下注,让客户和自己收获巨大利益?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什么角色?“狼外婆”还是“吸血鬼”?那么,我们就通过生动的例子来看看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作为国际投行的大鳄,高盛一直乐于在资本市场上赚“快钱”,从而培养了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1984,建国35周年在中国举行的盛大周年庆典,让高盛看到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为了便于密切观察和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制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高盛在香港设立了亚太地区总部。1990,国内证券市场的建立让高盛嗅到了芬芳的商机。为此,高盛利用其在美国政界、商界和金融界的人脉资源,为其打开中国金融资本市场铺路。高盛的努力没有白费。1994,高盛获准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与此同时,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的外国投资银行。拿到了进入中国资本市场“通行证”的高盛,丝毫没有耽误这块“从天而降”的大饼,向自己最熟悉的金融市场迈出了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步:1994年6月,美国摩根投资银行与高盛正式参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每股净资产6倍多的价格获得了13.7%的平安股份,其中高盛出资3500万2005年,汇丰斥资865,438+0亿港元收购高盛和摩根持有的中国平安9.965,438+0%股权。高盛转让平安保险股份后,10的投资收益高达30倍。有意思的是,2007年3月1,中国平安上市的时候,高盛股东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了中国平安的IPO,为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高盛再添一笔。杀死中国金融资本的第一刀,让高盛尝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美餐,30倍的投资回报让高盛尝到了“嗜血”的快感。因此,高盛(Goldman Sachs)已将矛头指向国内金融资本。2002年,高盛担任中银香港首次公开发行的主承销商。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出资收购合资公司价值6543.8+0.9亿元的不良贷款和房地产资产组合。同时,鉴于高盛在国际投行中的大鳄地位,高盛也成为首家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牌照的金融机构,额度为5000万美元,可投资于国内a股市场。2005年无疑是高盛在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扮演“杀手”角色非常忙碌的一年。高盛先后担任交通银行h股价值2654.38+0.6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联席全球协调人、淡马锡控股投资中国建设银行价值6543.84+0.4亿美元的财务顾问、苏格兰皇家银行投资中国银行价值6543.86+0.6亿美元的财务顾问、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今年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高盛投资6543.8+08亿美元入股工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国内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市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高盛也非常看好国内银行上市的商机。但为了降低参股工行的成本,增加在参股工行价格上的话语权,高盛也颇费周折。首先,评级机构被用来谈论事情。惠誉评级在当时评价工行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近期资产负债表的改善能否长期持续还有待观察。惠誉认为,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质量仍然很差,其不良贷款占2004年2月底贷款总额的4.7%就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背景下,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投资者要求国内银行提高资产质量。正因如此,在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之前,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手了银行剥离的2.5万亿元不良资产。这不仅让四家银行大幅瘦身,也让它们的资产质量在一夜之间大幅提升。卖给“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是资产优良的银行股权,让国家承担了银行重组的巨大成本,导致工行发行价低迷。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亿美元的总价认购了654.38+064.76亿股工行股份。高盛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成功买入工行股份后,在利益的驱动下,高盛为国内银行唱赞歌,工行一夜之间从一家资产不佳的银行跃升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当国人陶醉于“全球最赚钱银行”的称号时,高盛却在低声埋首,大发横财。其工行股票四年赚了近6543.8+02亿美元,资产增长了4.65倍。高盛去年6月出售了约30.32亿股股票,已套现6543.8+09亿美元。与此同时,高盛又把刀挥向了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内产业资本,利用资本优势和网络资源,对国内优秀企业发起了新一轮的“剪羊毛”运动。第二,产业资本高盛在国际投行中的突出地位,为国内企业发展投行业务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很多大型国企在寻求海外上市融资时,缺乏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和与国际资本的沟通渠道,这就为高盛“一根胡萝卜两头切”打开了方便之门。从1997高盛担任中国移动40亿美元首次公开发行的主承销商到2006年,南方航空、中国石油、中国网通、SMIC、东风汽车、BAIC控股、盛大、平安保险、中兴通讯、TCL、联想集团、中海油、分众传媒、上海先进半导体都参与了融资和上市。2006年,高盛再次向国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资本“吸血鬼”玩法。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万元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股权,后通过受让方持有60.715%股权。2006年6月1日,高盛提出全面要约收购。高盛参股双汇发展后,借助双汇发展这只“金蛋”母鸡,试图通过提高利润分红比例快速收回参股成本,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分红方案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现金分红41084.4万元,2007年现金分红48479.59万元。2008年比例下降,每65,438+00股派6元,但仍占净利润的52%。最高分红金额占净利润金额的88%,这在国内上市公司分红比例中绝对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随着2007年国内股市牛市的到来,高盛在吞噬双汇发展分红的同时,悄悄将股份转让给了CDH投资等公司,并且在双汇发展的信息披露中没有给出任何提示。直到2009年6月5438+2月65438+4月,双汇发展才发布澄清公告,于是双汇发展被证监会监管。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价格,从西部矿业原股东东风实业公司获得3205万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矿业召开2006年度股东大会,决定以2006年2月0日公司总股份32050万股为基数,以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12股,以法定公积金每10股转增3股。在转让和红股之后,高盛在西部矿业的持股飙升至6543.8亿股以上。2009年3月5日,西部矿业发布公告称,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3月3日,高盛战略投资有限公司(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 . l . c .)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卖出119,15万股西部矿业公司股票,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按照减持期间8.67元的市场均价计算,高盛累计套现6543.8+0.03亿元。高盛持有西部矿业65438+9230万股的总投资成本仅为9610万元,从降低市值和持有成本来看,投资回报率高达974.3%。高盛投资西部矿业被业内人士指责违反程序、利益输送、关联交易、操纵市场。2007年9月3日,高盛对海增资4,965,438美元+0.76万股,持股增至65,438+0.654,38+0.25万股,占比65,438+0.2%。2009年高盛持有的外资股变更为4500万股,平均持有成本约为1.57元/股;以海148元的发行价计算,高盛获利93.27倍。接下来的日子里,在新东方、阿里巴巴、国美、分众传媒、中国粮油控股、先声夺人、英利新能源、宁波银行、中国铝业、北京控股、远洋地产、雨润食品、SOHO中国、东南融通、波司登、尚德电力、中国旺旺、远洋地产、茂业国际、太平洋海运、吉利汽车上市融资的路上,都能看到资本大鳄高盛的身影。在挖掘国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后,高盛还将资本的影子延伸到刚刚度过“温饱”、步入“小康”的国内中小投资者。三图中小资本今年的股市,让很多中小投资者无比郁闷,因为股市少数市场也是手忙脚乱,也是手忙脚乱,“乘电梯”直上直下。自165438+10月11之日起,上证综指单日五次以上的大变动,让很多习惯波段操作的资深股民疲于应对。导致股指直上直下的因素有很多。不可否认,股指期货大幕拉开后,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套期保值时代,进入了同样可以通过做空赚钱的股指套利时代。种种迹象表明,这次暴跌有宏观原因,但市场上有一股不为投资者所知的强大资本,利用国内指数编制和金融衍生品工具上的缺陷,通过操纵指数、影响舆论来牟取暴利。能有如此雄厚资本实力,影响市场舆论的大玩家中,可能就有高盛的背影。从高盛发布的国内外阴阳师精准研究报告来看,其发布的时机与市场变化的时机相吻合。因为国内外的大型机构投资者都能看到高盛准确的研究报告,当这些机构投资者接受高盛的投资理念时,很容易以其资本实力在市场上形成暴涨暴跌的趋势,为高盛“浑水摸鱼”掠夺中小投资者的零散资本开了“绿灯”。这些跟随高盛投资思路的资本,是通过拉升权重股吸引跟风者,在股指高的时候逐步布局股指期货空头,通过散布利空消息制造恐慌导致股指下跌来实现的。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量有限,无法参与股指期货投资,成为“人造刀子,我是鱼”的受害者。高盛的“三屠夫”给刚刚步入20岁青春的国内证券市场造成了无数的伤害。而高盛之所以能在国内资本市场“横着走”,靠的就是国际知名投行的“画皮”?仅仅依靠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的高级官员,其中大部分是来自高盛的美国政治资源?所以,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和投资者来说,在国内证券市场已经快到20岁的时候,我们的资本市场是否也应该充分发挥年轻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色之路?走中国特色资本之路,让高盛这只国内资本市场的大鳄赚取应有的利益,而不是暴利!

请收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