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七版《太空日》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教学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第七版下《太空日》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人教版第七版《太空日》的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学习这篇文章中生动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过程和方法

学习如何快速浏览文本,借助字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快速浏览文本,借助字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速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漠漫漫长空茫茫,秋高气爽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五彩缤纷。发射塔架内静静等待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穿越海洋和高山,投注在中国西北这片大漠的深处,聚焦在茫茫荒野中这座巍峨的高塔。然后,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给我们讲述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关于作者:

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级航天员少将。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5月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这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14 9月15日,太空探险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舟五号”。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国人民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的飞船于北京时间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5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在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和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正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展示了中国宇航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小标题,梳理航天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我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我看到了什么——我在太空飞行中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时听到的。

(4)回家的路好惊险——返程阶段。

1.太空中的一天充满了紧张和意外。读课文,了解杨利伟遇到了什么事故。他当时是什么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振动带来的痛苦。

当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剧烈晃动,产生* * *振动。

——这让我觉得很痛苦。

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 * *振动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我的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忍受,感觉自己快死了。

(2)飞行阶段:失重和神秘的敲击。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80%或90%的宇航员都会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让人不舒服。当你坐起来的时候,你感觉你的头往下冲。

-被意志所战胜。

不时有敲击声。

-我很紧张。

(3)返程阶段:返程充满危险。

右侧舷窗开始出现裂缝。

说不害怕是骗人的...我的汗都出来了...

左侧舷窗开始出现裂缝。

-我放心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导游伞一开,就吓得人家硬提;降落伞一打开,又拉到那边去了;当主伞打开时,它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动力都挺重,飞船晃得厉害,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影响非常严重。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圆满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你从杨利伟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你怎么想呢?

从中可以看出杨利伟的坚韧、细致、良好的心理素质、大无畏的精神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和大毅力。杨利伟所彰显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或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章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来理解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 * *震动持续26秒后,慢慢减小。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到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不是球形的,只是一条弧线。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曾经忽略了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灰蒙蒙的,和燕山山脉没什么区别,但到了晚上就泛红了。

——客观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然而,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明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也看到过像棉絮一样的物体从舷窗里飘出来,小到米粒,大到指甲盖。我听不到任何声音,也感受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冲击。

-仔细观察和详细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进行了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搞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就用各种方法模拟,让我一遍又一遍的跟着录音听,但总感觉不一样。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这篇文章的描述不仅科学严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这时,指挥大厅里有人喊道:“你看,他眨眼了,李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

从语言描述中,人们感受到了指挥大厅里紧张的气氛和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心。

我曾经忽略了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被燕山山脉映衬得灰蒙蒙的,难以分辨,晚上却是一片绯红,那里是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对亲人、对战友的热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的声音,手电筒的光束隐隐约约从舷窗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了飞船,外面还有人!

——写出作者的踏实和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1 ~ 17)飞船发射过程中,* *震动带来的痛苦感觉让“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 ~ 29)是关于我在飞船上看到的。

第三部(30 ~ 39)描写了本末倒置的幻觉和神秘的叩门声。

第四部分(40 ~ 47),惊心动魄的回归。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令人叹为观止。

全文采用四个小标题,按时间顺序排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文中语言准确、科学、人文、生动、严谨。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经历,使他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讲述的同时,也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太空知识。

太空中的一天

起飞阶段:我以为我要牺牲掉太空中的所见所闻:太空中的所见所闻:神秘的叩背阶段:如此惊心动魄的回国。航天精神:顽强细致,不怕牺牲,敢打硬仗。

教学后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太空是一个未知而神秘的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愿意探究细节,轻松掌握课文内容。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会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程的一个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体验宇航员的奉献精神。学生们还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了他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的伟大。首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品质,希望以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一天也能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人教版第七版“太空日”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二)知识与能力

1,自己读课文,预习单词;

2.感知内容,理解重点句子;

3.反复阅读这篇文章,理解作者的感受。

过程和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日”经历的惊险与挑战;(关键)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重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中国航天人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航天人的崇高精神。(关键)

领先设计

2003年6月5438+10月0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航天强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中国人都在期待着!你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旅行吗?让我们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起重温激动人心又紧张的天空。

学习过程

目标引导1:查看预习,了解背景。

1,阅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

严格稠密瞬时概率燃烧的热轮廓模拟

内脏的负担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2.介绍写作背景。

老师介绍了神舟五号的发射。

目标导向学习2:快速阅读课文,感受整体。

1.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为期一天的太空之旅。三个主要步骤是什么?

我真的以为我要死了――火箭发射。

我所看到的

在宇宙空间

神秘的敲击声

回家的路是如此激动人心――宇宙飞船回来了。

2.看了“我真的以为我要牺牲了”这一节,你知道我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 * *振动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疼痛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内脏好像要碎了。我几乎不能忍受它。我觉得我要死了。

3.我在“我看到了什么”部分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但我为什么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各国的方位;(2)祖国大部分省份我都见过;(3)我还看到舷窗外飘着像棉絮一样的东西。

因为“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宇航员在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建筑是长城。我和大家一样,很想验证一下这个说法。通过这个观察,说明那些说法是不科学的,从而显示了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太空中的两种“突发的、无法解释的、无计划的情况”是什么?

(1)会有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回家好惊险”这部分让我“惊险”的是什么?

返回舱舷窗有裂缝,但外界温度1600-1800℃。

目标导向学习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结合课文,体会以下句子中包含的情绪。

(1)这时,指挥大厅里有人喊道:“你看,他眨眼了,李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

我曾经忽略了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灰蒙蒙的,和燕山山脉没什么区别,晚上却是一片绯红,那里是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有喊叫的声音,手电筒的光束从舷窗射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了飞船,外面还有人!

(1)通过语言描述和动作描述,说明大家都很庆幸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震动过程。

(2)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中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心。

(3)表达了我渴望返回地面,走出返回舱的心情。

2.这篇文章的形式特征是什么?

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火箭发射、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整篇文章。

3.杨利伟在文章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从课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一下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抓不回来。我还没搞清楚它们是什么。”因为捕捉不到,所以无法判断是什么。(2)“技术人员想弄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于是用各种方法模拟,用一段录音让我反复听,但总感觉不一样。”“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声音,我是不可能签的。”如果听起来不像,就无法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目标导向学习四:总结、探索、质疑

本文以小标题的形式,详细描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游”,展现了航天英雄们沉着、冷静、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看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2.如果杨利伟来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问他什么问题?

教学技巧

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整理单词。

大屏幕上播放了几段神舟五号发射和回收的精彩视频。

分组作业,同桌交流。

学习方法指导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提炼或总结。

使用小标题的作用:小标题不仅具有概括和分析的作用,还可以减少一些过渡词的铺张,以突出重点。除此之外,还能让文章密密麻麻,有条理。

教学技巧

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例题要突出“严谨”和“科学”。

可以用学习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感受。

提出的问题要围绕空间话题,注意语言文明礼貌。

教学反思

推荐做法:

1,本文篇幅比较长,提前安排学生预习,有助于加深课文理解意思。

2.文章通俗易懂,但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

3.适当的图片和视频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缺点:

1.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的原因,他们忽略了自己对空间相关问题的回答。

2,课堂过于死板,应该允许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