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各位朋友,说说看完之后的感想吧!!
《妈妈咪呀》是国外已经演了很多年的东西。音乐和剧情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但是汉化的话应该不会太差。所以我对这部剧还是有一些期待的。
本来打算10月份去看的,没想到同学打来电话,说手里有两张票,自己看不懂,就给我了。
以前我读研的时候,宿舍有几个同学喜欢音乐剧,我们经常一起去听艺术学院学生组织的音乐欣赏课。毕业后,大家都很忙,但看到好看的剧和音乐剧,还是互相号召一起去。这个爱好实际上成了一条纽带,在这个巨大而忙碌的城市里,它牢牢地维系着我们的友谊。
《妈妈咪呀》的演出场地在世纪剧院,东北三环外,比较异地,场地也不大。看到这部剧的演出计划后,计划九月初演几场,十月十几场。好像9月份的这几款游戏都是要试水的,所以选在了这里。
在这部戏里,扮演母亲的是影子。这个女人是专业的音乐剧演员。其实我没看过她的表演,但她是上一届超女的评委。看了一两个,感觉这个女的说话有些做作,但是气场很强。
听现场,还不错吧?它可以支持这个角色。但我更喜欢扮演女儿苏菲的女孩的声音,相当稳定有力。女的都不错,就是少数男角色差很多,尤其是演《第一英雄》的那个,粤语口音很重,很难适应。你只要回忆一下归亚蕾在《新红楼》中扮演的王夫人的话就知道是什么样的了。
整个现场听完,总的感觉是没什么太严重的。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太紧了,放不下。
我为什么喜欢音乐剧?对我来说,一方面,它们是优美的歌舞和表演;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是赛场上每个人散发出来的热情,是对歌舞、表演、生活、梦想的热情。
往往与人类祖先联系在一起,正是为了表达自己或喜或悲的心情,才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长歌当叹,从而产生了最早的音乐剧吧?
《悲惨世界》里的反派德纳第,手挽手唱着歌,脸黑红,打扮得像个小丑。但他们还是热情地载歌载舞,台上的演员也为他们鼓掌。此时的他们虽然被画得如此丑陋,衣衫褴褛,却和男女主人公一样容光焕发,充满了艺术魅力。唱完之后,两人潇洒地鞠了一躬,全场掌声雷动。
我一直认为音乐剧是一种不再适合美国人的艺术形式。他们两百年前才正式建国。年轻夫妇敢于告别城市,去遥远的西部一砖一瓦地开辟自己的新世界。他们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在工间休息的时候,他们随时随地准备在夏夜里放声歌唱,撩起裙摆,踏上舞步。
看俄克拉何马的现场视频,大家都很投入的跳舞唱歌,仿佛要利用这场表演,享受自己和同伴带来的歌舞,顺便发泄自己无尽的活力。这样的表演不能不具有强烈的魔力。
可惜这个场景的生命力在这个中国版的《妈妈咪呀》里没有体会到。我曾经说过,中国人过于克制的情感表达不适合音乐剧这样的艺术形式。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我们有了成熟的音乐剧、演员和观众之后,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整个表演,借用一个朋友的评论,就像“主唱和伴唱,领舞和伴舞”。音乐剧说到底是“戏”,但舞台上大部分人没有“演”,没有入戏,无法打动观众。
根本原因应该是演出机会太少。中国一年能上演多少部音乐剧?有几个能连续表演十几场?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专业的音乐剧演员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国外的音乐剧演员,每一次演出机会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他们会珍惜舞台上的每一秒。
看看这里面的铸件。每一个舞者都把和杰克逊同台视为最大的荣耀,甚至视为艺术生涯的巅峰。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他们愿意为舞台上的每一首歌每一段舞付出多少。相反,当我回来的时候,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看得出来他们对重返舞台也很重视,不仅在剧中演唱了几首经典歌曲,几个主角还换上了几件耀眼的蝙蝠衫和猫王服装搭配大裤衩,载歌载舞,十分精彩。既然演出已经圆满结束,估计台上的每个人都很放松,但却异常精彩。台下的观众也纷纷起立,鼓掌,敲打他们,气氛H达到了整个晚上的最高点。我一直相信,这种现场互动才是现场最大的看点魔力。
6月5438+10月是《妈妈咪呀》的系列演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支持一下中国音乐剧。
更多《妈妈咪呀》,这堂课我,看看吧,www.t3.com.cn/zhuanti/mamamia2013/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