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产品经理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安排了对行业人士的采访。“放弃六年互联网经验,向碳中和转型,是我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决定!”这是我们本期采访的主题。
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最多的时候,离开互联网进入碳中和已经快一年半了,年收入大概50W左右。
互联网产品经理转新能源项目总监,绝非一帆风顺,甚至坎坷。
总结一年半的职业转变,我很快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站稳了脚跟。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碳中和行业的理解,以及我自己这一年来的成长,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为什么从互联网转向碳中和?
选择一个好的行业很重要。我们每个人终究是渺小的。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只是一粒浮沙,时代的洪流不可阻挡。即使资质平平,只要在合适的时间站在合适的位置,也能升到最高层。
大背景下,互联网已经走过野蛮生长阶段,进入稳定期,红利逐渐退潮。尤其是很多公司放弃了长期烧钱且不盈利的新业务。有些业务部门甚至是一锅端,盈利的部门会按照一定比例优化人员。瘦身后才能保证整体利润。
从蚂蚁金服的监管,收紧了网约车行业,数据相关行业,互联网教育,再到互联网金融的收紧。据我所知,有些公司做了社会冻结,甚至校招冻结。这是我从业六年来从未见过的严厉程度。
新能源真的是好赛道吗?
碳中和,未来40年的主旋律。
2020年,中国提出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初,“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2021也被视为“碳中和元年”。碳中和的本质是让二氧化碳排放“收支平衡”,减缓全球变暖。
“双碳”目标提出后,今年互联网巨头纷纷加速跟进“碳中和”,制定碳中和目标和计划,并全年实施。从6月5438+10月,腾讯打响第一枪,启动碳中和目标规划;3月,蚂蚁集团承诺从今年起实现运营排放碳中和,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到6月中旬,百度发布“碳中和全景图”,宣布2030年集团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年底,阿里也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的三个目标。2030年前,要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利用平台的力量,带动15年生态减碳15亿吨。
红杉资本、高要资本等头部投资机构已经宣布将ESG纳入投资决策。碳管理SaaS企业的碳障披露A轮融资后,据报道,创始人一天就接到了超过65,438+0,000个来自投资者的电话。
碳中和是国家政策和资本涌入的跑道。而且,碳中和不仅仅是中国在做,全世界都在做。很难找到第二个“碳中和”行业。
普通人如何成功转行?
首先,你要知道你要做什么。
给自己做一个SWOT分析,明确自己擅长什么,能做什么。相关数据证明,如果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一个狭窄的领域,成为子领域的专家,那么更容易成功。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碳中和市场需要什么。
无论是看行业报告,还是通过行业门户网站等信息,都可以清楚地了解碳中和领域的核心板块是什么,需要哪些技能。
第三,再次做组合,达到最佳性价比。
通过以上两步的分析,你可以画个圈来评价契合度,交集部分最划算,而不是说现在R&D工作岗位很流行碳中和,所以我很难从零基础直接转到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