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记录评析

?——评王芳老师的《乡愁教学实录》

?曹启功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内容短小,线索清晰,结构精巧,是学生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获得阅读和写作技巧的典范。王芳老师讲授的《乡愁》一课,紧扣乡愁的情感脉络,巧妙地从写“愁”的同类诗词中引入,向人们讲述“愁”的成因,多次读出“愁”的趣味,指导模仿写作学习“愁”的语言,为同类产品解析“愁”的情感。课堂环节少而精,学生参与感强。王芳老师理性冷静,教学节奏轻松。

?诗歌用意象创造了独立的艺术空间,也用自己的作品构建了独特的精神空间,丰富和延伸了人类诗意的精神空间。从意象的讨论开始,王芳老师带领学生发现了诗人构建的精神世界,体验了诗人深沉而丰富的乡愁。不同时代的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拓展原有的诗意空间,从而延展诗人所创造的诗意空间。王老师从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时代、社会环境、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入手,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作品,逐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知人论世,探讨“愁”的成因,是一个天然的环节,是对学生读诗的有效引导,也是师生鉴赏诗歌的必要补充。在各种形式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准确地将诗歌与相关背景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深厚感情。

诗歌是时间的艺术,普格森阐述了时间连续性的特征。他认为时间是有意识生命的一种独特形式。没有时间(连续性),世界就会变成孤立的瞬间,在这些孤立的瞬间里,世界会被分离、被打断,彼此无法转化、无法融合。人们将无法对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面貌,他们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有了时间和记忆,就有了世界的连续性,意识中就能形成一定的整体性。所以,时间是意志的自由,是生命的冲动,使一切意义在无尽的创造(材料和记忆)中成为可能。诗人充满了情感和思想,各种回忆、人物、事件、细节、幻象瞬间集中在脑海里,突然此起彼伏。由于空间密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停滞,视觉瞬间是静止的,也是空间,现代诗歌的空间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朱光潜先生说,诗歌是“从漫长而流动的生命世界中吸收的一瞬间、一个片段”,力求“一瞬间见尽头,尘埃中显伟大”。诗歌是那个瞬间的碎片,是一种空间艺术,这是现代诗歌的显著特征。王老师注意到现代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空间流动来叙事的,并注意到了推动诗歌叙事过程的意象。在一次次的阅读和品鉴中,正是意象的过渡和跳跃,清晰地驱动着诗歌的叙事进程,诗歌叙事是从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一旦改变了意象,诗歌的叙事就向前推进了一次,并依托意象依次向前推进,从高到低,从远到近,构成了一个美丽而深邃的艺术空间。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王老师既注重形象本身的特点,又特别注重对一些修饰形象的词语的鉴赏。他不仅品味诗歌本身的特点,还试图创作简单的诗歌。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如何选择意象,如何修改意象,如何串联意象,都是在学生具体创作的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王老师更注重对学生创作的点评和指导,尤其注重阅读诗化语言后对自己作品的修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作品来看,模仿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汉语课是让学生学会使用祖国语言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所以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验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要启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王芳老师的课堂上,她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念,并指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学习诗歌。这是一首经典的现代诗。学习现代诗歌,重在朗读,重在品味,重在理解。在这节课上,王老师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知诗歌情感;然后,以语言的味道为中心,品味诗中的四个意象,品味修饰语的重叠,了解诗人感情在语言味道中的变化;同时,借助类似现代诗的小组阅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体验“乡愁”的表达,拓展“愁”的内涵,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王老师在读和品的基础上,把读和写融为一体,让学生模仿诗歌。从分享交流的诗歌来看,学生真正理解《乡愁》这首诗从内容到形式,并能够掌握它,运用诗中的相关技巧进行写作,是非常有价值的。短短的一节课,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积累、运用,也凸显了语文的核心素养。

?王老师的课堂语言干净而富有诗意,学生的活动充实,学生的互动评价到位,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如果在欣赏诗歌时,随着每一句诗句的品味,自然地一步步介绍诗人的相关经历和创作背景,而不是一开始的全部介绍,或许学生的兴趣和体味会渗透得更自然。

?(原载于顾志川主编的《名师语文教程》初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65 438+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