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刺激的成瘾性是怎样的?
-克鲁普斯卡娅
一旦物质刺激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激励手段,孩子就会心理扭曲。
这种激励模式的导向是以获得物质奖励为基础的。我们知道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得到多少物质奖励,都不会满足。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奖励中,孩子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心理阶梯效应出现:在满足了低级欲望后,产生了高级欲望。
物质激励模式之所以会导致以阶梯效应为特征的心理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财富意志模糊。
财富能在精神上满足拥有者。当我们的孩子从父母那里拿到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花的时候,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愉悦,以实物为奖品的物质刺激也是如此。但是,这种用消费换来的快感并没有一个长效的刺激机制——当孩子消费完之后,满足感很快就会消失,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消费欲望。
根据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人的大脑中有一个特殊的区域。当我们的活动刚好刺激到这个区域时,大脑中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这种物质构成了快感的首要动力。
但是,这种物质是不稳定的,它只能在人体内停留很短的时间,然后就会分解。当我们想要体验新一轮的快感时,就必须再次刺激大脑的这个区域,如此反复,无休止。
从这个结果来看,这样的刺激机制和网游、酒精、尼古丁甚至毒品没什么区别,也是短暂的、重复的、递增的。
我们已经看到,在物质刺激的奖励机制下,当孩子达到了父母设定的目标,得到了父母承诺的奖励时,往往会表现出精神上的愉悦,但往往这种愉悦仅仅过了几天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设定新的目标,用更高层次的物质刺激点燃孩子新的兴奋。
就像吸毒一样,同样剂量的刺激,重复使用也达不到原来的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加大剂量;同等程度的物质刺激,对孩子不断膨胀的欲望,是无法产生原有的激励作用的。所以家长一定要不断提高物质刺激的含金量。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能给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孩子的欲望会膨胀到不可持续的高度。这样一来,父母将不再能够满足这个要求,自然也就无法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必然是家庭教育的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