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好莱坞灾难电影中的崇高美?
是的,每个人都拒绝灾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思考灾难。因为面对无情的灾难,只有思考才能预防,才能警醒,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灾难片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在电影的历史长廊中出现过许多经典的灾难片,影片中所描述的灾难所凸显的人性真善美的本质总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这些灾难片,不仅不会因为人们对灾难本身的恐惧而失去市场,反而会大放异彩——电影史上最受欢迎的电影是灾难片:《泰坦尼克号》(美国国内票房6亿,全球票房654.38+0.8亿!)那么灾难片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本文将通过对电影史上十大灾难片的分析,对灾难片的魅力做一个详细的评述:
最能呈现电影美学的电影。
灾难片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量运用电脑特效、蒙太奇、镜头分割等电影技术,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逼真华丽的场景描写,将电影艺术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
后天,2004),一部电影特效。
没有哪个导演比罗兰·艾默里奇更疯狂地要毁灭地球一万次。从《独立日》到《哥斯拉》再到《后天》,甚至今年的《万年史前》,他的电影里的“毁灭当量”翻了一倍,足以让观众从特效的角度体验毁灭的快感。
就像《终结者2》中的启示录核爆,当你看到洛杉矶龙卷风,曼哈顿海啸,从外太空观测到的飓风,逃出动物园的饿狼,“好莱坞”的招牌被龙卷风砸得粉碎,日本的街道被炮弹般的冰雹砸得粉碎,整个纽约被海啸吞噬,帝国大厦被迅速冰冻,摩天大楼只剩下钢筋的残骸,文明的巅峰瞬间变成暗淡的废墟,你又能如何?
在灾难片里,大就是美。《指环王》被淹的双子塔是什么?想象一个比那大一万倍的场景!而你的视角不仅会停留在地面,还会被带进空中,云端,甚至太空!“人”越来越小,“环境”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只表现了标志性建筑的破坏,很少看到成千上万的“小人”四处乱窜,那永远是直径几十公里的风暴眼。任何一个镜头都需要用摇臂,拍很多全景,航拍,结合模型和电脑特效,把一个世界末日的场景拍的奢侈!
《后天》之所以有突出的视觉表现,除了灾害规模大、数量多之外,还在于富有感染力的色调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灾难类型的变化,影片的色彩呈现出丰富的过渡,如灾难前苍白暗淡的云层,暴雨来临时广阔泥泞的街道,飓风过后满是灰尘的昏暗城市,冰雪飞舞时惨不忍睹的白色世界,以及灾难后耀眼的白色冰层和反射着太阳余辉的红色天空...一切都充分渲染情绪,让人充分感受到冷、湿、暖等气候变化带来的感官反应。
电影特效泰坦尼克号(1998)。
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投资也很惊人:2亿美元!如果你觉得这不算什么,这篇文章可以提供一个信息:《泰坦尼克号》之前的电影市场是65438+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大投入大制作的电影时代是从《泰坦尼克号》开始的。投资的很大一部分给了特效。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中将CG特效与实物模型完美结合,营造出了一个宏伟的背景。没有这个舞台,很难说杰克和露丝的爱情会有多大杀伤力。本片获得第70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1997)。
电影特效龙卷风(Twister,1996)。
电影《龙卷风》(1996)当然是关于“风”的传说,片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不可避免的被风摧残。导演简·德·邦特为了寻求“暴力”效果,抛弃了传统的超大强力风扇(这种强力风扇在《碟中谍》最后一幕使用过,吹得汤姆克鲁斯飞在子弹头列车顶上!)不,用更强大的“喷气发动机”制造人工龙卷风。特效团队将碎冰机安装在拖车上,使用波音747喷气发动机发动时速200英里的强风。在与大雨、冰雹、强风、泥浆、碎片和灰尘共舞十五周后,工作人员终于完成了被形容为“酷炫的超级大片”。一片遮天蔽日的巨大黑色蘑菇云卷起的牛羊、房屋、卡车、连根拔起的大树,令人难忘。“龙卷风三姐妹”盘根错节,力量和行踪更是惊人。难怪看过的观众把《龙卷风》加成了《乱世佳人》的全能版。
例子比比皆是:《深度撞击》(1998)中,地球被小彗星撞击,引发海啸,自由女神像被洪水冲得粉碎,彗星碎片散落一地;《天要塌下来》中翻滚的熔岩如此逼真,令人恐惧;《世界末日》中的爆炸场景...所有这些一般人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和情节,在灾难片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灾难片是最能把电影美学发展到极致的电影类型。
紧张刺激的剧情节奏
灾难片一般想象力丰富,善于建构极端情况下的人情世故;节奏紧张刺激,剧情千变万化;而且大部分灾难片的电容都很大。
后天,2004年)
《后天》的情节最为丰富复杂。影片讲述了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壳融化,从而引发气压和温度突变,地球在一天之内进入冰河时代的奇幻故事。
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关系也极其复杂,包括科学家和副总统的关系,父亲和青春期儿子的关系,儿子和他女朋友以及另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的关系,以及各种不得不躲在图书馆里的陌生人的关系...
虚幻的灾难是考察导演和编剧想象力的重中之重,而想象力在非主要情节中最为常见——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方面的深厚功力——我记得影片中有一个桥段:美国被洪水淹没,于是美国人想穿越美墨边境去墨西哥,却遭到墨西哥人的拒绝(与现实生活相比,真的很讽刺)...影片中还有一个小情节:由于气候极其寒冷,在市图书馆避难的人不得不烧书取暖。在焚书之前,主角们会讨论哪些书是必须留下的伟大作品,哪些书相对缺乏价值...这些看似脱节的情节,让灾情更加真实,在赢得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让我们佩服编剧和导演的用心之深。
同时,影片还很好地融合了各种灾难元素:低温、冰雹、飓风、海啸、火灾、空难...可谓灾难片的集大成者。
在节奏上,影片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精彩的剧情一直贴近观众的心弦,让人欲罢不能。
海神号,2006年)
单就剧情节奏而言,《海神号》是比《泰坦尼克号》更纯粹的灾难片。从开场后10分钟进入英雄沉船场景的《海神号》就像是删掉了惊心动魄的爱情这一戏剧性密码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是雄伟的灾难效果和令人绝望的冒险。为了符合受害者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直奔救援而逃的设定也让影片有更多机会呈现紧张的视觉效果。就剧码来说,这部虽然是灾难片,但是因为大部分镜头都在船体内部,所以实际上融合了几部灾难片的元素。就笔者所见,船倾覆,海水涌入,就产生了洪水要素;船体倾覆造成的天塌地陷的感觉类似地震;还有,因为船上电器损坏,漏电引发火灾;从凌乱的船体中寻找出路带来了两个灾难元素:逃出密室和攀岩——其实在影片中,迪伦一伙为了逃离天堂,爬上了电梯井,但在关键时刻,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个人,因为绳索无法承受三个人的重量,这与登山灾难片《垂直极限》中的经典段落如出一辙...从这个角度来看,《海神号》不仅仅是关于海难,更是它的剧情。
垂直限制,2000年)
《垂直极限》的主线其实很简单明了:彼得一家都是登山家,但在一次事故中,父亲为了救彼得和弟弟妹妹自愿牺牲后,彼得出于愧疚再也没有爬山。直到有一天,他的妹妹在攀登乔戈里峰时被困,彼得不得不拉起队伍,返回雪山。在途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牺牲了几名队员,包括一名在登山中失去妻子的神秘老人。但最终,我还是成功救出了妹妹。
这部电影比激动人心的节奏。影片从一开始就非常令人担忧:一家三口被一个薄薄的冰锥挂在深渊上,冰锥的力量无法承受三个人的重量。被吊在最下面的父亲让中间的儿子割断绳子,救自己和妹妹。我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们要面对各种威胁,比如雪崩、爆炸、缺医少药。几乎每三分钟,我们的生命就悬于一线。每两分钟,我们就有一次千钧一发的机会。或者一秒钟前我们还在谈笑风生,一秒钟后就鲜血淋漓(影片采用了虚拟的处理方式,虽然不算太血腥,但震撼足够)。观众在窒息的感觉中感到惊心动魄...
灾难片中人性的光辉
最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灾难片之所以一出现就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不仅仅是因为其特效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或者是因为其对配角阵容的豪华,更重要的是灾难片所展现的人性真善美。
第一,“后天”:灾难架起的家庭纽带
简介:
《后天》描绘的是科幻故事,以美国为代表,地球在一天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河期。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演)在观察了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将会给地球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杰克博士警告政府官员采取预防措施,但显然为时已晚。杰克·霍尔博士随后紧急告知美国副总统,宣布北纬30度以南的美国民众尽快撤离到赤道,该线以北的民众尽量保暖。
就在这时,霍尔博士得知儿子山姆(杰克·吉伦哈尔饰)只身前往纽约营救女友,于是决定冒险前往纽约,在冰天雪地中展开营救行动。此时,灾难从纽约开始,曼哈顿摩天大楼遭到强烈旋风袭击,大部分被毁。突然,地铁隧道被汹涌的洪水淹没。洪水吞噬了纽约,淹没了美国,欧洲在洪水下不复存在。从此冰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河时代开始了。
当镜头再次回到美国时,那些幸存的美国人逃到了墨西哥,要求进入那里的难民营。在影片的结尾,美国总统不得不感叹并承认他的气候政策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精神冲击:
在这部典型的美国商业制作中,除了惊心动魄的大灾难奇观,很多人文情怀的细节都很感人,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父子之情。影片中的父子关系原本和春天里大多数父子的关系一样,有一些隔阂和误会,但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影片结尾有一个父子深情的细节特别有意义。一系列恶劣天气席卷全球。登山家杰克·霍尔(Jack Hall)要求他17岁的儿子山姆(Sam)留在纽约图书馆,以躲避这场千载难逢的暴风雪。他答应他的儿子他会来救他们。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霍尔终于来到了被大雪覆盖的纽约图书馆。当他和他的同事出现在山姆和他的同学们像耳语一样躲藏的图书馆时,山姆和他的同学们惊讶地看着他。山姆的女朋友问:“那是谁?”萨姆快乐的脸上充满了自豪。他说:“那是我爸爸!”"
灾难启示:
《后天》很有野心,因为影片中真正的敌人是人类自己。在这场人类一手策划的灾难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以至于恐惧依然强烈。
温室效应将引发新的冰河时代,这是一个科学结论。面对这种未来的威胁,人类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所以人类文明像巨象一样被冰水淹没,是人类意识深处的噩梦。我们只敢想象这个结局,却不敢面对,于是后天的出现让我们激动不已。
2.泰坦尼克号:通过灾难表达人性的美好。
影片简介:
他是一个流浪的画家,而她是一位高贵的女士。他幸运地靠赌博挤进了三等舱,而她则和她著名的未婚夫君一起登上了一等舱——他们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
在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游轮上,如果不是那座该死的冰山,那应该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但至少爱情是真的。厌倦了上流社会的势利和空虚,她向他倾诉了自己的抑郁:“我觉得这辈子也不过如此,好像活了一辈子。”无数的宴会、舞会、游艇赛、马球赛,都是心胸狭窄、粗心大意的人可以接触到的。我感觉自己站在悬崖边上,没有人拉我回去,没有人在乎,甚至没有人在乎。”他告诉她:“享受每一天”,也就是人生的意义就是开心的过好每一天,不要为了虚荣压抑自己的天性,不要让礼教束缚自己的梦想,他让她的脸又重新振作起来。
回到久违的微笑,她决定放弃生活的一切荣华富贵,永远跟着他——幸福就在眼前...
然而,可怕的悲剧发生了,泰坦尼克号一片混乱。在一场危机中,人性中的善与丑、高尚与卑劣变得更加鲜明。杰克给了他的爱人罗斯生存的机会,他冻死在冰海里。
精神冲击:
其实看起来《泰坦尼克号》的制作并不是最好的,当年那种看似彩虹的特效场面早已被无数后起之秀超越,但片中感人至深的情歌却让人久久难忘。或许,正是影片对罗斯和杰克不同凡俗爱情的着力刻画,使其比普通灾难片更具人文色彩,成为灾难片史上永恒的经典。
除了爱,还有信仰,恩典和勇气。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曾经感动我们的瞬间:
场景一:当船体开始下沉时,乘客们惊慌失措,小乐队在船长的命令下来到甲板上,冷静地演奏着轻松的音乐。
场景二:面对逃命的人,一个音乐家认为此刻的表演没用,反正没人听。首席小提琴手说,“他们吃饭时也没听!”所以他们继续玩。
场景三:船就要沉了,首席钢琴家宣布演出结束。乐手们握手言和,互道珍重,然后散去。我看到首席钢琴师不顾甲板上的混乱,再次独自弹琴。听到琴声,已经离开的乐手们一个个回来,聚集在首席周围,开始最后一轮表演。
场景四:是你要去哪里的时候了。首席小提琴手放下琴弓,用动情的语言对同伴们说:“今晚能与你们合作,是我一生的荣幸……”
这一切怎么解释?说矫情,也许有点;谈职业荣誉可能有些过分,但我相信任何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不会忘记一个在寒夜和风中忘我演奏的音乐家形象,以及片尾漂浮在海面上的大提琴!
灾难启示:
《泰坦尼克号》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永远不要太骄傲。泰坦尼克号1909由英国白星公司生产,无论从豪华程度、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安全系数,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被称为“不沉之船”。一名船员在航行中对二等女乘客西尔维娅·考德威尔说:“就算上帝亲自来,也不能把这艘船弄沉。”所以船上甚至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用品。但是这艘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它的处女航中沉没了。泰坦尼克号上的2208名船员和乘客中,只有705人幸存。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永远要对自然保持谦卑,永远不要对技术过于自信。在知识爆炸,科技至上的时代,或许这有助于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和人情味。
5.龙卷风:基于事业的爱情最深。
影片简介:
20世纪60年代,一场可怕的龙卷风猛烈袭击了乔·哈丁一家,乔的父亲为了保护家人被风暴卷走。童年的经历促使乔长大后成为一名专门研究龙卷风的气象学家。
到了20世纪90年代,乔的丈夫比尔·哈丁(Bill Harding)和女友梅丽莎(Melissa)来找乔签署离婚证书。比尔曾经是追踪龙卷风的气象学家。在乔的追组里,乔告诉他,他之前设计的龙卷风探测器“多萝西”已经制造成功;比尔高兴极了,他最终决定再次随风而去。
在追风的旅途中,乔纳斯带领的另一个团队超过了他们。朱纳斯获得了大公司的赞助,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并窃取了比尔和乔的研究成果,希望借此成名。在乔和比尔与龙卷风的对抗中,两个“多萝西”因设计不完整而报废;而梅丽莎则因为受不了这种惊心动魄、动荡不安的生活,和比尔分手了。她认为乔更适合他。
另一场大龙卷风来袭,乔和比尔赶到并及时救出了乔的母亲。同时,两人受到风铃的启发,改进了探测器。龙卷风暴再次来袭,朱纳斯无视劝告,被龙卷风卷走。比尔下定决心亲自冒险,终于成功释放了最后一只多萝西。通过成千上万个小型探测器,追风者们终于收到了风暴中心的完整信息,他们终于成功了。比尔和乔也依靠机智和勇气躲过了死亡的袭击。龙卷风过后,童童的冒险在他们心中重燃爱火。
精神冲击:
其实这部电影严格来说是一部灾难伦理片。讲述了一对夫妻在风暴背景下婚姻濒临破产的故事。故事涉及爱情,但这不是像泰坦尼克号一样空虚的俊男美女之间的爱情,而是一对有担当有进取心的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并不那么完美——濒临离婚,甚至男方有了新女友——更美味,基础更深,人脉更广。影片中有一个片段特别耐人寻味:主人公无法拒绝事业的诱惑。决定和女主角的前妻去追风,坐在同一辆车上,他们开始聊天吵架。每当女主角刚开个头——看似友善的老板,男主角就提前开始反驳。这样的剧情设计让人觉得很真实,只有真实的情侣才会有那种默契和心灵的交流。友情也是他们爱情的助推器。虽然已经决定离婚,但在朋友眼里,他们还是一对。当他们和朋友玩得开心的时候,男主角新的漂亮女友感觉像个局外人。但把他们联系得更紧密的,是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无私奉献:一次次深入风暴的中心,在可怕的灾难面前欣喜若狂,在巨大的危险面前绝望——为了拯救,为了阻止飓风威胁更多的家庭——当他们的抗争和斗争最终成功,也就是当他们对火的热爱重燃:确切地说,不是死灰复燃,而是新的高度。
友谊、团队合作和为相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也是这部电影的明显主题:这是一个积极的主题。其实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个主题真实、动人、让人接受。
灾难启示:
影片中,主要人物献身于飓风预警事业,他们的目标是将飓风预警的时间从3分钟提前到15分钟。他们在一线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实验,终于成功了。看来科学技术和科学工作者无私工作的精神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造福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