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人翁王锷将183件国宝无偿送给美国,却让祖国付出了450万美元的代价。

1900年,随着几声炮响,北京最后一道防线——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摧毁,外敌再次来到北京城墙下。

接着,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打开了紫禁城的大门。

中国无数稀世珍宝和古代文物被这些侵略者洗劫一空,大量属于我国的珍宝流散海外。

今天,我国正在努力追回这些流散的文物。

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正在努力追回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文物。有些人会因为各种个人原因去捐。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他晚年大量捐赠的翁氏第六代继承人翁王锷。

那么,翁家收藏的是什么样的文物,以至于翁捐赠国外会在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从爱国华侨到人人喊打的“汉奸”,一探究竟。

提起翁这个姓氏,国内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两代帝王之师”,清末著名文官之一翁同龢(hé)。

的确,翁的家藏与这位晚清名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事实上,如果翁氏家族世世代代不做官,普通人又怎么会有机会积累被誉为“晚清九书之一”的家藏呢?

翁氏家藏源于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

翁心存曾是秀才,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同治皇帝。一举彻底改写了翁脉的命运。

翁的人民开始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对于翁新村的子弟,在翁新村的悉心教导下,翁舒同、翁同龢、翁同龢三兄弟先后考中进士为官。

兄弟俩不仅继承了父亲翁心存好学的心性,还继承了父亲收藏古籍、鉴赏字画的爱好。

翁新村和翁舒同都花了大量的钱购买封闭的研究和大量的罚款书籍。如此大规模的购买,也让翁氏家族的藏书数量大大增加。

翁新村去世前,将家里的藏品一分为二,分别交给翁同龢和翁舒同继承。

翁舒同的传承很顺利,但到了翁同龢身上就有点坎坷了。

他一生无子,所以选择了哥哥翁同龢的儿子翁增汉为继承人。

本来对翁增汉活泼健康的身体感兴趣,没想到翁增汉英年早逝。唯一的孩子也生病了,不到一岁就去世了。

翁同龢一脉相承,再次面临失去继承人的危机。为此,他只能故技重施,采用领养的方法。

翁同龢生前非常喜欢翁舒同的后代翁志,所以选择了他的一个孩子收养。

被选中的婴儿是翁王锷。

翁王锷名义上是翁同龢的后代,实际上是翁舒同的曾孙。他和他的生父翁志毅分别是翁同龢和翁舒同的继承人。

翁王锷虽然从天上得到了一笔财富,但这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

作为继承人,他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对四书五经、文献烂熟于心,以满足家族对继承人的高要求。

但是小翁王锷甚至没有机会看到这些收藏品。

一是因为翁王锷太年轻。按照家族规定,他必须年满30岁才有资格接手翁的家族收藏。

其次,由于局势混乱,翁的后代一直在转移家族宝藏的位置,以便保存它们。除了少数核心族群,根本没人知道家族宝藏的具体位置。

翁同龢去世后,翁氏家族的藏书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转移。

有一次是从北京的家搬到江苏常熟老家,还有一次是从常熟搬到翁后人居住的天津。

在翁长大之前,他家的那部分藏书一直由母亲胡和父亲翁志毅保管。一起的,还有翁舒同的家藏。

1948年的秋天,一个在国外生活了10年的男人,带着妻女漂洋过海,回到了东方的故乡。

他的意图。我希望我从未见过我祖国的女儿。可以回来见见家乡。

同时,他已经年满30岁,家人也已经给他写信,让他回国,接手一份家族遗产。

这个人就是翁王锷,因为逃避国内战乱,完成学业,一直漂泊海外。

翁王锷从小就知道,他将在30岁时继承一笔丰厚的收藏,所以收到信后,他立即启程回国。

虽然翁王锷知道他的责任是保护家族的藏书,但当他来到他的家族在天津建立的图书馆时,他感到震惊。

眼前浩如烟海的藏品,并不是翁家的全部。他的生父翁志毅已经把他收藏的血脉搬走了,剩下的就是眼前的东西了。

他年轻时在家乡江苏常熟接受传统的中国教育。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

第二年,1938,他为了躲避战乱去了美国。

当时,翁·王锷只身漂洋过海,身上只有2000美元。他很幸运。他被介绍到以工科闻名的普渡大学,获得了机电工程硕士学位。

然而,在国内外读了四年之后,翁王锷深感自己不适合机电工程,于是决定转行学艺术,并考上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美术系。

之后留在美国,结婚生子。

因此,这是翁王锷第一次亲眼目睹他所继承的这些藏品。

翁王锷走在图书馆里,看着承载着时代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古籍、字画。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知道自己必须保护好眼前的这些藏品,哪怕赌上余生,无论是为了历史传承还是家族传承。

然而,准备安下心来守护藏品的翁王锷很快就在天津得知了一个噩耗,那就是辽沈战役即将打响,即将陷入战争。

战争是无情的,哪怕只有一发炮弹落在图书馆附近,也会轻易摧毁这些藏书。

翁王锷别无选择,只能放弃定居的想法,并立即开始转移这些收藏品。

起初,翁王锷想模仿家里的祖先,把藏品从北京转移到天津。他想秘密地把这些收藏品从天津运到上海。

于是他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上海,希望能在上海找到合适的地方收藏这些文物和典籍。

但他的想法很快被现实戳破。

由于战争,国民党占领区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翁王锷后来回忆说,虽然当时上海不是战区,但也受到了影响。

物价飞涨,经济濒临崩溃。每天都有人拿着大量的钱去掠夺物资。

翁王锷也深受通货膨胀之苦,他在美国的积蓄也逐渐耗尽。直到5438+00年6月,他家的生活难以为继。

不得已,他只能选择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回到美国,这些文物自然被带到了美国。

毕竟那个时候,翁家其他人都已经自己照顾自己了。除了他们,翁王锷还能信任谁来保管这些收藏品呢?

10月,翁和他的妻子及女儿乘美国飞机离开中国。

离开上海之前,翁万戈托收拾好了所有的行李。

为了应付美国人在海上的抽查,翁王锷不得不忍痛放弃。那些容易引起注意的古董物件只有外国人看不懂的书籍和字画,以及一些中国的文房四宝。

当时的海上运输远没有今天安全和缓慢,经常发生海难。

但是翁王锷,在这个时候,别无选择,只能把一切交给上帝来决定。

他在心里向天堂祈祷。如果上天愿意让翁氏家族逃过这一劫,他愿意用一生去守护这些家族的财宝。

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航行,翁王锷于1949年春抵达美国,接收了全部文物,基本完好无损。

于是,翁王锷也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守护使命。

翁氏家族收藏的这部分一直生活在国外,直到几十年后的1985。

时代在不断变化,面对历史的变迁,翁氏宗亲不得不重新思考保护家宝的方式。

1951年,得知自己无力保护翁舒同的藏品,翁之瑜将其五代藏品分成五批,捐赠给北京博物馆。

远在美国的翁王锷还不知道这一切的发生。

他还是沿袭了翁当年低调不公开的收藏路线,小心翼翼的收藏了那部分家当,连妻女都不准接触。

翁王锷再次出国后,一直充当着中西文化的桥梁。

他用自己的摄影和电影制作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后来,翁王锷转行到影视器材行业,认识了很多电影制片人。

在一次商界朋友的聚会上,翁认识了一位名叫司徒惠民的电影艺术家,两人成了朋友。

不久后,慧敏司徒回国发展,并与翁王锷断绝了联系。

当时两个人都不知道这段友谊,以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1978,60岁的翁王锷退休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翁王锷沉浸在整理藏品和研究藏品。

直到1985,一位美国教授发现了翁王锷。他得知翁王锷在中国有珍贵的古籍,所以他问翁王锷借展览。

翁王锷本来不准备同意,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个很多国家都会参加的大型展览,如果借书的话,可能会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借了十种宋朝的书。

正是翁的借出,让翁氏家族失传已久的藏品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1985期间,翁藏书出现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珍本书展”上。这条消息一传回国内,立刻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不少专家学者纷纷联系有关部门,希望国家能购买一些翁的书,不要让这些珍贵的国家文物流落海外。

负责这次联络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回国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惠敏思图。

这一次,翁王锷被勾起了思乡之情,于是他每年回中国一次。

每次,翁王锷都会去不同的省市。似乎他想看看过去几十年没见过的故国,来弥补自己的遗憾。

在旅途中,很少有人能发现翁王锷的华侨身份。

因为翁王锷虽然已经50多岁了,离开中国也有几十年了,但他的中文一点也不陌生,而且从不夹杂外国口音。

兴趣来了,他会说几句上海话。他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扎根。

1990年,翁王锷将祖屋捐赠给家乡常熟,即现在的翁同龢纪念馆。

2000年,经过多次讨论,翁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达成合作,转让他的部分书籍。

就像当初,他悄悄地把藏书带走一样,翁王锷和他的妻子,这一次悄悄地,带着542册古籍回到了中国。

这批翁的藏书被成功地转移到上海图书馆。

翁的古籍一拿出来,许多专家不禁感叹,这是中国最重要、最完整的古籍善本。被誉为“海外文物收藏最重”。

可见,翁王锷在保存书籍方面,下了多大的功夫。

我为家人而活,家人成了我的生命。陶一生致力于保护家族藏品,也是一个藏品世家的继承人,承担着传承的使命。

他开玩笑说,他对这些藏品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小心。这些年来,我几乎把自己变成了文物保护专家。

后来,上海图书馆通过谈判和转让购买了这批翁的藏书,花了450万美元。

当时,人们对此事颇有怨言,因为与那些捐钱的慈善家相比,翁王锷采用的是拍卖方式。

这不免让人觉得他有借自己的书牟利的想法,打着爱国的名义在搞钱。

尤其相比之下,翁王锷的生父,翁志毅的做法和翁的行为,难免有点小家子气。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理性的,认为这个藏品属于翁氏家族的祖先。

翁志毅愿意无偿捐献,是因为别人愿意。我们不能强迫翁王锷无偿捐赠。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仍然对翁王锷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2008年,翁王锷带着一批藏品来到中国举办展览。这也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亲眼看到稀世珍宝《长江万里图》。

这是翁同龢生前最喜欢的收藏。为了得到这幅画,翁同龢甚至花了很多钱挪用房款。

国家一直想购买这些收藏品,但翁王锷从未同意。对于这幅与翁家族有着密切关系的画作,翁王锷一直难以割舍。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翁一直在陆续向中国捐赠,其中一些被翁的家人收藏。

2010北京大学接收翁捐赠的《袁绍赞图》。

2015至12,上海图书馆接收了翁捐赠的《翁同龢日记》等47卷珍贵的翁文献。

2016年,翁留在常熟的部分藏书被翁的子侄捐赠给图书馆和博物馆。

南京图书馆已获得7000余册,常熟图书馆有1,712册,其中部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已被列入常熟博物馆。比如《御军制考》、《水寨日记》等手稿。

2018年,100岁的翁王锷进行了人生中最后两次捐赠。

曾经有两件巨大的绘画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分别是明代沈周的《戴琳谢安东山图》轴和清代王的《杜甫诗图》轴。

这一次,翁王锷赢得了国内媒体的好评。

但另一笔捐款不仅让这些赞誉烟消云散,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争议。

就在翁王锷结束对中国的捐赠后,同年7月28日,他在百年诞辰之际宣布,将183件书画藏品无偿捐赠给波士顿美术馆。

这种捐赠无疑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绝大多数中国人不能理解翁王锷的行为。

他们想,作为经历过战乱、山河破碎的人,怎么能把中国的宝藏给外国人呢?

要知道,在美国的博物馆里,过去关于中国的历史文物都是被他们从中国抢走的,代表着中国屈辱的历史。

当时,翁王锷的行为被愤怒的人们定义为“卖国”。

他在网络上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认为翁王锷忘祖,不配做支持戊戌变法的翁同龢的后代。

虽然翁王锷解释说,这是因为他希望这些收藏品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然而,这种解释无疑更加激怒了网友。他们认为翁王锷是中国的博物馆,不如外国的博物馆,是在为自己的无耻行为找借口。

向美国博物馆捐赠文物对翁王锷来说真是一件坏事。他不理解中国人对故土和国家的感情,没有考虑历史因素。

但对于翁王锷本人,我们应以更理性的态度来评价他。

首先,翁家族藏书在中国文物古籍收藏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在动荡的局势和战争的硝烟中,翁·王锷尽最大努力使这些藏品保持完整。

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古籍收藏的一大贡献。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古籍收藏和字画收藏。

其次,翁王锷在中国捐赠了许多古籍,回馈社会。

虽然和亲生父亲一样,出于家族的大义和保护藏品的无私理念,他没有全部捐出。

但是,说他忘祖、“卖国”,实在是丑八怪,有失偏颇。

事实上,翁王锷的一生是非常矛盾的。

他从小被领养,虽然他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是到他100岁的时候,他实际上大半辈子都在美国度过。

他有美国绿卡,他的孩子和后代都在美国学习生活。很难说他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即使他对家国有感情,不忘家乡,也要考虑家庭和孩子。

我们不难发现,翁·王锷这次的捐赠对波士顿博物馆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他的孩子可以通过这笔捐款在波士顿博物馆获得工作,也可以打开一条进入美国上流社会的道路。

这次翁王锷的捐赠,让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在尽力为孩子规划未来。

为此,他不惜牺牲自己多年来在国内积累的声誉和自己的后期。

在中国历史上,外籍华人回馈祖国、捐赠文物的事件比比皆是。

许多爱国收藏家也愿意将他们的珍贵藏品捐献给国家。

他们并不都是名人,大部分都一直默默奉献,从不求回报。

例如,赵泰来,一位23岁继承遗产的爱国华侨,用了20年时间将他继承的6万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结果在2008年获得了中国首届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

但是,我们不能强迫每一个拥有文物的人都做出这样无私的奉献。

翁王锷不是不爱国。从他过去的行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只是家国情怀。最终没有满足自己内心的感受,担心孩子的未来。

死者已经去世。翁王锷先生于2020年2月9日在家中逝世,享年102岁。

翁家所隐藏的传奇故事也随着他的去世离开了时代的舞台。

翁王锷的一生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他继承了翁的家藏,人人羡慕,同时又肩负着保护的使命,绝不能让家藏毁于一旦。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宝藏属于翁王锷,也属于国家。

翁王锷作为物主,非常清楚这些文物的附加意义,所以这些文物的归属只有两种,要么在翁家继续传承,要么回归祖国。

翁王锷一直是这样计划的。在他100岁之前,他一直在捐赠他家的藏品。

只是人老了,难免心软。比起遥远的祖国,他更看重自己的孩子。他担心孩子的未来,又舍不得收藏一辈子,离自己太远。

一时的混乱是生命的损失。

虽然翁王锷的行为给子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卖掉家人收藏的国宝来换取这一切,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只希望后人能从中吸取教训,当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时,能考虑国家大义多于个人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