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教师只把情境当作一种附加手段或教学装饰;设计粗糙,大量场景堆砌,缺乏精致,价值不高;有些场景过于华丽,注重了尴尬,忽略了内涵。
1,过度使用场景,使得教学污染。
2,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兴趣,使得教学无效。
误区二:情境游离,情感缺失,回声迷茫。
由于对情境教学的功能缺乏全面的认识,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时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困境。主要原因是:目标模糊,远离学生生活;欠发达,伪问题情境让思维自由;过时的情况,老师没有激情,学生没有热情。这种情境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真实感受,缺乏真实体验。在这里待久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习会越来越被动,从枯燥到迷茫到集体沉默,最终成为老师的傀儡。
通过对网络名师的学习和不断的反思,我总结了自己在以往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的一些情况,得到了以下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经验和方法。
第一,精心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特征,教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典型。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活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让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场景,针对学生思维的疑惑和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动员学生充分发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他们自己设计和表演,体验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促进知识的内化,达到知行合一。但是使用场景一定要注意:
情境设置不能太过分,要精心筛选,突出经典情境。如果创设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就更容易唤醒学生对美好旧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启发学生自发的质疑和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充满思想碰撞、精神交融和相互理解接纳,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过上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第二,巧妙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体验。
“学习任何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是理解最深的,也是最容易把握内在规律、本质和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创设探究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丰富情感体验,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即以可感之物诉诸学生的感官,唤起想象力,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从形象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进而运用理性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