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李姓祖先从何而来?
南阳童谣
在房子前面种一棵大槐树,不要忘记洪通的祖先。每个村子的槐树都连成一片,证明同根同源。春天来吃槐花,大家都夸它好吃。
■明代洪洞移民
众所周知,南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曾经工业繁荣,人口众多。但元末,由于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南阳居民死伤惨重,大量流民南逃。当时南阳府只有692户4293人,辖5州13县,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大村,人口濒临灭绝。
朱元璋称帝后,鉴于“中原诸州受元朝战乱之苦最深,尸骨成堆,居民稀少”的情况,决定从山西等地移民。大规模移民始于明朝洪武二年,持续了近50年,直到明朝永乐十五年。民主化应该来自山西。洪洞县当时是山西人口密集的县,所以被列为重点安置地区之一。
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寺内有一棵中华槐树,四周绿树成荫,成亩成荫。就是亿万移民常说的那棵大槐树。当时汾河滩上的老人在古槐树的枝桠间筑巢,密密麻麻,叫声满天,成为当地的一大奇观。树下有一个移民局,明朝的官员集中在这里给移民发放证件和川资,办理相关手续。搬迁群众聚集在这棵大槐树周围,倾吐心声,祭奠故土。他们把大槐树的窝和上面的老人放在眼里,印在脑子里,作为告别家乡的纪念。所以洪洞县为“家”,槐花为“根”,在中原等地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民族数百年的记忆。
据《明史》等史料记载,山西洪洞槐树下有10次大规模移民,永乐8次,移民姓氏554个,分布在18个省(市)、498个县(市),其中南阳各市县都有洪洞移民。
当时,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南阳后,政府规定每人分15亩土地和2亩菜地。但实际情况是,当时南阳的良田是一块一块连起来的,谁有能力开垦土地,谁就是谁。突然间,移民们惊慌失措。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拥有土地就意味着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以流域出现了占地热潮。有的人,佩妮犁了一个区域,围着一大块地犁了一圈,而这块地被认为是他家的;有的人在地上立木桩,写上自己的名字,哪怕他名下的地被占了;也有人民县在一块地周围种植,后面会开垦里面的土地。
洪通移民移居南洋,使各郡人口增加。明洪武二十四年,全境人口增至1.48万户,91.2万人。到明朝中叶,南阳官民土地已达654.38+086.9万顷,夏税4.3万两。同时,移民还开发了铜矿、硫铁矿、铅银矿、煤矿等。
随着移民的迁移,南阳再次变得繁荣。明洪武三年(1370),南阳魏指挥在元代土城旧址基础上将南阳府城重建为砖石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分封其二十三子王堂为南阳人。那一年,唐王宓建在城内的通感街,有800多座宫殿和厅堂。房子后面有一座石山,俗称王宓山。
材料
/f?kz=225139834
/question/7022543.html
/whzg/2631/a/1370/51370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