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生卒年不详,一说是公元528-535年),南印度人,祥芝(或婆罗门或波斯)王的第三子。作为中国禅宗的开创者。婆罗门的名字叫菩提达摩,又名菩提达摩、达摩多罗、达摩多罗、菩提多罗。俗称达摩(又称法),翻译过来就是道。
达摩一生传奇,真假难辨。据记载,他活了one hundred and fifty年。关于他的最早记载见于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本书成书于东魏武定丁卯,公元547年)。佛法何时诞生无法考证。关于死亡时间,有梁大同二年(公元528年)和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或二年等不同版本。除了惠科(公元487-593年),还有师兄弟,如鱼道(生卒年不详)、僧副(某道士副,公元464-524年)、林坦(生卒年不详)。佛法和佛法理解有四行。
据《景德镇邓川》(卷三)记载,达摩在平年间(公元520-526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广州,武帝派使臣在都城建康迎接,入宫谒见。也有人说,达摩祖师死后,弟子们把他葬在河南熊耳山。三年后,北魏使者宋云从西域归来,却在庆龄遇到达摩,见他手里拿着草鞋独自行走,便告诉宋云,他要去西天。后人不信,于是挖开他的坟墓,却发现棺材里只有一只草鞋,其他什么都没有,于是就有了“只归西天”的奇迹般转变,为达摩祖师的传奇一生画上了句号。
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修大乘壁观,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壁上婆罗门”。后来,40岁的申光禅师为了获得佛法,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在雪地里站了几天,并砍掉了自己的左臂,以示求法的愿望。最后,他得到了达摩的大乘佛法,传授了心法,改名为惠科,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祖。禅宗在中国的传承,源于灵山社佛陀向微笑的摩诃迦叶传授佛法。所以叶佳是天竺禅宗的祖师,之后第二次来达摩,占了二十八代。中国从达摩东传法国开始,教派创立时形成了“一花五叶”“五家七宗”的辉煌时期。因此,佛法也被尊称为“禅宗始祖”或“佛法始祖”。
达摩到中国后,开始以四卷本《楞伽经》为主要经典,宣扬“二进四行”的禅法,教导弟子,启蒙中国禅;因为它的研究方法是透彻地看到心的本源,要“广布佛心印”,所以禅宗也被称为佛、法或无宗。可以说,“二中四线”是达摩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理论的中心思想,更是他教导世人修行禅定的方法。
佛法的“二入四行”也叫“四行观”或“大乘壁观”。所谓“两入”,是指“理性入”和“实践入”两种具体的修行方法。“讲道理”的方法是从墙上观察的方法,以“讲道理”为思考的内容,主要是“以教解佛”,即通过佛经中提到的各种教法,从内心了解佛性的真相,属于教的思考,要求弃伪、返真、顺道。所以说理也叫“心安”。为了配合禅修的练习,我们还必须注意“练习”,也就是根据所学来练习。基本上有“四法”,也叫“四行”:(1)修行出家的人,如果遇到痛苦和苦难,就要报应他们自古以来“不义和仇恨”所造成的恶业。(2)随缘——出家人要能认识到,一切都是缘生,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对于世间的富贵、贫穷、荣辱,苏都感受到了,所以没有必要欢喜或抱怨。一切得失随缘,无喜无忧,顺乎道。(3)无所求——出家人都知道,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是烦恼的来源。所以,停止贪欲和妄想,对世俗的财物没有贪欲和爱,自然心安。(4)呼唤佛法修行——修行的人必须按照佛法的要求修行,才能对应佛法或佛法(即“清净自然”的原则),才能从执着和物质的疲劳中解脱出来,达到解脱。
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法的大乘大乘是非常明显的。他结合了“理”和“行”。恰恰是(禅)集(智)与智。他一方面要“见道”——悟出道理(真理),另一方面又要付诸实践——符合开悟的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简而言之,“走进”属于教法的修行,教人摆脱一切爱恨情欲,按佛教教义修行。它应该以“走进”为基础,与从墙景中获得的“纯粹的自然原理”相对应。同时必须与“走进”相结合,这是达摩禅的特点,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