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佛”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我们来看看这个名字的演变: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陀。佛原意为“觉醒者”、“智者”——据说人可能有三种“觉性”:“自性”(自性有完全领悟的能力,阿罗汉有此觉性)、“觉他”(使其他众生觉悟,菩萨有此觉性)、“觉圆满”(智慧能力完备,佛有)。而凡人没有三觉,无法体悟,所以是“众生”,只能等待佛、佛、僧的拯救。作为佛,他思考的问题是:人类是如何摆脱苦难的?

佛陀涅槃像

佛的思想来源是什么?

第一,婆罗门的牺牲知识。

婆罗门是古印度四个种姓中的第一个,拥有祭祀的力量。为了祈求死得其所、长命百岁、荣华富贵,他们往往会使用祭祀的手段(拿自己或他人的身体作为祭品)。他们对轮回有一种期待,这可能是佛陀轮回观念的来源。但是,佛陀发现婆罗门的牺牲仍然是依靠其他力量和被动祈祷,并没有积极争取超越,所以他并不满意。

婆罗门之一员

第二,瑜伽的技巧和知识。

瑜伽有八种实用的身心修炼方法。“八修行”即:一禁,二慎五戒(杀生、偷盗、淫行、说谎、贪欲);第二,劝导,勤修清净,满足,苦行,学诵,思神等。三种坐法,即打坐;第四,调整利率;五官,控制感情与外界的分离;六持,心凝于一境;七禅,历经四禅阶段;八三味,达到瑜伽的最高境界。瑜伽其实是一套保健技术,后来越来越神秘。总之只能提供技术,缺乏思想理论的支撑。

八支瑜伽

第三,耆那教的知识

在早期耆那教的原始教义中,有一种对“轮回”的强烈关注。他们相信“灵魂”的因果报应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摆脱“灵魂”繁衍的污点,必须要求自我牺牲、不杀生、非暴力。所以这种苦行自律的人生态度,也为佛陀创造佛法提供了思想资源。

耆那教。参见SVETAMBARA和DIGAMB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