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化解小吴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中学生心理问题:初中生不能适应学校。

■典型案例:

高一新生萧蔷,从去年入学不到两个月就开始和同学多次打架,但原因往往是几句不投机的话,或者同学之间无意的碰撞。

每次打架后,老师找他谈话,他都表示非常后悔,想彻底改正。但是一两天后,会有一场新的战斗。另外,他很多次作业都没交,不是说不会,就是因为时间不够,或者忘了带作业本,所以没完成。课间休息或者自习课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有时我握紧拳头以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痛苦...

■问题分析:

其实,肖强的反常表现源于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障碍。从小学到中学,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精神支撑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负面情绪,变得抑郁。有些人觉得很难控制自己,于是采取各种过激手段发泄。

■预防性解决方案:

首先,在新的学校,我们应该参加更多的集体活动,结交更多的好朋友。参加集体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快速认识和接受自己,另一方面可以结交新朋友,让朋友经常帮助和提醒自己。长此以往,他们会很容易适应初中生活。其次,要勇敢面对新的变化和问题,主动适应新的环境。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找父母或者老师帮忙,让他们告诉你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三,经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每天可以时不时对自己说“我很开心”、“我很开心”、“我又有进步了”等积极的话。保持快乐的心态,不仅能减少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还能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老师意见不合

■典型案例:

初一学生张华很直爽,有时候显得有点桀骜不驯。

初一的时候,他经常在课堂上控制不住自己说话。有时候他和老师意见不一致就大吵大闹,甚至和老师胡搅蛮缠,有时候导致一个班辩论半天。按照张华的观点,老师是不能接受意见的。最后,所有的老师都不愿意上这个课,因为大家都觉得张华真是个难剃的刺猬头。班主任在家访时,多次向父母提出这个问题。张华的父母也非常难过。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孩子的行为。批评他。他说他是对的。不要批评他。这样下去,早晚没老师教他。

■问题分析:

师生关系是儿童之间非常重要的关系。小学的孩子往往对老师充满敬畏和敬佩。中学以后,很多孩子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一味的顺从老师。也有一些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挑剔,甚至因为和老师的一点小误会就反感老师,和老师发生矛盾。

■解决方案:

对于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导孩子:第一,孩子要客观全面地对待老师。教师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由于他们的情绪和能力,他们也会犯各种错误。所以,作为学生,应该客观全面地评价老师,不要把老师做得十全十美;

其次,家长不要冲动地干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孩子和老师之间有矛盾。一开始,他们可能只是抱怨,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和老师作对。如果轻易比较道理,区分老师和孩子,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找到了同盟,干脆胆大起来,越来越不配合老师。所以,家长问完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后,让孩子想想自己是否也有责任,不要让孩子觉得老师只是故意为难自己;第三,要教育孩子尊重老师,注意礼貌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向老师转达,不要在课堂上站起来争论,这样不礼貌,耽误大家的时间。

中学生心理问题第三排名突然下滑。

■典型案例:

学生小吴初中一直是班长,学习成绩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是他班上最好的。他的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他很幸运地考上了一所知名高中。

然而,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试中,小吴受到了重创,在班里的排名竟然处于中下水平!从那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觉得自己不是别人的对手,学习兴趣也不如以前了。父母极度紧张,频繁地问,我的孩子怎么了?有什么问题?

■问题分析:

高一新生入学后的变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激动阶段。开学的时候,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这个时候,学生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然而问题到了第二阶段,学校称之为低迷阶段。因为学了一个月就要考试。学生发现面前的题很难,考试成绩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期底线。尤其是一些好学校的学生,本来就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没想到高中第一次考试就落后了很多人,心理上无法接受。第三阶段是学生将面临期中考试。在这个阶段,家长和学生也会承受一种心理压力。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试的排名非常重要。

■解决方案:

进入高中后,教学方式和初中有很大不同。另外,课程多,学习内容深,有些同学还没有适应。他们感到有压力,感到自卑,认为自己做不到。其实没必要。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学会自我激励。首先,用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成绩激励自己,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这个时候,父母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家长要引导孩子摆正自己的位置,走出初中的“光环”。根据孩子的能力、实力和学习要求,帮助孩子设定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第二,发挥自己的长处。我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上有强项,要积极地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增强自信心,下定决心学好自己的弱项。第三,为自己树立榜样。以比你略胜一筹的同学为目标,暗中与他竞争,向他学习,一步一步赶上,也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前进的力量。高中课程对刚从初中出来的孩子来说有点难,只要孩子有进步,家长就要鼓励表扬;第四,不断总结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明确自己未来努力的目标,这样你就一定会进步,甚至突飞猛进。

中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科目怎么学?

■典型案例:

高一女生莉莉,语文成绩优秀。她上初中的时候,报纸上经常刊登一些小文章。进入高中后,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同学们都叫她“小作家”。莉莉非常高兴。

然而一年下来,几乎和她的作文一样“出名”的是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垫底,数学不好也给物理带来了困扰。每次考试后,她的语文成绩几乎是全年级最高的,但数学和物理成绩很差,总成绩落在后面,这让她很难过。更严重的问题是,Lily一提上学,就想上语文,想上理科,甚至想“出走”。

■问题分析:

Lily的问题是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儿童学习偏差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题目的不同好恶。如果你喜欢一门学科,学生就会努力学习。相反,如果你对一门学科不感兴趣,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2.老师的影响。如果某一门学科的老师对待孩子过于粗暴简单,孩子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然后把这种情绪转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讨厌这门学科,不愿意学习;

3.错误思想的影响。有些孩子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比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忽略了一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