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鼓励特大城市取消年度配额限制。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能否真正放开落户,成为检验改革质量的“试金石”。
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除少数特大城市外,放开和放宽落户限制,试行常住户口登记制。其中,对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额度。
与近年来每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相比,“鼓励取消年度配额限制”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它直指北京等特大城市积分落户配额稀缺的现状。但与此同时,特大城市也面临着“瘦身健体”、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的要求。如何平衡这两点,在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常住人口的需求,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解决特大城市人口进一步放开的关键是用都市圈的思路来建设,实行多中心、网络化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多中心”应该是一组副中心,核心是将公共服务转移到各个副中心,而不是仅仅在核心区建设一个“卫星城”。如果副中心不能提供大量的平台公共服务功能,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就停不下来。
天津和广东的探索
事实上,“鼓励取消年度配额限制”的提法在《方案》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五”期间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占主要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取消年度定额限制。
这几年确实有大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比如天津,从2020年开始,居住证积分落户不设总量限制,只按最低积分落户分数线。2021年底,新修订的《天津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天津市居住证指数及分值表》、《天津市居住证管理实施细则》被删除。
广东也宣布有意探索扩大积分落户数量。2021年底,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提出调整完善广州、深圳两地积分落户政策,建立健全积分落户年度增长机制。鼓励取消年度配额限制,鼓励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区采取差别化落户政策。
2020年底,广州宣布拟实施“差别化户籍”政策,即28周岁及以下大中专或技校毕业生,只要有1年社保,即可在广州市7个非中心城市的行政区落户。近日宣布将在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构建差别化入户政策,但细则尚未出台。
在倪鹏飞看来,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是解决特大城市“扩容”与“瘦身”矛盾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解决继续引进和放开人口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和疏解非核心功能挂钩。“在中心城市之外建设多个副中心,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然后周边分布一些小城镇,那么人口增长和吸纳都不是问题,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大都市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他说。
北京上海会跟进吗?
目前,北京和上海这两个最难落户的城市,无疑是此次改革的重点。
7月11日,北京公布2022年落户人数及分数线。据介绍,今年已有1.2万余人申请落户积分,6006人拟获得落户资格,对应最低分1.05 . 42分。北京市自2017年开始实施积分落户以来,落户规模连续五年没有变化,都是6000人左右,但分数线一直在上升,2018年只有90.75分,2021年首次突破百分比,达到100.88分。到了今年,最低分直接提高了4分多,达到105.42分。
“太卷了。”“北漂”冯晓感叹道:“一开始我想试试,但一看到分数线就放弃了。再过几年,我40岁的时候,(年龄)就要开始减分了。”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上海的居住证积分制,虽然120分的“过线分”不算太高,但还是要满足社保、个税等年限的要求,才能排队办理“户口迁移”。定期申请需要7年社保,部分岗位可以缩短。如创业人才在上海投资创办的企业,按个人直接投资或个人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三个纳税年度年均纳税654.38+0万元及以上或连续三年年均在本市就业654.38+0万人,可不受“由住转户”申请条件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等级限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发改委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不一定是专指北京和上海。北京市近日公布今年积分落户,规模仍为6000人。但是分数线逐年提高,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总的来说,还是要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优先考虑高科技人才。这次疫情之后,上海采取了很多措施吸引人才,包括世界50强大学的留学归国人员,上海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实际上放宽基本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