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有哪些问候礼仪常识?

拜年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平时只知道的是,正月初一,父母带领晚辈出门见亲戚朋友长辈,朋友之间也互致新年祝福,互祝新年快乐。地位低微的,必须磕头行礼,这叫“拜年”。主人家热情地用点心、糖果和红包招待他们。其实关于春节问候语的知识很多,春节的文化元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祭奠亲友也讲究秩序:

第一天祭拜家人;第二天,第三天,我拜访了我妈妈的叔叔,舅舅,岳父等等。直到16号。这种习俗早在宋代就已流行。孟先生在《东京梦中华》卷六中描述北宋汴京之云:“十月一日,开封府放三日,士子自早互庆。”到了清代,拜年礼仪得到了升华。顾铁青,阿清人,在《贾青录》中描述“男女拜祭父母,主人领其卑幼,拜谒左邻右舍,或遣子女祝贺,谓之‘拜年’。就算是年底不见面的,也会在这个时候互相拜拜……”一般来说,同龄人拜年就够了。

首先,拜家里的长辈。第一天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当然,长辈拜完之后,肯定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给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因此,给邻居和长辈拜年是仅次于我们自己的长辈。一般来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

二是走亲访友过年。初一或者初二一定要去岳父岳母家,一定要带礼物。进门后要向佛像、祖先像、牌位跪拜,然后依次向长辈跪拜。

然后就是礼节性的拜年。如果你想给朋友拜年,你只要进屋时向佛像鞠躬就行了。如果你和你的主人平等,你只需要低头。如果比自己大,还是要主动低头。主人应该从座位上下来帮你,甚至说不客套,以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寒暄过后要离开。主人拜完之后,也要改日回访。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发短信、贺卡、礼节性的电话和电报。当你寄贺卡的时候,你也会寄自己的名片。

在古代,如果邻居的亲戚朋友太多,就很难走遍整个房子。人们称之为“飞邮”,让仆人带着名片去拜年。各家门前都放了一个红纸袋,上面写着“符节”二字,这就是发飞帖的目的。这种习俗始于宋代的上层社会。清代《烟台月令》描述北京年节:“是月,片飞,空空,已成时尚。”各家都立了专门的门簿,记录客人的往来和飞来的照片。门册首页多是四个人的虚拟亲人:一个是百岁老人,住在百岁巷;一个说他有钱,住在元宝街;有一天,你答应了某人,住进了大学牌楼;一天,富昭拜访了他的主人,并住在五福大厦。为了运气好。到目前为止,春节赠送贺年卡和新年贺卡是这种古老的交换飞卡的遗产。

古代文人很流行互相拜年。拜年钻就是今天的贺年卡,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来。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还没有纸,所以伐竹木为刺,书名命名为《明刺》。后来,人们用红羊毛在织锦上绣上“名片”的字样。东汉以后,木材被纸代替,称为“名纸”。六朝时简称“明”,唐代称“门形”。宋代又称为“手刺”、“门刺”。

拜年注意事项:

注意着装整洁。适当的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注意称呼的规范化。拜年的时机要合适。必要时可以先通知主机,避免空跑。如果你不打算吃饭,最好的时间是上午9点到11点。

1,最好穿新衣服,以暖色为主,红色更好,既渲染了节日气氛,又有传统的趋吉避凶之意。不要穿黑色或白色。

2.穿新衣服的时候,别忘了去理发。俗话说“有钱就要剃头过年”。拜年的时候一定要把头发清理干净。

3.不要太早上门拜年。并不是越早越好。保证其他人的休息,找到合适的探视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4.在家里拜年的时候,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比如死了生病了,不要夸大不好的事情,离婚了,谁生病了等等。

有必要提前知道你可能遇到的长辈和同辈的名字,以免场面尴尬,让人觉得不礼貌。吉利的话要说得得体。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问候。谈话时要选择双方都愉快的话题,不要提起伤心的事。不要说太多话,胡说八道,争论太激烈。我们应该在轻松、愉快、亲切和自然的气氛中表达我们的真实感情和愿望。举止手势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