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沃尔沃会被卖掉吗?| Givo《裂变》

“我爱你!”

据说这是李书福在2010收购案签约前的最后一道坎。沃尔沃工会问:“为什么要买沃尔沃?”当,说一句话。这就像一个穷小子向公主求婚的时候,这三个字成了他心中最核心,最真实的表达。或许是因为坚持,或许是因为感动,在工会的同意下,李书福如愿以偿,“把美女找回来了”。

作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一次创世般的收购,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的联姻一直备受关注,他们的每一个舞步都被解读为中国汽车与世界接触最优雅的肢体语言。是的,李书福用自己的智慧,让被外界认为不可能的收购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也开创了中国汽车乃至中国企业在品牌收购上的先河。

时至今日,这段恋情已经走过了10年,硕果累累。吉利与沃尔沃联姻技术研发中心,* * *打造CMA模块架构爱巢,生儿育女。感情从最初的质疑进入不断的磨合,再到携手进入幸福甜蜜的时代。同时,这种联盟也使吉利和沃尔沃在双方的帮助下变得更加强大。沃尔沃即将实现8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吉利也成为自主品牌在华销量冠军,站在去年654.38+0.5万辆销量的巅峰。

在肯定过去十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下一个十年吉利-沃尔沃会是什么样子。虽然我们希望吉利-沃尔沃不断进步,但是在未来大变革的时代,吉利-沃尔沃会遇到哪些风险和问题?

毕竟这是一个商业世界。即使李书福是个怀旧的人,也无法抗拒商业利益和价值观带来的影响和变数。从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解体,从福特与沃尔沃的起步到放弃,从雷诺-日产联盟的成功到名存实亡,以往任何一次知名的合作或合并,最终都因种种因素而分道扬镳。

合并的原因几乎很简单。体面的叫“* * *赢”,双方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丑的叫“利用”,各取所需。基本上是围绕技术、市场、资金、协同四个核心点展开的。比如吉利和沃尔沃即将进行的整合,双方的包装上市以及动力总成部门的合并都将继续。

十年后,恰恰是在这四个方面,变量开始存在。技术吸收到位后,当市场扩张发生变化,当资金有压力,当有协同或相互影响时,内部裂缝就开始了。毋庸讳言,从更长远来看,公司和品牌的深层文化沉淀和融合,最终会成为产生裂痕的根本原因,就像起源于德国的戴姆勒无法与美国的克莱斯勒共舞,就像来自美国的福特品牌无法驾驭瑞典、日本、英国等不同文化的汽车品牌一样。

这似乎应了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回忆似水流年

“其收购沃尔沃的目的已经达到。未来沃尔沃会被福特忍痛放弃,福特必然会出售沃尔沃。”十几年前,有记者采访李书福为什么认为收购沃尔沃可以实现时,李书福是这么说的。是的,任何商业行为的背后,都有背后的利益。是收还是扔,除了感情的元素,更多的是商业利益和价值观的考量。

尤其是在当前的行业动荡中,拆分和合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比如大众和福特结盟,奔驰和宝马也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长期合作,FCA和PSA也实现了闪婚。然而,与此同时,分裂也一直在进行。比如雷诺-日产联盟因为戈恩被捕而出现裂痕,塔塔集团在竞争压力下计划为捷豹路虎寻找合作伙伴。

对于尝到整合甜头的李书福来说,他一直是合并的倡导者。还记得2018吉利收购戴姆勒股份时,李书福在外媒发表的署名文章说:汽车厂商必须合作,否则有被吞并的风险:“汽车行业必须思考合作创新的新路径,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单干。”

于是今年2月,吉利和沃尔沃宣布将组建新的汽车集团,在财务、采购、研发等方面继续合作,并通过上市公司实现与全球资本的对接。同时,吉利需要继续向沃尔沃学习。去年年底,吉利计划与沃尔沃重组动力总成业务。今年4月,外媒报道称,沃尔沃或戴姆勒正寻求联合开发燃油发动机,以降低成本。吉利是这背后的推手,未来吉利也将成为这一系列技术合作与协作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吉利来说,持续的合作是进入全球汽车行业主流地位的跳板和捷径。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从汽车圈到行业外,就像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合并一样。克莱斯勒想进入欧洲,而戴姆勒想扩大美国市场的份额。这两家公司在欧洲和北美都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彼此并不重叠。这种网络集成背后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当时戴姆勒专注于轿车,克莱斯勒则在多功能越野车、面包车、轻卡领域,双方在享受技术平台方面也有很大潜力。

是的,Givo和Dyke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沃尔沃拥有技术和R&D的实力,但它需要资金和中国市场。吉利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模式和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作为背书,借助沃尔沃的技术打造强大的品牌力,同时借助沃尔沃的全球运营经验快速实现全球化,从而各取所需。

想法很美好,但是戴克之间的发展态势并没有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受成本等原因影响,克莱斯勒连年亏损,让戴姆勒不堪重负,后来不得不拆分,戴姆勒最终摆脱了克莱斯勒。这个案例也适用于福特。上世纪90年代末,福特先后收购沃尔沃和捷豹路虎,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瘦身自救于危机之中。

我们不否认沃尔沃的技术实力和在某些领域的开拓性,但是它没有大国品牌大众、丰田、奔驰那么强大和有野心,它有自己的局限性。一个百年品牌,几经易手,已经不再强大,就像北欧的诺基亚和爱立信,但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所以说得更直白一点,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CMA,PMA架构,合并动力总成部门,就像当初福特从沃尔沃那里获得平台技术和发动机技术一样,只不过李书福懂人性,同时“要求”沃尔沃而已。通过股权交换让沃尔沃吃了一颗定心丸。

同时,吉利也在不断寻找技术标准更高的汽车公司和品牌,为未来发展赋能。它买沃尔沃集团股份觊觎商用车,买戴姆勒股份觊觎汽车发明家的合作,买路特斯谋求轻量化技术等领域的进步,因为李书福知道汽车行业的竞争最终归结为核心技术的竞争。

或许,没有人比李书福更擅长通过合作提高吉利的造车水平。

十年奇迹

必须承认,吉利收购沃尔沃是近年来汽车商业收购最成功的案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让李书福通过资金的盘活和技术的享受,借助中国汽车过去10年的高速成长,实现了双方的进步和跨越。

十年间,吉利汽车年销量从32万辆达到654.38+0.5万辆的巅峰,市场份额从不足3%增长到6%,连续三年保持自主品牌第一的市场地位;沃尔沃从十年前的33万辆跃居到现在的70万辆,在第二故乡中国的销量也从3万辆飙升到654.38+06万辆。

不仅如此,吉利和沃尔沃都获得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通过资金的注入和自由发展,沃尔沃成功实现了复活和复兴,构建了全球化的R&D和制造体系。是的,一个有着80年成熟造车经验的汽车品牌,轻轻一推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吉利。从李书福看中沃尔沃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这个世界近百年的汽车品牌,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很多核心技术。吉利在技术、制造理念、管理经验等方面可以向其学习很多,这将极大地帮助吉利提升技术和制造水平,提高造车水平和品牌价值。

沃尔沃的能力不仅于此,还促进了吉利的发展壮大,甚至在国际化管理和收购经验方面,也为吉利收购宝腾莲花、沃尔沃集团、戴姆勒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毫无疑问,这些力量的汇聚,带动了吉利这个企业和品牌,成为世界汽车领域乃至商业领域一个典型的、值得骄傲的民营企业。

回顾过去十年,为什么吉利收购沃尔沃在商业上如此成功,特别是与SAIC收购双龙、BAIC收购萨博相比,成为国内汽车收购最成功的典范?核心点是技术孵化和拿来主义的区别,文化认同、发展协同和简单获取的区别。

其中一个核心关键就是学习。吉利没有犯和SAIC收购双龙一样的错误。而是通过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学习了沃尔沃90年的造车经验。吉利也在多个场合表示,沃尔沃和吉利表面上是兄弟,但更多的是老师。

中欧R&D中心,CMA架构,吉利自己的BMA架构,都是借鉴了沃尔沃的造车经验,然后吉利自己的技术体系和R&D体系提升了制造能力。此前有吉利工程师表示,吉利将在2022年左右在技术研发实力上超越沃尔沃。

第二个核心是尊重和包容。吉利几乎没有干涉沃尔沃的经营,这也是李书福大智慧的体现。从“吉利就是吉利,沃尔沃就是沃尔沃”到投资11亿美元自主研发沃尔沃的技术平台,沃尔沃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调性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虽然在外界看来很慢,但正是这种包容和佛教,才让这场铁皮婚礼延续至今,也阻止了中瑞太多的文化冲突。

当然,在尊重和包容中,也有主动的奉献和付出,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互惠中,这都是一个道理。换句话说,李书福在商业合作上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于付出,付出更多的条件,然后才能收获礼遇的好处,这在收购宝腾49.9%的股份上最为明显。

第三个核心是创造。一方面,沃尔沃在全球汽车行业并不是最强大的,其90年的历史还没有踏上654.38+0万辆的门槛;另一方面,沃尔沃在汽车新四化改造上并不领先,必须站在沃尔沃的肩膀上不断创造和探索,才能看到曹操之行、飞行汽车、卫星的布局,这些都是在为未来的新四化做准备。

中国汽车与国外品牌合资30多年,但市场并没有拿到所谓的核心技术,反而是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的60%。自吉利收购沃尔沃以来,代表中国品牌创造力的吉利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企业收购、品牌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带来了新的突破。它的奇迹,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形象和声誉,都令人振奋。

柯灵成长的天花板

10年4月,吉利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枫叶汽车。虽然这个品牌是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全新汽车品牌,是为未来大出行模式而生,但是华普与康迪的纠葛,甚至在大多数消费者眼中,仍然与吉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理解,吉利从2014回归一个吉利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多品牌发展的道路。

更不用说与沃尔沃合作的新高端品牌莱克的出现,是中国品牌高端化的必然突破。目前已经获得了26万用户的认可。而几何、北极星、枫叶等新品牌作为纯电动车品牌嵌入吉利、莱克、沃尔沃的几个品牌中,在独立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可以理解的是,这些新品牌一方面有机会建立新的品牌,以应对新的转型时代,从燃料到新能源和使用模式。问题是,随着新时代的出现,有必要推出一个全新的品牌吗?

2008年,有媒体报道称,丰田正计划将普锐斯打造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品牌,拥有全系列产品,并基于普锐斯在全球良好的销售形势生产Coupe普锐斯等车型。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看到自主的普锐斯品牌。相反,这款带有丰田牛头标识的车,引领丰田混合动力产品全球累计销量突破65,438+03万辆。

再比如通用,很早就切入电动化领域,但是在新能源方面,无论是雪佛兰伏特还是博尔特,别克VELITE都是依靠原有品牌。再看看奔驰和大众,也没见过他们推出全新的品牌。不用说,丰田推出Mirai未来组合的时候,也是汽车能源时代的变革,在这个时代的道路上依然印着熟悉的牛头。

没错,算上未来吉利运营的Smart,吉利控股集团的汽车品牌多达11,算上摩托车品牌,已经构建了和大众集团一样多的品牌矩阵。但与大众集团不同的是,吉利控股下的汽车品牌和价格的带宽并没有大众集团那么宽。比如大众旗下的宾利、布加迪、兰博基尼等超豪华品牌市场极小,主流汽车品牌只有大众、奥迪,以及更侧重于欧洲区域市场的西雅特、斯柯达。所以对于吉利来说,绝大多数产品都是挤在50-50万元价位的市场上。真的需要这么多品牌来瓜分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建立一个新的品牌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之前有营销人员告诉汽车公社,花20亿人民币打造一个新产品,最多只能有65,438+00%的人知道。此前,斯柯达前董事长范安德表示,在考虑斯柯达进入美国市场时,让美国人了解斯柯达品牌可能需要花费50亿美元。在日益成熟的全球市场,新品牌成长的窗口越来越窄。

或许对于吉利来说,多品牌战略有助于在短期内形成“多生孩子,打架”的局面。对于吉利控股集团来说,这是其进入全球十大汽车集团的基本保障。对于吉利控股集团来说,也有助于占领各个细分市场,提高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品牌分散发展,各自为政,不利于集团未来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沃尔沃为例,其目前在全球乃至中国市场的无底洞价格,切入了领克所在的价格区。未来吉利200万辆和雷克萨斯654.38+0万辆的目标,以及雷克萨斯和吉利继续向上进攻的趋势,势必会被沃尔沃混乱的价格体系压制很久。无法支撑未来价格体系的沃尔沃,显然无法承担带领整个“大吉利”打造“沃尔沃-雷克萨斯-吉利”品牌序列的强大使命,逐渐成为吉利和雷克萨斯向上进攻的潜在障碍。

在大吉利的整个体系中,吉利和领克永远是二阶中的核心品牌,其他品牌只是补充和附庸。所以,未来十年,一旦吉利积累了足够的造车技术和经验,势必会考虑摆脱沃尔沃,或者简化品牌,扎扎实实向丰田学习,把吉利和领克两大核心品牌经营好。近几年品牌建设进展不大的沃尔沃,已经不具备整个品牌高地的标杆意义。

从分散到统一

未来十年,李书福会以怎样的运气建立他的帝国?

目前吉利首先是独立的,它的产品也是举足轻重的,在很多细分市场都起着核心作用。但是,一家独大的公司是危险的,老板的惯性思维是危险的,一个庞然大物的转折和变化注定是相当艰难的,就像汽车发明家奔驰面对下一个130时是胆怯的一样。它如何保持领先?每月盈余就是亏损,永远不变。

幸福在于危亡,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已经变了,更何况吉利的辉煌背后隐藏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吉利为什么会跌出654.38+0.5万辆的道路?从产品到销售,吉利打造了200万的团队和男人。为什么很难到达那里?这两年吉利推出的新产品产品力还不错,技术实力应该达到自主品牌最强水平。为什么最终目标很难达到管理层的预期?

是的,可以说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市场。市场是残酷的,市场不会同情谁更悲惨。而且对于车企来说,市场的布局需要很强的预见性和洞察力,还需要对未来的风险和诸多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无论是戴克、捷豹路虎还是沃尔沃,最大的分裂和变数是市场之外的文化融合。大众的12品牌之所以能诞生* * *与他们在欧洲的文化积淀和欧洲血统是分不开的。

但是,吉利控股集团不一样。目前其品牌有中国、瑞典、东南亚、英国等血统,所以文化融合是个大问题。就在福特多品牌战略逐渐消亡的时候,来自日本的马自达、来自英国的捷豹路虎、来自瑞典的沃尔沃、美国品牌等多元文化难以融合是一个道理,这是一个用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

戈恩领导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无疑是全球汽车产业合作领域最成功的模式,甚至超越了吉利和沃尔沃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从表面上看,雷诺-日产联盟近年来享受着无限的运营,协同效应不断被最大化。但从内部来说,日产可能永远不会完全认同法国人的领导,导致日产倒戈,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联盟濒临崩溃,甚至名存实亡。

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变数。

目前,无论是吉利还是沃尔沃,都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的巅峰时刻。吉利只能通过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在654.38+0.5万辆的门槛前徘徊,而沃尔沃在新产品的品牌走完之后,面临下一个艰难的增长期。甚至在财务收入和利润方面,双方都受到了行业变化的影响。从业务和资本来看,沃尔沃处于品牌价值的最高点,2020年80万辆,未来654.38+0万辆,更加艰难。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全球汽车行业在疫情发生后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前十年实现增长几乎是小概率事件,缩水赔钱也不是不可能。一旦没钱,所有的矛盾都会爆发。更加精细化的企业运营、管理、协调将成为吉利未来十年面临的最大挑战,难度是上个十年的数倍。

未来十年,当吉利把沃尔沃的技术实力吸收得差不多的时候,不妨试着摆脱沃尔沃。我们并不是主张吉利抛弃沃尔沃。这从商业角度看可能是正确的选择,但从情感角度看,也有点杀驴的感觉。这个过程对沃尔沃来说有点残酷。但对于感性的李书福来说,或许可以从出售沃尔沃部分股权入手,简化其分散的品牌矩阵,为吉利和领克更统一的未来做出让步。

本文摘自《汽车公社》杂志4月刊封面故事。

文/杜新于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和“一句话评论”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访问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