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的人物经历

带着英雄情结参军,输了当矿工

王敏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充满革命激情和理想。时代赋予了王敏英雄情结和担当勇气。王敏16岁报名当兵。当兵一直是王敏的梦想。虽然各项体检都顺利通过,但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下,王敏因为海外关系无法参军。虽然参军未果,但他的英雄情怀却一直埋藏在王敏的心里,这在他成为工程机械企业领导时的宏大格局和非凡抱负中可见一斑。

之后,王敏在徐州矿务局建井队做煤矿工人。他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从不计较轻重。新建的煤矿条件十分艰苦,但16岁的王敏和他的工人们却浑身是泥,浑身是汗。没有路先修路,没有房子先住在老百姓家里和村子里,搭棚子,修路,拉石头滚马路,挖井矸石,开水泵,吊葫芦。经过两年多的摔打,王敏这个年轻人,多了一些毅力、勇气、厚度和韧性。

突击队车间入党,年轻有为,走上领导岗位。

经过两年多的采煤生涯,18岁的王敏去了徐工当车工。王敏回忆说:“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争取政治上的进步,让党信任我。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努力工作,努力加入中国* * *产党!”在车间里,王敏和* * *团支部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队”,加班加点,承担了许多重要的生产任务,同时充分调动了车间年轻人的积极性。在工厂三年,王敏完成了三件事:入团、入党,被工人师傅和工厂党委推荐到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习。

在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三年的校园生活中,王敏不仅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专业知识,还因为表现突出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和班级党支部书记。结束学习生涯后,王敏回到工厂,从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一步步做起。1985年,31岁的王敏担任徐州最大的企业徐州重型机械厂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到徐工集团领导的重要岗位任职。65438年9月至1992年9月,王敏在江苏大学管理工程专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日制研究生学习,进一步积累了扎实的管理知识基础。

大幅改革徐工积累的弊端,特殊待遇,树风和正义。

正是这些年轻人,他们先进,一直是骨干,受到组织的高度培养和重用,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王敏走在了带领徐工集团走出困境、走向新发展的最前沿。1999年,王民接任徐工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一年后接任董事长,成为徐工掌舵人。

当时徐工面临的问题,如不良资产、管理混乱、人心不齐等,已经非常突出。王敏带领徐工转变作风,大力实施“七项专项治理”,严控铺张浪费,重点从小金库、差旅费、公款消费、干部超标购房、办公楼装修、电话费、用车等七项进行清理。国企最敏感最关键的是人的改革。此举遇到的阻力和阻碍可想而知。但凭着诚信、坚定的行事作风和广大干部员工的认同与支持,此举得以顺利进行,效果十分明显,有力地带动了徐工这个“负重奔牛”克服困难。

当年,徐工的经营状况迅速改善,经营规模连续多年在20亿元以上徘徊。当年其营业收入一举突破30亿元,之后一路攀升。2003年突破6543.8+00亿元,成为行业和苏北第一个“百亿集团”。上级纪委和中央纪委高度肯定了徐工在七个方面的治理经验,将其视为国有企业作风建设的一面旗帜。

勇敢,坚毅,以身作则,凝聚和宣扬徐工独特的文化。

在王敏的带领下,徐工连续26年位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2012跃居世界第五,与全球工程机械最优秀的企业同台竞技。王敏将徐工集团的成功因素总结为:高瞻远瞩、大胆准确的战略决策、诚实坚韧的企业文化和顽强创新的人才团队。在王民主政的16年间,徐工用来激励、集结、团结这一代人的旗帜,始终是那看起来雄壮无比的九个大字:“担大任、走好路、成大事”。

对于王敏来说,民国早期的历史与他的个人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一个苦难但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时代楔入了他的生活。因此,王敏大力倡导企业和员工要有理想信念、责任情怀、民族情结、国家利益和产业抱负,将徐工的企业文化浓缩为“担当大任、大有作为”的核心价值观,“严谨、务实、进取、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诚信、尊重、创新、奋斗”的核心文化。

王敏还用四句十六个字总结了对公司干部的要求:忠诚守信、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为人师表。他处处率先垂范,锤炼了一支敢于担当、创新发展的干部职工队伍,以始终如一的果敢执行力克服困难,矢志前行。这些都是徐工最朴实、最务实的企业特质,也成为了徐工历尽艰难险阻的文化基础和力量。

坚持工程机械主业,力争登顶,进入全球行业前三。

我们不能等待别人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自己设计、控制和创造未来。在王敏的领导下,面对趋势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徐工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从“七大专项治理”到“三项制度改革”,从回归核心、剥离56家小公司到“大船变舰队”,从“瘦身轻装一体化改革”到徐工机械整体上市,从“内销分散、出口集中”到“国际化三步走”,从“三个更加注重”到“三个全面突破”,徐工始终矢志求变、行稳致远。把握国内外市场,探索建设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调整制约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优化的各种因素。

作为任职时间最长的董事长,王民和徐功勇站在了时代潮流的最前沿,不断与自己、与对手、与市场战斗。王敏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带领徐工突破重围,冲向工程机械之巅。2012年,徐工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一举收购混凝土公司施威英。主要指标继续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五,身体健康系列指标持续改善。最大高度100米的1000吨履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和消防车已批量出口。巴西工厂已经投产,德国和美国R&D中心的重大创新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在巴西、俄罗斯、中亚、中东和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继续位居全球行业前三。同时,徐工文化和正能量不断传递给用户和整个社会,这表明徐工的品牌声誉和在全球行业的声誉。

2011年4月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出现历史性波动,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混凝土设备等重要板块持续萎缩。不过,在工程机械行业奋战45年的王敏理性而坚定地指出,市场环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转型升级后的工程机械大有可为。王敏高举“坚守主业”的大旗,进军世界三大行业是“徐工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徐工充满信心,决心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贡献一个源于中国的世界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