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人口民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淇县常住人口为265310,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65438+253829,* * *增加了11。
家庭人口祁县常住人口有81233个家庭,家庭人口为254141。每户平均人口为3.13,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46少了0.33。
性别构成祁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38336,占52.438+04%;女性人口为126974,占47.86%。总人口性别比(女性为100,男女比例)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06下降到108.95。淇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8153人,占18.15%。15-64岁人口为195208人,占73.58%;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949,占比8.2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了5.6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了4.7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0.9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祁县常住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为14206;具有高中(包括中专)学历的人口为29207人;初中学历人口139727;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为56,938人(上述具有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毕业生、辍学者和各种学校的学生)。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65438+万人拥有大学学历人数由1936人增加到5354人;高中学历人数由9515增加到11008;初中学历人数从46009人上升到52552人;小学学历人数由27306人下降到21461人。祁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65,438+05岁及以上人口)为5,868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了8368人,文盲率由7.36%下降到2.70%,下降了4.66个百分点。祁县曾经是川陕要道,现在是山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东邻太谷县,西接平遥县,南接武乡县,北接清徐县,东南与榆社县、西北与文水县隔河相望。
祁县地理坐标在北纬112 12 ' 5 "-112 39 ' 6 "和37 4' 5 "-37 28' 6 "之间。到2013,淇县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平面轮廓是从东南向西北的一条带状。县城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山西省会太原67公里。祁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从山地和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三类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46.6%、12.4%和41%。
祁县境内山峦叠嶂,沟谷纵横,表层为土石结构,大部分为灌木覆盖,宜林、宜牧。丘陵地区表层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粮食丰富,林木茂盛。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粮食主产区。2006年,祁县种植小麦75万亩,总产量30万吨,秋粮50.9万亩,其中玉米40万亩,总产量654.38+0.8万吨,人均粮食产量5.95.8公斤。辣椒种植面积654.38+万亩,总产量30万吨;棉花种植面积39万亩,总产量654.38+皮棉50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达到5.2万电。花生种植面积23万亩,产量8万吨。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65438+万袋。花菜5万亩,年产量5万吨。
祁县已建成优质小麦、大蒜、花生、棉花、辣椒、花菜、香菇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万亩。目前,已建成11个大蒜生产乡镇,150多个大蒜生产村,15个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种植面积60万亩,产量80万吨,居全省第一。大蒜每亩产值4000多元,总产值25亿元,平均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淇县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已建成保鲜冰箱510台,年储存量20万吨。通过冷藏、保鲜、加工,年增值5亿多元。
新增规模养殖场219个,专业村120个,专业户4488户。畜牧业产值2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淇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61家,年加工能力1万吨,年产值12亿元,利税3亿元。淇县主要中学有:淇县中学、淇县二中、职业中学、东关高级中学、淇县三中、淇县五中、丰泽中学、赵城中学、东关初级中学、乔家堡中学、东王桥中学、孝义中学、故县中学、西六枝中学、嘉陵中学、峪口中学。祁县的中等教育学校是山西省的。
2006年,省财政安排81.8万元用于淇县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央财政409万元,省财政1.59万元,县财政250万元),规划危房改造项目27个,其中小学22个,初中5个,总规划改造面积1.631.6438。祁县主要医疗机构有:祁县人民医院、祁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祁县中医院、祁县第二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
200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淇县农民76.6万人,19.9万户,淇县农民参合率80.66%。农民筹资766.2万元,县财政支持459.7万元,市财政支持306.5万元。认定县乡两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27家,村级定点医疗机构690家。戏曲文化
晋剧。祁县是晋剧的主要发源地。夏商梨园成立于七年(1868),是一个较早的秦腔剧社。张庄的提高班也培养了不少晋剧艺人。
奇台秧歌。1951年,榆次社在祁县成立祁台秧歌研究改造社,正式命名为祁台秧歌。原秧歌主要用于元宵节社火,与社火队一起盛装上街演唱,故又称“过街班”或“踩街”。
书画艺术
书法。祁县民间博物馆收藏有汉、杨芳、曲、乔思远、刘芬喜、乔、乔、高西华、赵、、高、屈金山、闫永年、贾家钰、范六位屏风“藏石人”。
纸扎艺人,俗称“画师”。主要从事建筑涂装和涂装。纸装订用的主要材料有泥、竹、稻草和纸。人物有方头(俗称口口宝)、俑(俗称美人)、白鹤童、南极仙人、十铅、吉祥、龙女等。建筑包括亭台楼阁、庭院、戏台、宝山等。
社火文化
晋商社火的发源地之一。社火是祁县人的一种街头表演艺术。具体形式有龙灯、背棍、棍棍、山魈帆、火球、提箱、高跷、舞狮、二鬼摔跤、张翁背张婆、竹马、斗牛虎、旱船、三六大车、轿子、刀舞、棍舞、花棍、走街串巷、月光逗等等。
民居文化
祁县民居。它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已被收入《中国民居精粹》系列,并被介绍到国外。全市有1000余座古院落,2万余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民居的代表作品有乔家大院和屈家大院,被誉为“双宝”。奇台秧歌
奇台秧歌起源于农民在田间的即兴演唱,后加入舞蹈和故事,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戏剧性的地方戏——奇台秧歌。奇台秧歌是集音乐、舞蹈、歌唱、读(道白)、做(表演)、打(武学秧歌)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以歌唱为主。或一曲一剧,或多曲一剧,曲调优美,语言活泼。内容主要反映祁县、太谷县、晋中等地农民的农村生活,情节简单,多以并列句形式,舞蹈动作活泼多样。
戴心法拳
戴心理拳是中国拳种之一。戴心拳起源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戴心法是内家拳三大名拳(太极、八卦、形意拳)的鼻祖。注意心念结合,心气结合,气力结合。注意手脚、肘膝、肩臀的结合(即六合)。这位老朋友又把戴的心法拳称为心法六合拳。戴氏心术拳创始人戴龙邦,自幼酷爱武术。后来曹老师传授古心拳,傅山老师传授内功(小周天功),结合各种武术(螳螂、八卦等)。)创造戴的心法拳。武术界视他为心理拳鼻祖。
赵城镇剪纸
祁县赵真的剪纸艺术起源于公元前150年左右的汉文帝时期。两千多年来,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民俗活动中,如节日、婚礼、葬礼、生日、祭祀和祝福等。大部分都是吉祥作品。还拓展到民俗系列,制作了《百业图》、《千里送寒衣》、《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百个水浒传》等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八音汇
八音会是一个民间组织的音乐团体,以唢呐为主,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分为粗乐、细乐、两唢呐和鼓簪,称为“粗乐”。音乐以小唢呐为主,笙、管、胡被称为196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精品音乐”,特邀管乐演员登台演出,其中有以二虾子为首的南佐班、以李思源为首的班、以刘为首的班、城南音乐班。
磨碎的芝麻油
祁县小猫芝麻油是中国独特的制油方法。方法如下:在磨碎的芝麻酱中加入90%的水,使其非油性物质吸收膨胀,将油脂挤出。芝麻油含有很多不皂化物,一般达到0.9%到1.7%,最主要的物质是芝麻素。芝麻酚在高温下可水解成芝麻酚。芝麻酚有一种特殊的风味,但是压榨提取的芝麻油因为芝麻酚在高温下不水解,不能形成芝麻酚,所以基本没有风味。所以以芝麻为原料榨出来的油叫芝麻油,用水代替油做出来的油叫小磨香油。
孝义背铁棒
孝义铁棍、背棍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火表演艺术,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孝义村以“娘娘庙”、“三官庙”等古寺的位置为依据,划分为六个社区。每个俱乐部有一组或三组铁棒和二十多根背棍。孝义村有六组铁棍,每组都有一组铁棍。背棍的数量因组而异,总共40根左右。2006年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启程泥人
戚城泥人起源于清代。戚城泥人的发源地位于晋中市祁县西六支乡戚城村,西六支乡西南,距县城约4公里。祁城的泥人主要是儿童玩具,也是民俗的载体。生产中有“粗货”和“精品”。“粗货”是用模具生产出来的,“精品”是用手工揉捏出来的。作品多样,有人物、鸟兽,做工精美,尤其在着色上辅以蛋清,技艺独特精湛。
文曲武秧歌
祁县文曲武秧歌源于祁台秧歌的戏剧发展。它是奇台秧歌和武术拳术的艺术变种。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武术。他的剧作多以中国经典武侠剧《水浒传》为蓝本,由艺术家编剧、表演,着重歌颂中国古代英勇战斗、拯救人民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