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难学吗?
雕刻技术分析
所谓技法,就是作者在木雕创作中对意象和空间的处理。这种技法主要体现在还原意义上的雕琢。具体来说,就是从外到内,一步一步的通过减去废料,逐渐显露形状挖掘。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品脱壳而出的喜悦,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致,一些偶然的效果能让作品产生新的韵致。因此,在木雕艺术的创作中,最有意义的探索就是运用各种刀法来恰当地体现我们的创作意图。
刀法就像书画中的笔触,可以强化和丰富作品的艺术效果。漂亮的笔触是因为技术达到了熟练程度而形成的。往往临摹一幅好画,人们发现最难的是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心灵和技巧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刀法。那种木纹和雕痕,光滑和粗糙,凹凸,用圆刀排列,用平刀切割...它们所表达的艺术语言有着其他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魅力。
总之,刀法是雕塑家用来体现创作思想的技术手法,也是生动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刀的转折、挫折、凹凸、起伏,都是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充分体现木雕材料之美和丰富的雕刻美。不懂木雕艺术真谛的人,不是用刀代笔,而是画得矫揉造作,怕雕不好。结果刀法僵化,工匠化,木雕的趣味刻不出来。所以要多练习,多琢磨,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一般来说,从事木雕的人,除了握刀的基本功之外,在切割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技巧。初学者只要熟悉平刀和圆刀两种不同的用途,就能很快掌握切割的技巧。首先强调握刀的重要性。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雕刻的顺利进行,还会造成安全问题。然后在切割大量粗木的阶段,主要是用锤子配合工具工作,握刀姿势像拳头。雕向外推或深挖时,可做成拳下形;雕刻向内推进时,可做成拳心向上的形状,雕刻轮廓想切断木纹线时,可做成拳心向内或向外的形状。三种方法可以灵活掌握。如果工具刻得太深,不要摇动手柄拔出,否则会造成前面开口开裂或剥落。使用另一个工具,稍微切掉工具周围的木头,直到可以摇动。在雕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使用工具进行雕刻。一种是双手握住工具,如:右手握住手柄上端,左手握住刀杆上部,慢慢向右手方向推。另一种是右手握刀呈笔状,但无名指和小指要压在雕塑上向前运刀,以控制锋利的刀。注意左手的位置。做小圆雕时,拿着作品的左手要放在右手的后下方,作品的一端可以靠在工作台上。做浮雕时,为了压住板子,左手要远离右手的刀,或者放在右手后面。在温州黄杨木雕中,由于木材坚硬,人们常常用肩胛骨握住刀柄,把刀向前抬。对于软质木材,用右手手掌轻敲刀具,足以切下少量木材。
平刀块法:主要是在凿坯时用平刀块面切出作品的轮廓和结构部分,使之产生粗糙有力的斧劈感。所以运刀一定要稳、准、稳,一定要保证有力,与刀一致,神清气爽,让每一刀都能说明问题,达到作品的最终效果。平刀块曲面法的应用过程其实就是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形状来概括各种复杂形状的造型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把每一个形状,每一条骨道,每一块肌肉都缩小成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所以要求作者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勾勒自然形态的能力。平刀块法可以组合一些圆刀贯穿雕刻的全过程,形成最终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只在雕刻的初期使用,做出大的造型,然后再用其他刀法,从方形到圆形,进行更丰富细腻的刻画。
圆刀雕刻法和排列法:由于圆刀法不确定,雕刻的人物轮廓模糊,凹凸感清晰,非常适合探索和表现各种物体的肌理和纹理效果。作为浮雕的底面处理,俗称“麻底”,也是起到衬托作用的优秀表现手法。圆刀雕刻法是用大小不规则的凹凸形成一个体积,在表面营造出自然、丰富、朴素的美感。如果配合平刀,一方面光滑细腻,如人皮肤;一方面是粗糙粗糙的,比如人的头发和鬓角,服装等。,那么两者就会形成强烈的质感对比,使作品具有丰富有趣的表现力。圆刀的排列和雕刻的意义是一样的,但作者要有意识地安排刀,以产生一定的装饰和纹理效果。
木雕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要领
凿制粗坯:粗坯是整件作品的基础,用简洁的几何形状概括了所有构思中的造型细节,要求层次分明、富有动感、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和内轮廓。
凿毛坯的基本要领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外到内,由浅入深。从上到下,是从头到脚;从前到后,就是先凿前面,再凿后面;由表及里,即从木材表面开始,一层一层向内剥离;由浅入深,即先挖浅的地方,再挖深的地方。在凿毛坯的时候,也要注意留有余地,就像剪衣服一样,要适当放松。民间行话说得好:养肥了,可以换成小的,但是很难恢复。“内距要小,不能大,记住雕刻就是减法。”
挖精空白:先从整体角度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再逐步落实和形成人物、五官、肢体、服饰、道具等具体形态,为打磨留有余地。在这个阶段,作品的体量和线条已经变得清晰,所以要求刀法圆润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挖细坯的镂空技巧要求用纵向纤维组合镂空,镂空多余部分。需要使用加肋法,即在作品容易折断的部分留一小块材料使其附着在相邻部分,作品完成后再用薄刀密片法去除附着的肋。
抛光:抛光的目的是用精雕细琢,用薄刀修整薄坯上的刀痕和豁口,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要求刀轨清晰精细,或圆或直,力求表现出各部分的细微细节和纹理。
打磨:根据某些作品的需要,用不同厚度的木工砂纸将白木雕打磨成细密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纸,再用细砂纸。应沿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道消失,呈现出漂亮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
雕发纹饰:用三角刀雕发纹饰,要求抬刀要快、稳、匀、细。
着色抛光:着色不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材料的不足或缺陷,也是为了加强作品的质感美和形式美。所以作品的着色要酌情决定,尽可能体现木纹之美。颜色要深而亮,符合天然木材的各种美感。
施釉的目的是滋润木材,使作品有光泽,同时起到防污作用,便于长期保存,所以要求渗透均匀,亮而不俗。
配置底座:底座不仅是主体的支撑,也是雕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造型尺度要与作品的内容形式相得益彰。曲线生动的作品可以用一个简单朴素的底座来衬托,造型简单或庄重的作品可以在底座上雕刻。总之要注意彼此之间比例的协调,注意色彩的相互对比,不要以主人自居。玉雕的构思与设计:
玉雕要追求艺术美,就要理解山川精英和精致人性的正确含义。这里所说的“山川精华”是指雕琢的玉料色泽艳丽、质地润泽,无论雕琢的玉料是软玉还是翡翠或者玉蜀黍如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所选用的玉料,以及适合各种玉料的雕刻题材设计;精美的人文指的是玉器优美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以及影响造型美和雕刻美的技术和社会因素。由于历代玉村不同,雕刻玉器的工具和技艺不同,审美情趣和习俗不同,玉器的用途和作用也不同,各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和题材风格也不同,争奇斗艳。现代玉雕也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这是玉雕人员必须重视的。多年来,许多中国玉雕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意境之美,让人思考和感叹不已。中国玉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产品,是世界雕塑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宗教观念、美学思想等丰富内容。粗雕是玉雕的实质性阶段,即通过量、切、底扣、画、冲、轧、钻等技术手段,将玉料逐渐变成立体的雕刻,但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玉器;粗雕是玉雕的实质性阶段,即通过量、切、底扣、画、冲、轧、钻等技术手段,将玉料逐渐变成立体的雕刻,但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玉器。
玉雕工艺中的精雕,是对玉雕毛坯进行精细修饰的过程,进一步完善玉雕作品,增添精神。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雕刻玉器的很多细节,比如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服饰图案等;动物和鸟类的眼睛、毛发、爪子和嘴巴;最能展现神韵的花草的茎、叶等部位刻画的淋漓尽致。
玉雕追求生动,适度夸张,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玉雕作品做到生动艺术。可以说,每一块玉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它自己的领地,只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他们根据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能够把自己的内在意义和境界与玉本身的意义和境界结合起来,从而用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技巧在剥玉中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人们欣赏的具体的艺术珍品。一件玉雕作品的好坏,主要看是否有意境,雕刻是否精美,用色是否悄无声息。
材质是否合适,造型是否完美;要从玉质、颜色、题材、造型等方面来判断玉雕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之,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的美在于它的形、色或意境,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而意境是对玉石整体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玉雕的设计和构思要以玉为基础,玉雕的基本要求是“量理取村”和“因材施艺”。玉雕是关键。器物的创作要有意境,玉器的造型要写实,才能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