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郊优秀乒乓球教练

今晚晚报15?2014 165438+10月12周三

邢鹤立是乒乓球世界冠军马和多名国家级选手的首任教练。几十年来,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育苗上——

乒乓球少年的“好爸爸”

本报记者通讯员陈

发布日期:2014-11-12 00:00。

作者:

邢鹤立

出生于1951,天津人,天津市河西区湘江路小学乒乓球基地主任,高级中学教师。1990被评为区十佳教师;1995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两次天津市劳动模范奖,一次劳动模范集体奖和功勋教师称号,并荣幸地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在执教期间,他带出了马、、、李彦、周兴江、、梁娜、等4名国家队球员和八一队。

湘江路小学是天津市乒乓球传统学校。多年来,学校先后向国家队、天津队、其他省市队和天津体育学院等市属高校输送乒乓球运动员70余名。马、周兴江、、李燕等国手都是这所学校的优秀人才,而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功勋教练。他就是邢鹤立。63岁的邢鹤立在湘江路小学任教39年。虽然他已经从一个阳刚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伯伯,但他对乒乓球的热爱和对孩子认真负责、温暖殷切的心从未改变。

谈弟子的骄傲

1975邢鹤丽调到福建路小学(2004年挂牌湘江路小学)当乒乓球教练。当时条件很艰苦。学校搭起两张油漆脱落的三层板桌作为乒乓球桌,训练场是一条狭窄的走廊。地震后,邢鹤立带着马、周兴江、周鹏和住进了校园。除了教他们打球,他们还必须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那时候,冬天很冷。睡觉前还要给孩子生煤球炉,晚上帮他们盖被子,有的还尿床。不要少操心!早上起来打两毛钱的豆浆,和包子一起吃,然后开始训练。那时候的孩子能吃苦,也造就了他们优秀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斗志。”邢鹤立每周从家里带一袋米,一袋棍面,一罐咸菜,一碗酱作为食物,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练习,眼睛全放在这些小徒弟身上。

练了不到两年,邢鹤立的四个小徒弟就在天津市中小学基本功大赛前六名中占据了四席。四年级马获得五六年级组单打冠军,出道。接着,几个孩子顺利进入了天津队,而马入选了国家队。送走一批,又迎来第二批...后来,邢鹤立开始收女弟子,、李炎等人是他继马、周兴江之后的得意门生。“我记得李南刚来的时候,她是个小胖子,不像会打球,但是6岁的她,精力充沛,霸气十足。我确信她能做到!这几年,我们送的孩子太多了。除了我刚才提到的,还有很多伟大的球员!”邢和李三言两语,没有离开他的“孩子”,对他们亲如父子。

回忆过去就像昨天。

邢鹤立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乒乓球训练。他的技术都是跟一个中学体育老师学的。能带出这么多优秀的选手,可以说是一个“小奇迹”。邢鹤立说:“我刚转学,让我专注乒乓球。我该怎么教?”只能自己看书,找一些老老师学习,然后慢慢体会到越学越深刻。跟孩子讲还得转换成白话,那些术语他们听不懂。"

和邢鹤立聊了很久,他的话题总是围绕着怎么教孩子打球和孩子的往事。我们让他说说自己,邢鹤立觉得没什么可说的。的确,邢鹤立平时没有其他爱好,一心扑在乒乓球和孩子身上,甚至身上都烙上了与之相关的“痕迹”。邢鹤立头上有个小疤。有一年,他骑自行车送学生回家时,遇到一辆没有刹车的垃圾车。他的头撞在铁把上,去医院缝了三针。“孩子没事!”邢鹤立笑道:

说乒乓球是充满感情的

几十年的过度劳累,必然会影响邢鹤立的健康。他的右臂畸形,不能伸直,心脏也有问题,都是多年的辛苦造成的。“我的右臂是打球的病。我每天一个姿势荡秋千,量太大了。我一个大盆里有200个球,所以我一个人,没有空余时间。那时候不懂科学训练,现在不会这样了。心脏也累,有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不严重。多注意休息,就没事了。”邢鹤立目前减少了运动量,每天陪孩子玩一个小时左右的球,作息也做了调整,保证晚上11前休息,有时候感觉累了会早点睡觉。

邢鹤立认为,乒乓球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健身形式。打一场21分的比赛,相当于跑3000米,运动量不小。“打乒乓球对身体的协调、大脑的反应、思维等都有好处。,并能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比如要在接球的瞬间准确判断如何处理球,这个过程就需要动脑子。”邢鹤立告诉我们。“老少皆宜,终身受益”是邢鹤立对乒乓球简洁深情的评价。

上图,邢鹤立精心培育乒乓球苗。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