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角度选择

学佛的人经常听到这两个字:实相。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教导: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宇宙、生命乃至万物的终极实在。

我也曾被这个宏大的目标所吸引,花了很多时间走过千山万水,经历了很多迷雾,很多坎坷,很多艰辛,试图寻找至高无上的真理——透过万物的表象,我能看到背后隐藏的本质,那就是宇宙生命的终极真理,所谓的终极“实在”。

但是,接触越多,我就越迷茫。

我知道的太多了。最后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因为找到的答案太多,我变得无所适从!

北方传说:“长、乐、我、景”就是现实。

南方传说:“无常苦无我”是三法印,是实相。

说万事万物都有一部分是现实的:“三界是真实的,法制是永恒的,外部环境是真实的”——类似于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第一位的,知识必须依赖于环境。

唯识宗说:“三界唯心论,诸法唯知,外无”就是现实——类似唯心论,强调精神为先,环境由心生。

......................

这种矛盾的现实比比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你在这里找到一个权威,你总能在那里找到一个相反的权威。是非真是无所适从。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以上所有所谓的“现实”,不过是一种“占了墙角”。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终极“现实”的。很多所谓的“现实”,不过是认识事物的一些“角度”和解读事物的一些方式——他们所解读的并不是事物的真实面目,而只是事物的某一面。

现在手机的摄影功能非常强大。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手机拍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尤其是面对一些美好的场景,我们会拍照留念。但我们常常发现,有时候,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风景,我们拍出来的照片很普通,但有些人拍出来的照片却很惊艳。玄机在哪里?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拍照的基本模式如下:

面对你要拍摄的人、物、景,拿起手机(竖屏),举到眼睛的高度,按下快门,收工!

这时候我们得到的照片大致是这样的——以一个景点的人像(女朋友)为例:

张三拍的照片里,女朋友身边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头像。有时候,他的额头上还傲然挺立着一根电线杆。这张照片最好的背景音乐是小龙人:“我头上有一只角,背后有一条尾巴。没人知道我有多少秘密……”

然而同样的场景,在李四拍的照片里,除了女友的飒爽英姿,就是天高云淡,优山美地美,画面纯净无污渍无杂物,只有美景相伴,让人以为是在青藏高原的无人区——没有五颜六色的人头,没有光秃秃的灰色电线杆......................................................

这两张照片的不同其实源于四个字:角度不同!

专业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和普通人拍出来的照片的主要区别也来源于这四个字:角度不同!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风景,不同的角度,你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照片!

有时候拍摄的时候,只是一个角度的细微调整,结果可能就是经典与平庸的区别。

张三使用的拍摄模式:对于要拍摄的人,拿起手机(竖屏),举到眼睛的高度,按下快门,收工!

李四用的拍摄模式可能是这样的:

拍照前,上下跳,左右看,前后看,上下看,寻找、研究、比较最佳拍摄角度:

1:从什么角度,可以避免杂物进入镜子(人群,电线杆等。)?

2.从哪个角度可以得到最好的灯光效果?

3.从哪个角度最能突出人物的美?

4.从哪个角度可以得到最好的环境背景?

5.从哪个角度可以获得最佳视角?

6.从哪个角度可以得到最好的构图效果?

找到最佳拍摄角度后,轻轻按下快门。

于是,经典和平庸在这里分了。

可以说,取角是摄影的灵魂!

拐弯不仅决定了照片的形式,也决定了照片的内容。

你用一个35mm的框架,从你的视角截取了这个无限世界的有限部分。

你从无限中截取有限,然后从有限中推导出无限。

决定这一切的,是你的“选角”。

本质上,我们拥有同一个世界。

然而

从不同的角度你会看到不同的世界。

你的角度决定了你的世界!

摄影的世界和佛教的世界有什么联系?

答案就是这两个字:走墙角。

当面对这个世界时,

摄影师以相机为载体,通过摄影的角度来解读自己眼中的物质世界。

而禅修者则是以心为载体,通过佛教的角度来重塑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

而佛教中很多所谓的“实相”,其实并不是事物的实相。

其本质无非是佛教面对普遍规律和身心现象的特定“角度”。

它的目的只是为了治愈我们的贪欲和妄想,而不是解读宇宙、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终极实在。

以下是一些例子:

无常想:

a、普通人总是偷心不死,希望有些东西不变,比如:山河长存,吾皇长存,我们的友谊长存,我们爱你一万年,这份情不变,我心永恒,等等。

b、佛教对世间万物的看法是:

聚集的一切都将被毁灭;

一切如梦如泡,如露如电;

万物为法而作,事出突然,相似不断,留不住,得不到,空无一物。

努力思考:

a、普通人觉得这个世界虽然有痛苦,但也有快乐。富贵是乐,富贵、名利、衣食住行是乐,做状元是乐,洞房是乐,升官发财是乐,股价是乐,天伦之乐是乐。

b、佛教对苦的看法是:

凡无常必苦;

凡是人为的,必然是苦的;

渴望爱情的人,一定是苦的;

剩下要做的事一定是痛苦的。

因为:

凡是无常的,一定会消散;

任何人为的人都会累;

任何渴望爱情的人都会空虚;

剩下的肯定会崩溃。

不是我想:

一、普通人认为:

1:这是我,这是我的,那是我的。

2.这是美好的,这是我想要的,这是我可以一直拥有的。

3:我的人生由我做主,人定胜天,一切尽在掌握。

b、佛教认为:

1: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那也不是我的。

2.这是无常,这是苦,所以这不是我想要的。

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事是我控制不了的。

死后读:

a、普通人最“伟大”的地方在于,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会死,但我们却可以假装忘记这一点,无所畏惧、毫无必要地活着,辗转反侧,直到死去。

b、佛教最伟大的地方,是直面生死,并超越生死:

每个人都会面临老、病、死的威胁,谁也逃不掉,无处可逃;

死亡随时可能降临;

死亡不是结束,而只是新一轮无尽轮回旅程的开始——而死亡是无止境的!

没有开始抢,我们每个人因为轮回中的痛苦而流下的眼泪加起来比海里的海水还多。

不干净的视图:

a、普通人看美女的视角是:哇,好漂亮!脸那么好看,皮肤那么白嫩,身材那么性感。......

b、佛教看美的视角是:

1:如果把这位美女的整张皮撕下来,皮下会是什么场景?

2.如果把这位美女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里未消化的堆积食物和消化的粪便——如果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会是什么样子?

3.如果这个美女的鼻子,眼皮,皮屑,大便,脓血,脂肪等会是什么场景?被装在盘子里放在餐桌上。

如果你想象不出以上场景,不妨看看各种R级恐怖片,可以有个大概的印象——建议空腹看,以免浪费食物。

当我们面对一个俏丽的美女,当我们对她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的时候,不要忘记:其实我们和她身体里的以上部分,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皮。

请问:如果用这个角度去看美女,还会有“性趣”吗?!

经常想:

一、世人对欢乐的渴望,没有恒常不变的。

b、佛教,要寻求长夜的幸福。

快乐地想:

一、世人欲享乐,其有苦难。

b、佛教,要不苦不乐。

我想:

一、世界之心,善变,不由自主,无法控制。

b、佛教,要降服其心,改变其习惯,趋利避害,弃恶向善,不仅要能发自内心地做决定,还要能使心改变事物。

净想:

a、五浊恶界,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多不洁,无净土。

b、佛教,要入火,得清凉门,得浊世净土,得红尘清净心。

空视图:

a、普通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自己的、固有的。

B.佛教徒认为世间一切法皆生而无自性,自性似乎是空无、非实、非有、非固有的。

以上种种方法,无非是对世界普遍规律和身心现象的一种特定视角。每一个角度的选择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身心效果,它在不同的练习阶段作为不同的工具来达到特定的目的,如:

无常是为了达到持之以恒的治疗效果,

苦苦思索是为了达到爱错渴的效果。

我不想,为了达到放弃和离开欲望的效果,

杂质是为了达到治疗情欲的效果,

死后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治疗和解脱的效果。

勤于思考,快乐地思考,是为了达到厌恶离心,良法欲的效果。

我想了又想,以达到调心清戒的效果。

空观是为了达到破握的效果。

以上都只是佛教修行中所采用的特定角度,为了脱离原有无知习惯下的普通视角,建立知行合一的修行视角,将旧的、有害的、笨拙的认知模式转变为新的、有益的、有技巧的认知模式,通过认知模式的转变实现行为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生活模式的转变。

这一切都只是一个角落,只是为了达到某种身心效果,为了根治某种烦恼习惯,为了达到某种健康有益的身心状态,最终达到长夜幸福的目的。

而这一切,都与宇宙生命和世间万物的所谓终极“真实”无关。

普通人用自己不专业的角度拍摄一个场景,摄影师用自己专业的角度拍摄同一个场景。两者的照片效果可能差别很大,但不能说摄影师拍的照片表现了场景的真实,而普通人拍的照片没有表现场景的真实。

无论是摄影师拍的好照片,还是普通人拍的差照片,都是在展示场景的“真实”——每一张照片,每一个角落,都只是展示了场景的一个部分,一个侧面,一个视角。美丑虽然效果不同,工艺不同,但都出自同一个身体,都是自己的本色。

其中,没有绝对唯一的终极“现实”。

只有不同角度下不同形状和特征的“影像”。

无论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空”,

或者“长,乐,我,静,你”,

都不是宇宙、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终极“现实”。

是宇宙生命和世间万物的局部“现象”。

生命是永恒的,也是无常的;

有喜怒哀乐;

有干净的,也有染色的;

有性空,也有相;

有我想要的,也有我不想要的;

有尽力而为的人,也有听天由命的无奈。

俗话说,一阴一阳就是道。

宇宙万物的多面性使得我们很难用单一的角度和绝对的标准来定义事物的全貌。

所以,当我在这里找到一个权威,你也可以在对面找到另一个相反的权威。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动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导致人们对同一件事有很多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和诠释。

而且受限于目前人类的认知局限,我们实际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远没有达到最后的“结案陈词”阶段。

因此,对于这个世界,佛教不讨论也不关心:

宇宙万物是恒定的还是无常的?

它是空的还是可用的?

到底干净不干净?

有我还是没有我?

真实的我还是假的我?

不管你怎么回答上面这个非此即彼的问题,都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就看你从哪个角度、标准、目的去解读了。

但是,佛教并不讨论或关心这些问题,佛教的范围仅限于“理解痛苦以及如何实现痛苦的完全停止”

无论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空”还是“恒、乐、自、净、存”,都只是佛教修行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要所采取的某种看待事物的视角——或者说,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形式和

至于这些角度的“对错与否,是否”,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它有用吗?-这对你有好处吗?从痛苦中得到快乐有帮助吗?打破规则有帮助吗?有技巧吗?你吃过这种苦吗?有什么局限和不足吗?还有改进的空间吗?

是对现实的追求吗?还是你很会挑墙角?

与哲学思辨有关吗?还是你关心的是摆脱痛苦,获得快乐?

是撤退吗?还是务实?

你要求不同的东西,你就会得到不同的东西。

微小的差别,千里之外!

当你把上述佛教定义为对现实的解释时,你会陷入许多矛盾而有争议的困境和困惑,比如:有外部世界吗?有没有我?恒定还是无常?是苦还是乐?.....从此,巧历不可得,智者不可辩!

而当你把上面的佛教当成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为了达到某种有益的、有技巧的身心效果,那么哲学思辨下的一切困境和困惑都会在一瞬间烟消云散,因为这个时候,一切佛教不过是你过河的小船,是你实现解脱的工具。

每种工具都有其特定的用途。你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工具,达到特定的效果,达到特定的目标。

这些工具本身没有起伏,没有对错,没有美丑,没有尊严,

有用是关键,好用才是王道。

当你坐船过河的时候,当你终于到达对岸的时候,你可以很容易地弃船上岸。

你用工具来帮助你的工作。当你终于完成了工作,完成了最后的工作,你就可以把那些工具收起来,放到工具箱里,扔掉。

船就是船,不是另一边,

工具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学会恰当地利用它们,

以物代物,以用法代法,

这是我们修行的核心!

对于佛教的实践,德高望重的塔尼萨罗说过一个经典的比喻:

一个好的士兵善于辨别、选择和使用武器。如果条件允许,他会选择最好的武器。但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也善于充分利用手头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善于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作为武器:屠龙刀,天剑,当然很好,但在他手里,普通的砖头和钉子也可以作为杀敌的武器。

同样,一个好的禅修者也要学会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目标,而不是把方法作为哲学思辨的主题,或者斤斤计较方法的大小南北、高低贵贱。

黑猫白猫,好猫能抓老鼠。

大法小法,南法北法,内法和法外法,

可以帮助打破贪婪和无知,

可以帮助放下执着,

可以帮助停止痛苦,

能有助于长夜的快乐,

这就是佛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佛教的修行讲的是“取角”,而不是“实”。

严格地说,在我们达到一个完整的、完全实现的成就之前,对我们来说没有所谓的终极“现实”。

一切都只是“走弯路”。

所有的问题都只是选择角度的问题。

烦恼或菩提,苦或乐,只是不同角度的产物。

从无知到知识,从束缚到解放,从普通人到圣人,本质上只是一场认知的革命。

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现实的智慧,没有分辨现实的能力。

我们所能拥有的就是“占据角落”。

但是,在成就了一个完整的、开悟的成就之后,是否存在一个完全超越常人认知、超越时空、独一无二的、关乎宇宙生命和万物的终极“实在”,只能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