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帝健身
旭辉集团首席执行官LAM Raymond描述了最近的房地产市场。的确,各种雷雨消息不断,资本市场也不给地产股好脸色。此外,近日有消息称,三条红线、两次集中供地后,房企迎来强监管——
据财联社报道,已纳入“三条红线”试点的数十家重点房企,被监管层要求购地金额不得超过年销售额的40%,购地金额包括公开市场拿地和通过并购方式拿地。如果不满足,将被限制融资。
由于对政策的担忧,房地产企业的股价首先下跌。短短两个交易日,头部房企股价普遍下跌超10%。
事实上,根据此前的“三条红线”试点要求,土地收购和销售比例是两个观察指标之一。如果过去一年土地收购销售比例高于40%或者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房企需要说明土地收购资金来源。
LAM Raymond表示,五个主导指标(三条红线和两个观察指标)基本反映了企业的大风险。今年已经在几十家房企试行,未来可能会在所有大型房企大范围推广。一旦超过,就会被教练强制瘦身。
这次在拿地销售比例不超过40%的基础上,新增比例包括招拍挂+收购收购土地。显然,这不是“新政”,而是对之前调控政策的修补,或者说是精准打击。
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部分中上游房企已经超过销售金额的40%。虽然数量不多,但基本都是在各个城市拿地比较激进的房企。比如招商蛇口(SZ:001979)仅在南京本地拍卖市场就花了147亿元。
再比如绿城中国(HK:03900),近两年疯狂拿地。上半年,其土地购置和销售比例高达65%。仅在宁波本地拍卖市场,绿城及其财团就花费了97.7亿元,为宁波两个集中的本地拍卖市场贡献了1/3。
这一次,监管的精准扼杀了他们的规模野心。
15主流房企中,3家卖地比例超过40%,2家现金流为负。
距离三条红线出台还有一年时间,房企普遍在主动降低负债以满足监管要求。
但从上半年土地市场的热度来看,个别房企拍卖意愿强烈。比如换了管理层的绿城,喊出2025年规模要达到5000亿,直接瞄准头部房企。今年上半年,绿城拿地金额达到888.4亿元,已经超过2020年的拿地金额。
同时,上半年实施的两次集中供地政策,本意是限制土地溢价的降低,从而使整个市场降温。于是,地价溢价率不断创新高,一二线城市抢地愈演愈烈。甚至个别房企都要拿地,无利可图。
可见,三条红线并没有完全遏制房企大规模举债的野心。所以才有了监管的“打补丁”之举。
据财联社报道,已纳入“三条红线”试点的数十家重点房企,被监管层要求购地金额不得超过年销售额的40%,购地金额包括公开市场拿地和通过并购方式拿地。如果不满足,将被限制融资。包括暂停发债、信托融资、资管产品、境外融资也将受到限制。
拿地与销售的比例不能超过40%,也就是说房企今年要卖6543.8+00亿元的房子,最多只能拿40亿元的地。房企只能“以销定投”,可以说是精准打击。
那么,定向房企的目标是谁呢?我看过君的统计。2021上半年15销售额1000亿元以上主流房企拿地金额/销售金额数据。其中绿城、招商蛇口、华润置地(HK:01109)均超过40%,达到50%以上。
这三家房企都可以说是上半年本地拍卖市场的“大赢家”。仅在宁波本地拍卖市场,绿城及其财团就斥资97.7亿拿下6宗土地,为宁波本地两个集中拍卖市场贡献了1/3;招商蛇口仅在南京本地拍卖市场就花了超过6543.8+04.7亿元。在杭州首轮集中供地中,华润置地以111.61亿元的最高价拿下杭州未来科技城地块。
此外,根据这15家主流房企的2020年年报数据,绿城和碧桂园(HK:02007)2020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其他13为正;新城控股(SH:601155)、金地(SH:600383)、中南建设(SZ:000961)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处于净流出边缘。
基于正的卖地比例和经营性现金流两个观察指标,15头部房企中,踩一线的有4家,分别是绿城、招商蛇口、华润置地和碧桂园,绿城踩两条线。
如果看去年出台的三条红线,到2020年底,这15房企中有7家踩了一条红线,1在三线,7家没踩线。其中绿城和碧桂园双双踩红线,观察指标。这意味着,如果这两家房企不能在年底前达到监管要求,其融资将受到限制。
长期来看,15家头部房企中,有10家未能达到监管要求,均存在持续降低财务杠杆的压力。
警惕!只要规模不盈利,房企就大概率“越来越小”
如果说三条红线从财务层面限制了高杠杆房企的过度扩张,那么取正的卖地比例和经营性现金流这两个观察指标,不仅限制了高杠杆房企的扩张,也限制了低杠杆房企的低质量扩张。
也就是说,房企只能“以销定投”,直接切断了负债严重、现金流紧张的房企盲目扩张土地的机会;低杠杆房企不能靠加杠杆扩张,只能通过每年卖房赚的利润维持内生增长。
具体来说,监管要求房地产企业全年卖地比例不得超过40%,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只能靠内生增长拿地,不能靠负债拿地。房企只有今年拿地够便宜,卖房够贵,第二年才能拿更多地,否则第二年就被限制拿地。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房企A卖地6543.8+00亿,拿地40亿。明年这40亿的土地,必须卖出6543.8+00多亿的销售收入。如果这40亿的土地只卖90亿,对不起,今年我最多拿到36亿的土地。
以此类推,如果房企拿地利润率太低,房企就会“越来越小”。同时,这一规定也使得那些经营稳定的房企无法在短期内快速做大型项目。因为无论房企有钱没钱,都会被限制在拿地比例上,从而控制扩张速度。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除了卖地比例不超过40%,还要求房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否则仍会限制房企融资。
这就意味着,房企拿地时,不仅要考虑这块地的利润,还要考虑盖完房卖出去后能否及时回收现金。也就是说,未来低杠杆的房企,要想稳定增长,不仅要有利润,还要有现金流入的利润。
综合来看,三条红线和两个观察指标的叠加,将彻底改变整个行业的商业逻辑。让财务杠杆达不到监管要求,先降杠杆再求扩张;财务杠杆符合监管要求的房企,不应盲目加杠杆扩张,而应依靠每年赚取的利润实现高质量的内生增长。
长此以往,整个房地产行业可能会越来越像制造业,就像万科郁亮说的,要赚慢钱,要赚老实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