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生中有哪些重要战役?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以“汉中”之策,帮助刘邦确定了“东晋争权”的方略。八月,韩信乘项羽攻打齐国田容止(今山东大部)之机,出兵东征。战前,韩信先派樊哙、等一万余人,佯称要修汉中被刘邦进烧坏的栈道,佯称要从褒斜出兵。关中守军闻讯,密切关注修栈道的进度,派出主力在这条路线的各个关口加强防范,阻止汉军进攻。韩信的“明修栈道”计划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在敌军主力被诱至栈道时,韩信率军从西面的勉县转向北面,沿陈仓小道进入秦川,渡过渭河至陈仓古渡口,大举进攻敌军,发动突然袭击,轻松拿下陈仓城(项羽封的王勇张寒境内),打开了守卫关中平原的大门。张寒火速从废丘(永都,今陕西兴平东南)救出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蒿枝(今陕西省乾县东),汉军分头追击,在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和蒿枝再次击败雍军,将张寒残部包围在废丘。然后汉军主力东进,占领三秦,为与项羽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是韩信一生指挥的第一场战役。韩信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成功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汉中入关攻陷关中的战争范例。韩信出其不意地拿下陈仓,然后稍微分兵,连续作战,很快占领了关中大部分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韩信指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足见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
京索之战
四月(公元前205年),刘邦鹏兵败后,留守关中的韩信迅速赶赴荥阳前线,利用荥阳的有利地形,组织多层次的战略防御体系,多次击破北京(今河南荥阳南)和索(今河南荥阳)之间的楚军,歼灭了不断西进的楚军前锋,止住了战略失利的颓势。
韩信不仅阻止了楚军的追击,还不时夺取战斗机,组织必要的、适当的反击。他派曹参、关英、金维等将领分别出击,先后夺回邱勇(今河南省淇县)、外黄(今河南省兰考东南)、鄢县(今河南省长垣西北)、偃师(今河南省郑州以北)、武强(今河南省郑州东北)、鄢南(今河南省全敏以东)、昆阳(今河南省)。
韩信将战线从荥阳向东推进,辅佐刘邦,重点从荥阳向高程(今河南荥阳泗水镇)、珙县(今河南珙县西南)、洛阳进行纵深防御。依托这一带的有利地形,组织多层次的坚固防御体系,随时准备抵御项羽的新进攻,防止其不断突破。这样北起荥阳,南至南阳,西至洛阳,东至黄外,形成了双向数百里的正面战场。项羽西进受挫,战线最终稳定在荥阳,楚汉斗争形势从对汉极端不利进入对峙状态。
刘邦鹏惨败后,韩信阻止了楚军入关,稳定了战局,经营了强大的正面战场,使刘邦转危为安,为赢得下一阶段战争奠定了基础。这些工程都是在汉武帝高第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至七月间完成的,充分显示了韩信扭转乾坤的军事指挥能力。
安邑之战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在河东安邑(郡安城,今山西夏县西北的禹王城)打败了一次进攻魏的渡河战役。
汉高祖二年五月,楚汉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和高程(今河南荥阳西北泗水镇)对峙后,魏反汉。豹子住河东,南下可切断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与荥阳、高程汉军的联系,与楚军形成前后夹击汉军之势;往西,可以直抵关中。为了解除侧翼威胁,八月,刘邦的先遣谋士游说魏失败。即以韩信为左丞相,带兵至关英、攻魏。魏王宝陈炳普班(今陕西永济犀浦府)在金关(今陕西大理东)附近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韩信采用东引西进的战术,避实就虚,集结船只,假装从临晋关渡河,但主力直奔临晋关上游数百里的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乘魏军不备, 并以木杵(一种简易的渡河器械)绑住商贩,迅速渡过黄河,打到魏军后方重镇安义,魏率军仓皇应战,又派遣蒲半兵北上救援。 九月,汉军在安邑西南击败获救的魏军,并俘虏了魏将军王祥和安邑,攻且擒。魏率领败军来到曲阳(今河北曲阳西)。汉军追赶他们,打败了魏军,活捉了魏王宝。
此役,韩信意外灭魏,使刘邦死于魏补充了前线,加强了对楚的正面防御,为韩信灭代、破赵、降燕、克齐,开辟北方战场创造了条件。
打破世代的战斗
安邑之战胜利后,鉴于占据今山东大部分地区的黄河以北、赵、燕、齐的对峙直接关系到楚汉战争的大局,刘邦采用了韩信的“北养燕赵,东攻齐,南为楚粮,西迎荥阳王”(韩曙?《韩信传》),对楚进行战略包围的建议,在坚持与楚正面作战的同时,又向韩信增兵三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汉高祖高第第二年(公元前205年)九月(即闰九月),韩信率领大军进攻代国。鉴于戴、赵联军的部署,他决心长途跋涉,速战速决,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戴军,消除东破赵时来自侧翼的威胁。
在这场战役中,韩信的作战目标是首先歼灭戴军,然后夺取吴县。韩信率领汉军从平阳沿分水河谷北上,秘密行军至吴县以东,突然袭击夏朔的军队,立即将其击溃。夏说,他带领军队向东逃跑,企图越过太行山,向赵靠拢。汉军不顾武县戴军,全力追击,追到顺化和(今山西和顺),终于全歼了主力夏朔部,活捉了夏朔。接着,韩信和张耳东进攻打赵;带领他的军队到李,包围吴县。此时由于夏朔部的歼灭,吴县成了一座孤城,启功之辈不敢坚守,弃城而逃,被曹参逼伐。至此,代国武装基本瓦解,代国灭亡。
这次行动规模不大,替补军实力相对较弱,但还是体现了韩信用兵的一贯特点,即先消灭敌军,再解决攻城问题。即使行动的目标很弱,也要搞突然袭击。所以汉军进展非常顺利,既没有在坚城停兵,也没有在隘口受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敌军,导致代军无法屏蔽赵军,拖延汉军,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井陉之战
韩信灭亡后,由于西线正面战场楚军的强大压力,刘邦征集韩信的精兵充实成、邢防线。从长远来看,韩信坚持开辟北方战场与赵(位于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共同奋进。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大军,越过太行山,攻打赵国。当时的赵王燮和赵军统帅成在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省鹿泉市土门关)集中20万兵力,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赵的谋士建议派三万精兵绕道切断韩信军的辎重,而正面的赵军扎营拒守,使韩信进不可战而退。陈郁以“民团不必诈谋奇计”(《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人少而倦,避之必令群臣笑,不肯采纳的建议。韩信率领一支军队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营。到了半夜,2000轻骑人人手持红旗,沿着小路走到赵军营地附近埋伏。随后,韩信又根据敌强我弱,且士卒大多未经训练,采用“死而后生,死而后存”(《史记?《淮阴侯传》战术,以万人在绵漫水(今绵河)东岸背水列阵。第二天拂晓,韩信率领大军攻打井陉口。激战后,韩信军弃旗击鼓,在背水阵中佯装战败。陈郁被骗以为韩信不懂法律,就命令关内的士兵全力追击。隐藏在山后的汉军轻骑冲进了赵军的营地,令旗变。赵军攻打汉军回水阵,忽见屏障上汉军旗帜摆动,顿时大乱,士卒争相逃窜。汉军乘势两面夹击,击败赵。赵王偕、陈郁率残部南逃至邯郸(今河北)。汉军转而追击,在阆北(今河北高邑东南)再次击败赵,杀了,活捉了赵王偕。
此役,韩利用背水一战,占据独特位置,灵活用兵,奇袭,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是中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
威胁燕子之战
赵国平定后,北方国家只剩下燕国和齐国。韩信下一步要考虑的是继续东进的问题。他的目的是要绕到项羽的程鹏一边去打击项羽,而不是平定赵国。燕国虽无太行山之阻,但兵多城坚。此时汉军因为远离后方,继续战斗,已经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样的战术来制服燕国,是韩信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韩信采纳了李左车“先声后实”的策略,在赵扎营休整,大举进攻燕国。与此同时,韩信派使臣出使燕国,并给燕王臧茶送了一封信,说他有兴趣,劝他归降。王艳臧茶见到韩信派来的汉使,非常恭敬。臧茶听说韩信取了三秦,平了魏国,灭了赵朝,英勇过人,所向披靡。他已经吓坏了,不敢与韩信对抗。燕王吸取了魏、戴、赵败亡的教训,慑于汉军的强大和韩信的威望,按照的话做了,韩信带着一张纸投降了。
韩信没有浪费一兵一卒,也没有动枪动刀地去攻打燕国。这固然是李左车的高明之计,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韩信不愧为名将,有勇有谋,能慧眼识英雄。他能尊重有才能的人,能分清计划的好坏,能坚决采纳别人的好想法。
破齐之战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率军北攻赵、燕、齐的大将韩信开辟了汉军的北方战场,先后灭代,打败赵,投降燕,兵分七路直指齐(今山东)。齐王田光派兵驻守中国毫发无伤,田忌领兵备战韩信军。当时刘邦怕韩信不能很快除掉齐国,就派李去游说齐王田光。齐王同意与韩讲和,退出驻军。韩信没有接到刘邦停止攻打齐国的命令,采纳了谋士蒯彻的建议。他乘田横、田、李狂饮之机,疏于防备,迅速率军从平原天津(今山东德州南)渡过黄河。攻下历城,由于齐军主力在历城全军覆没,齐国无力防守首都临淄,其领导集团仓皇出逃,田光逃到了临淄。郭襄田横逃到柏杨(今泰安东南);寿乡田光逃到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田将军逃往胶东;将军田逃到了黔城(今山东高青东北),齐国全境陷入崩溃和混乱。韩信乘势攻下齐国都城临淄,分兵追击。他追田横到伯阳,打败了田横率领的骑兵。追至元县(今山东莱芜西北),再次击败田横,田横逃脱。然后关颖入侵北方,击打田地,吸进一千倍。曹参进军冀北乃至各城市。韩信率军东进,匹配高密,追击田光。各路齐军连连败退,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韩信手中。
渭水之战
韩信攻打齐军,攻入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田光打败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向楚国求援。项羽为了保护后方安全,派大将龙且去救他。楚军自称二十万,在高密(今高密西南)与田光会师。曾经有人向龙且献计:站稳了就不要打,联络齐国各城麻烦汉军,让其无处可吃,不战而败。龙且认为韩信有恃无恐,一战必胜。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二十余万楚齐联军与数万汉军在渭河两岸对峙。鉴于敌军寡不敌众,韩信命令部下夜间用沙袋在渭河上游筑坝。天亮时,他率领一支军队渡河进攻,然后假装退守西岸。龙且以为汉军胆小,率军渡河追击。汉军取其半渡,破坝放水,将楚军分割于渭河两岸。汉军在西岸对楚军进行反击,杀死了龙且。韩信率领汉军渡过渭河,稍稍分兵,追击城阳(今山东鄄城北故城东南),生擒王琦田光。关英俘虏了广的朋友田广,到了渤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曹参率军追击胶东,杀死了齐江天。齐国的宰相田横听说齐王田光被俘被杀,就自立为齐王,攻打关颖军队,结果被打败了。关英杀了齐,把田地吸到了干城(今山东高青东南城北)。至此,汉军倾尽全力(今山东),直接威胁楚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
此役,韩信灵活用兵,以沙袋阻水,诱敌半路出击,出其不意。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以少胜多,灵活用兵的战争例子。
彭城之战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被迫与刘邦缔结和约,以峡(古运河名,位于河南荥阳以东)为界,东属楚,西属汉。9月,项羽按约定返回东方。刘邦采纳了张亮和陈平的建议,在项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楚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突然对楚军展开了战略追击。又约韩信从齐国(今山东)出发,从梁(今河南东北)南下渡过楚军。
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年初),刘邦追击项羽至牯岭(今河南淮阳北)。楚军奋起反击,汉军大败。韩信接到刘邦救援牯岭的命令后,顾全大局,认真分析战场形势,作出了不进军牯岭,而占领楚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的战略决策。当时楚军主力集中在牯岭、寿春等战场,楚国都城程鹏防守薄弱。韩信命令曹参留在齐国,自己则率军南下,像一把利剑从项羽身后直取。
韩信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战局焕然一新。韩信和关颖在下邳打败了圣香和雍恭,然后杀了龚雪,征服了下邳。随后薛蝌(今山东省藤县南)、刘流(今江苏省沛县东南)、佩佩(今江苏省沛县)等郡一举攻占彭城,夺取了项羽的支柱国(相当于丞相)。韩信转西,横扫全国,在向异(今安徽萧县西北)、湘乡(今安徽濉溪西北)、昝(今河南永城以西)、谯(今安徽亳县)、Ku(今河南陆毅)等地与刘邦会师。
清剿牯岭后,韩信不攻牯岭而攻楚都彭城,不仅解决了汉军在牯岭的危局,也打破了项羽的持久战略。彭城之战前,项羽在牯岭包围了刘邦。小夜曲虽然把他的食物都吃光了,但是力气还在,还能和刘邦僵持住。但彭城失守,楚军失去了战略支撑,已经是死气沉沉,人心涣散。项羽大惊,立即命令牯岭周围的士兵撤退到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汉军与项羽最后决战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盖夏之战
汉武帝高第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英雄人物韩信和杰出人物项羽,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韩信和项羽这两位杰出的军事家的激情碰撞,是智慧的交汇,也是命运的交锋。
汉军的兵力大约在70万到80万,项羽只有10万左右。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正面迎击储君;将军孔率领一军为左阵;将军陈鹤率领一军向右;刘邦率领他的军队作中央阵;将军周波、柴武引一军为后阵;英布和彭越的军队,部署到储君的后方,主要用来牵制储君的行动,进行机动。
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首战告退,避开了楚军的锐气。韩信领兵撤退。他一退,项羽就向前追击。这时,预先安排好的支援部队立即从左右两侧冲出,向楚军一侧猛攻。正当项羽的军队疲于应付两面夹击的时候,韩信领兵回防,三面包围了楚军。经过一天的激战,楚军终于失败,大部分被歼灭。韩信也用“四面楚歌”来击破敌人的士气。到了晚上,楚军听说四面楚歌,以为韩已经尽了全力,士气崩溃。项羽带领800人乘夜南破。汉军发现后,派关英带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退守乌江,被迫自杀。
垓下之战是楚汉斗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它不仅是楚汉斗争的终点,也是汉朝兴盛的起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结束了秦末的混战,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