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一切玄学,论产品力,有没有可能讴歌RDX挑战BBA?

好车肯定好卖好吗?这个问题?讴歌RDX最有发言权。作为“你买我推荐,我买我不买”的典型案例,在配置水平各方面确实受到参数党的喜欢。而且它有很多KOL平台,以至于在我试驾它之前,已经形成了“RDX是本田大法的诚意之作”的群体意识。然而,真的有那么好吗?如果抛开本田自身所有光环,与BBA同类车型相比有哪些亮点?

就品牌本身而言,厂商自然不会承认BBA和BBA的差距,但一线二线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所以不管二线奢侈品牌怎么宣传,BBA肯定会成为Diss的对象,不然怎么突出性价比?就像华为的发布会一直盯着苹果三星,小米一直咬着华为,靠各种“全能领导”突出性价比。众所周知,品牌之间的阶级早已定型。

所以被广泛吐槽的BBA,配置低,玩高低功率套路只是这些一线品牌的资本,还没有iPhone12高,充电速度还很别扭;英特尔之前一直挤牙膏是一个道理。因为一线奢侈品牌在品牌认知上已经形成了认知垄断,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拿那些二线品牌去玩。除非出现危及地位的挑战者,比如芯片界的AMD,锐龙CPU的上市直接加快了英特尔挤牙膏的速度。至于汽车圈,至于讴歌,显然不是靠资本去挑战BBA的。

为什么觉得光是产品线的丰富就能让讴歌像喉咙痛一样?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奢侈品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顶级模特的。要知道奔驰的车型有30多款,讴歌的车型数一只手就能数出来。

以上是从品牌和产品线层面分析讴歌和BBA的差距。先从RDX产品本身说起,看看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

这是我朋友对讴歌RDX最真实的抱怨之一。作为CDX和RDX的所有者,他们必须有发言权。首先,窗户的质感在升降时需要提升,也比较粗糙,摇摆不定,影响档次感。其次,驾驶模式调节旋钮转动时有异响,也很差。而且悬浮式中控面板无法关闭,只能调节明暗,长时间驾驶会造成眼睛疲劳。

经过我的体验,我加了几个槽。一个是来回的多媒体交互系统。讴歌取消了上下双屏的设计后,新安装的触控面板体验非常不友好。在2020年这个以触摸敏感和交互效率为导向的年份,讴歌RDX没有提供触摸屏,也没有像BBA那样成熟便捷的车载系统,更不用说那些更高级的语音识别和远程交互了。触摸板过于程式化和机械化的操作,只能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滑动后才能进入你想要进入的功能界面,交互效率极低,误操作概率很大。我实在想不通,讴歌的设计师为什么要为了简单的东西“返璞归真”。

另一个槽点是车内的材料和做工。当然,这一代RDX相比讴歌之前的车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相比其他同级别竞争对手还是处于中等水平。

可以看出,RDX的静态槽点主要来自于纹理和交互层面。可能有人会说讴歌在乎驾驶体验,一点都不在乎。但事实上,奢侈品牌的豪华与细节处理的好坏密切相关。无论是开关窗的质感,雨刮器悬挂的质感,还是按钮的质感,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对这辆车档次的判断。因此,为了达到BBA的高度,讴歌需要在细节上花更多的心思。

当然也有好的地方,比如设计。讴歌独特的机甲风格内饰真的很受我这种科技男的欢迎。面对油腻的偶屏内饰,也是清流,有自己的态度。最后说一下RDX的驾驶体验。单说驾驶体验的话,讴歌RDX可以自信一次。2.0T+10AT的动力总成,无论是参数还是实际体验都不比BBA差。奥迪Q5L和宝马X3在低速时的顿挫和拉扯在RDX上几乎不会发生,10AT换挡的平顺性也不输7速DCT和ZF。8AT .

RDX尺寸适中的方向盘在转向阻尼和手感上也很出色,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传递出一定的路感,这对于那些热爱驾驶的朋友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底盘方面,RDX也有自己的特点,既没有Q5L那样强调舒适性,也没有GLC那样过减速带的生硬性能。舒适和运动四六,开车的人乐在其中,坐着的人也不会抱怨。要问Q5L/X3/GLC谁更接近,只能说RDX自成一派。

写在最后:当被问及朋友为什么选择RDX时,他的理由并不像那些参数党报上的“同型号Type-R发动机”“世界第一横10AT”之类的话,而是简单的五个字“少数,不撞衫”。没错,这是讴歌RDX最强的产品标签。当品牌和质感遭受重创时,小众往往比热卖更珍贵。

文/铁哥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