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19岁,风华正茂。她是怎么变成剩女的?
可以说,崔莺莺这样一个高贵而多才多艺的女孩是近乎完美的。但结果她没能结婚,一直呆在家里。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19岁的年轻女孩,是如何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成为剩女的?
有必要了解“崔莺莺是年轻女孩还是年长妇女?”这个问题要从历代官方对结婚年龄的法令说起。
书中直接说《西厢记》的背景是唐朝。那么唐朝时期,男女青年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呢?这也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初唐,刚刚结束战乱,国家又恢复了统一和稳定。由于休养的需要,法律放宽了青年男女的结婚年龄。法律规定男性20岁结婚,女性15岁结婚。
中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政府开始降低青年男女的结婚年龄。该法令规定,男性结婚年龄为65,438+05岁,女性为65,438+03岁。
安史之乱是历史上,尤其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它的更多信息,在洪圣的剧作《长生殿》中有所体现。这里就不提了。
玄宗以后的几个朝代,如宋代、清代,青年男女的结婚年龄,男性为16岁,女性为14岁。
一般来说,女生结婚的年龄是13-15岁,或者说15岁。法律宽松的时候一般是13-14岁。
这是什么概念?今天是小学到初中的衔接阶段,更有未成年人极其无知。所以,封建社会的女性活着只是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没有社会地位,他们的命运确实是悲惨的。
那么我们来问一下,既然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这么小,如果当事人及其父母不愿意、不情愿,是否可以不在规定的结婚年龄安排婚姻?
这真的不能接受。不然问题还挺严重的。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限制性法规。如果出现男女超过法规规定年龄不结婚的现象,政府会直接介入,父母会直接被定罪,甚至有被斩首的风险。
所以青年男女结婚是大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元朝是个特例,主要是因为元朝由蒙古族少数民族统治,统治者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较小,不太在意青年男女的婚龄,所以没有限制青年男女的婚龄。女生二十多岁结婚很正常。
无论是传奇小说《莺莺传》的原型,还是王实甫改编的话剧《西厢记》,故事背景都是唐朝。所以唐代的结婚年龄限制是一个参考标准。
但由于《西厢记》写于元代,而作者王实甫是元代人,受元代社会观念的影响,王实甫将《莺莺传》原型中崔莺莺的年龄由17改为19,更符合元代的接受。这样看来,元代的结婚年龄界限就是一个参考标准。
崔的爱女,19岁。按照元朝的标准,她当然是少女了。
然而,崔莺莺的65,438+09岁以唐朝的标准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崔小姐成了典型的大龄妇女。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元朝和唐朝的时代性已经出现,这种现象在《西厢记》后面也会出现。
虽然19岁的幼女崔莺莺没有按照元朝的标准结婚是可以接受的,但书中发生的事情毕竟发生在唐朝,所以我们要解释为什么大龄女子崔莺莺没有按照唐朝的标准结婚。
崔夫人说,崔莺莺不是因为父亲去世才结婚的,而是和崔夫人的娘家侄子,郑尚书的长子郑恒口头订婚了。当崔莺莺和戴孝哀悼父亲的期限过后,他们结婚了。
这个解释有点牵强,更何况改后的年龄是19年。即使是原型小说中的17岁,也还是超出法定要求3、4年。我们知道唐玄宗以后的法律规定女孩的结婚年龄是13-14。
不管怎么说,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崔莺莺,无论按照元朝还是唐朝的标准,崔莺莺一定非常重视自己的婚姻。毕竟现在是结婚的年龄,毕竟几年前就该是女孩子谈恋爱的时候了。
“哪个女生不爱春天,哪个男生不爱。”歌德在《少年维特》一书中说。晚婚的女生最大的烦恼就是想着结婚,尤其是想着嫁给自己喜欢的老公。
当然,我们的崔莺莺小姐也不过如此。
作为一个比法定年龄晚结婚几年的女孩,崔莺莺显然对自己的婚姻问题和婚姻伴侣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可惜,当年的更不用说一个大家庭,哪怕是一个小家庭,一个孩子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没有当事人的话语权。最后的情况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人也是。
虽然订婚了,但崔莺莺对订婚的人很不满意。一句“有千种愁,无字怨东风”道出了姑娘的心事。
抱怨!崔莺莺责怪谁?崔莺莺抱怨什么?
是因为东风吹倒了飘花吗?孤儿寡母滞留寺庙,一切都无可奈何。是因为婚姻是非自愿的,你对你的未婚夫郑恒不满意吗?还是抱怨时间过得太快,自己都成了19岁的剩女了,还是没找到合适的男人?
或许,都不是;也许,两者都有。
“怨恨”一词是对崔莺莺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概括。
也是因为一个“怨”字,我们进入了崔莺莺的内心,了解了她的想法,也就明白了她以后的行为。
读西厢记系列: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