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舞的特色舞蹈

彝语称为“热布比”,流行于魏初南部山区双柏县和峨山彝族自治区新平。是一种表演舞蹈,一般由村里的花鼓队表演。在双柏县,每逢元旦、丧事,都要请花鼓队跳舞。他们说人在世上活着就要快乐,死了也要快乐,所以在葬礼的时候要跳花鼓,在婚礼的时候不要跳花鼓。

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店乡磨皮大寨的花鼓戏,再现了磨盘山彝族先民与敌搏斗、厮杀的英雄场景。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武术风格展现了磨皮古画的独创性和魅力,歌颂了彝族先民为保护家乡、热爱和平、英勇杀敌而无畏的民族精神。

根据易瑞华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融合——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资料卷》,“花舞只有15人以上才能表演。表演时,男子手持武器跳舞,有大刀、双刀、双节棍、枪、三尖戟、钩针等,都绑有红绿布条。女子腰间系红绫,背花鼓,手持鼓棒和白巾,1男子左手持1白鹇羽毛,右手持白巾领舞表演。整个舞蹈都是用事先指定的哨声长短和频率来指挥换场景。据说以前是靠喇叭指挥的,现在已经失传了。

花鼓舞前以锣鼓为前奏,烘托气氛,激发热情,鼓舞人心,然后频频鸣笛,欢呼声阵阵。兵器队右手持兵器在前,古画队右手击鼓,左手投巾。然后在挥刀者的带领下,武器队会绕着马戏跑,采取滚白菜的形式。每走1次,兵器队就换手1次,几次后在打击乐队前分开:打击乐队居中,兵器队站右,古画队站左,呈八字形。

其次,古画队敲锣打鼓,挥舞毛巾原地跳跃,武器队以大刀舞者为首,分别站出来,拿着武器在队列前表演。1出去表演,二是移动第一个1的位置,右手持武器原地跳跃,保持队形不变。在所有持武器者都完成了单人表演后,大刀持者和双持者互相对战,然后回到队伍最底层,双持者和接下来的1玩家对战,以此类推。以上,无论是单人表演还是两人二重唱表演,一般只需要轮流转团1次。

第三,武器队原地弹跳,花鼓队在领队带领下逆时针绕着小圈跳舞,直到花鼓队表演了几遍套路;兵器队插入花鼓队的舞圈形成1个大圆圈后逆时针舞动,整场演出在高潮中结束。

花鼓队和兵器队表演时,脚上的动作基本一致,大多用跳跃跑或右脚吸起前踏板2至4次。但是,手中的功夫不一样。花鼓队的领舞(男)手里拿着彩棍和白毛巾,大臂挥舞。妇女用小手臂带动双手同时击鼓摇巾,动作整齐、矫健、清新。兵器队根据所持兵器移动,同时脚、腰、头部位大幅度摆动,动作干净华丽。总之,整场演出严肃认真,节奏铿锵,舞姿婀娜,动作豪放,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勇敢坚韧,诚实坦率爽朗的性格和气质。

花鼓舞自始至终伴随着鼓、腰鼓、锣、铭、钹、小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者在场边站成一条水平线,队形和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伴奏要求清晰洪亮,节拍均匀,速度快,视演奏者的心情和兴致而定,但大多庄重平稳,极少出现混乱。

据磨皮大寨老艺人易正和、李开复介绍:“据老人们说,磨皮花鼓存在于120多年前,到今天已经传了好几代了...为什么这朵彝族花永远不会死?”因为它所表达的主题是彝族先民热爱家乡、团结一心、奋勇杀敌的民族意志,所以具有独特的风格、健康的内容、向上的、极具感染力的魅力,受到大家的喜爱。

特性

彝族花鼓舞以打击乐为伴奏,乐器为钹、钹、锣。

花鼓呈椭圆形,长一尺二寸,鼓身红色,用绸带系住,斜挂右肩。

花鼓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位师傅手持插有雉鸡羽毛的木制龙头,用红绫绑成导体。另外四人背鼓,鼓横挂在腰的左侧,左手一条白毛巾,右手一根木槌。击鼓有一定的程序,每一套动作都有第一步和第二步。动作顺序和图形变化都有严格的规定,带拍子的师傅由手中的道具指挥。

花鼓舞风格浑厚、欢快、豪放,表演生动。这种舞蹈在重拍中反弹,击鼓一次。动作特点是小腿灵活,有很多高难度的技巧,比如小腿在空中转圈。

表演花鼓舞时,由于整个舞蹈是在弹跳中进行的,舞者消耗的能量很大,所以分阶段表演,每跳一个舞先唱一个花鼓词。曲调有两种:奏一曲和送丧曲。

新平县的花鼓戏只保留在前进乡磨皮大寨,所以又叫“磨皮花鼓”。“磨皮花鼓”来源于庆祝抗战胜利。演出至少要有十一个人,一个指挥插一根雉鸡羽毛,一个人打大刀、二节棍、水火棍、三叉戟、双刀双钩镰刀,四个人打花鼓。舞蹈充满战斗气息,武术一个个用武器表演。队形变化也是按照士兵外出的安排,比如跋山涉水,摆好阵势,与矮兵作战,凯旋而归。舞蹈动作大胆粗犷,简单大方,场面相当壮观。

艺术内涵

彝族花鼓舞表现形式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性,民族特色强烈,风格突出。是彝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一般彝族传统花鼓戏所用的表演道具是一个龙头、四面鼓、一面锣、一面大锣、一面小钹、一面鼓锤、一条毛巾。演出时,伴奏者(一般为3人)站成一条横线,边上有锣、钹、钹,队形和位置一般不固定。他们在场外打伴奏,不参与舞蹈。另外五个“舞者”站在场地中央,一个叫“龙头”的师傅带着一个龙头(也叫京畿围)领舞(京畿围其实是由一根木棍组成,顶端雕有龙头,插有京畿围,用五颜六色的彩带装饰,有的还用小圆镜装饰。)领队是鼓队的指挥,舞蹈场景和动作都由“领队”改变。握水龙头的人往往左手握着水龙头,右手拿着毛巾,双手交替上下舞动。有时他们左手握着水龙头颈部作为支点,右手握着水龙头尾部向左上下舞动。很多时候,它们抓着水龙头尾巴,向左上下舞动。很多时候,他们用双手握住水龙头的中间,将张开的花缠绕在两侧。其他四人每人右肩绑一面红布花鼓挂至左腰,胸前字头挂一面小圆镜,左手摇一条毛巾,右手持鼓槌叩门,在鼓钹旁起舞。从花鼓舞所使用的道具和表演形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彝族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传统文化内涵。以水龙头上雕刻的龙头、公鸡的羽毛和每个鼓手胸前、水龙头上的小圆镜为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一种装饰,是彝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美、追求美的一种表现。然而,这些细微的装饰都显示了古代彝族的文化信仰。“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整个中华民族都崇敬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彝族也不例外。然而,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龙有着更加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在彝族人心目中,龙是神,是吉祥物,可以保佑和祝福人类。因此,彝族有一个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龙舟节。可见,花鼓舞中持“龙头”的领舞者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还有小圆镜,彝族人信仰宗教,信鬼。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明镜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驱邪。据说彝族花鼓舞最初是用于祭祀仪式和丧葬活动,所以可以看出鼓手胸前的小圆镜和“龙头”有着特殊的用意和内涵。

整个彝族的催花活动以钹、锣、钹的声音作为前奏,以铿锵的伴奏音乐烘托气氛,激发热情,振奋人心,随后鼓、锣、钹、钹阵阵。场上的舞蹈者以强有力的节奏跳舞。舞蹈动作非常丰富,尤其是脚的动作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如:蹬、停、投、跳、跳;绕花转,蹬车,崴脚等。再比如吸吮脚空转,双脚垂直行走,空中扭伤脚踝,这就更厉害了,技巧性强,难度大。太神奇了。同时腰部、头部等部位大幅度摇摆,动作干净大胆。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勇敢、坚韧、豪放、开朗、刚毅的独特性格和气质。

彝族花鼓舞的另一个特点是“歌”与“舞”的结合。但与其他歌舞不同的是,其他歌舞都是有乐器伴奏或边唱边跳,而花鼓舞是一会儿停跳一会儿停唱。没有伴奏的歌唱,但舞者用鼓槌在鼓的边缘打着节拍。乐谱都是灯笼,歌词也很清楚。歌词的内容取决于表演场合,如节日庆典、继位、葬礼等。歌词内容因演出场合不同而不同。当然,唱腔也不一样。花舞的场合大多是表达舞者的祝愿、赞美和对邀请者的感谢。这反映了彝族聪明、淳朴、善良的特点。如何家的歌词:“一进门便见青天,两边楚石栏杆,三檩金光,堂窗天井四角,五星高红贴,鲁班大师来瞥梁,书画家画彩图,八字粉墙牌坊,嵌金银瓦九块,十格窗。”歌词工整,好记,生动感人。

赢得荣誉

1953年,墨皮古画队代表新平彝族歌舞赴昆演出,获得1红旗,邀请其来京参加全国民族歌舞展演;1980年,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时,第一次在电视上隆重演出,受到县委副书记方友接见。他说:“你的花舞很有特色,演出很成功,县里应该给你支持……”;1982年,在易学昌带领下,赴玉溪灯光场参加全区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为新平县争得了荣誉。1988,县体委、县文化局、县民委各补助300元。加了一些道具后参加玉溪地区少数民族运动会,去沅江获得三等奖,画框一个,奖金270元。1990年参加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0周年文艺汇演,获奖300元,上电视。1995年赴峨山县参加三县主办的魔丧狱音乐会,并于15县庆、国庆50周年在该县演出,还在电视上亮相。花鼓舞是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最流行、最主要的民间舞蹈。清末以来在县城广为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花鼓舞曾是丧葬时的祭祀舞蹈,以歌为主,舞蹈为辅。后来逐渐演变为以舞蹈为主,歌曲为辅,成为节日、拜年、聚会、开新街、庆典、葬礼等活动必不可少的舞蹈。

整个舞蹈主要靠脚部动作和步法的变化。花鼓舞中吸收了彝族“跳乐”动作,曲调多以汉族花灯为原型,表演套路35个,结构完整,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有两种鼓:鼓和鼓。鼓声雄浑,激情澎湃,催人奋进。平板和鼓缓慢、沉重、柔软而结实。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社会生活、社会心理、思想文化的综合表现,融合了彝族人民对生产、生活、社会自然的认识和热爱。它是表达民族内心情感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染力和凝聚力,具有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民族精神的功能。

彝族花鼓舞已成为峨山的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县古画队594支,7251人,主要骨干774人,以中青年为主。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文化活动和比赛并多次获奖,其中《龙鼓舞》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一等奖;百人古画队参加首都国庆5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以浓郁的民族色彩和艺术特色向世界展示了沂山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荣获“五大优秀表演单位”和“组织奖”。宜山花鼓获第二届昆明国际民间鼓舞大赛铜奖。参加花鼓舞表演队的孩子很少,有人才短缺的迹象。同时,花鼓灯舞队多为自发的民间组织,很难长期稳定地开展活动。逍遥苗寨是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一个比较偏僻的村落,但这里的苗族舞蹈花鼓舞却非常有名。男人打芦笙,女人敲花鼓,互相穿梭,不时有节奏地跳跃,让人眼花缭乱...

以花为题材的妇女服饰艳丽,底色为蓝色,五颜六色的刺绣是村民自己绣的传统图案,头上有头饰——“派帕”,是这种舞蹈的一大特色。每年一月,村民们都会跳这种舞蹈来庆祝节日。当苗族人“跳花田”时,村民们也会走出村庄,与附近的苗族同胞一起跳舞。老人们说,“跳花田”是他们真正融入贵州的一个渠道。

村里67岁的老人杨绍全说,大约300年前,这个村子的祖先从云南迁来。村里有三个姓:陶、邓、杨。大家都是带着亲戚朋友来的,他们建了一个* * *家。过去,村民靠打猎为生,与周围村庄联系不多。正是苗家的“跳花田”让逍遥人走出了大山。和其他苗族同胞一样,逍遥的年轻人也以“跳花田”为契机,找到了意中人,通过“与邻共舞”,增加沟通交流,逐渐在武当扎根。

舞蹈是村民自己的娱乐,但政府的重视让这种舞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杨少泉老人是村里的文学爱好者。年轻人有什么文艺上的事都喜欢把这种“老文艺”请出来。他也见证了花鼓舞这几十年发展的全过程。1986,该区文化工作者挖掘了这一传统舞蹈。此后,花鼓舞开始走出大山里的小村庄,不仅参加区里和市里的演出,还在北京、南京等地演出,最负盛名的一次还远赴新加坡,一展风采。从那以后,村里的孩子们对这种舞蹈更加热情了。邓开平是那些孩子中最好的。小小年纪就在当时的舞蹈圈小有名气。现在,他已经通过他所在村庄的传统舞蹈走遍了全国,并以表演苗族舞蹈为生。

花舞原本是逍遥人自己的娱乐,后来变成了他们与邻里交流的“工具”。现在他们开始通过这种舞蹈闯入这个世界。交流的范围不一样了,舞蹈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过去相比,男舞者的服装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他们通常穿着简单的苗族服装,但现在记者看到黄色的服装上有红色的装饰,这是村民们自己的创意。邓开平解释说:“我们的女装已经很漂亮了,但男装必须这样改。根据我的表演经验,衣服不好看,真的不够吸引人。”但老杨曼少泉还是习惯玩一些旧乐器,拿起一把只剩一根弦的琵琶,拨弄着:“这些东西还是比较珍贵的。前几年美国人专门拍照……”

村里有“文艺活动”时,老人们会出来镇上坐坐,但真的要走出山门。老人们也尊重年轻人的意见。老杨曼少泉说,“年轻人把这种舞蹈变得更美了。”

迁徙之舞

逍遥花鼓舞是逍遥村苗族人世代相传的传统舞蹈。逍遥寨的苗族人爱跳这种叫“扎、抓、掐”的花鼓舞。在这里的苗族中就有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绑噎”故事。

相传在古代,逍遥苗家的祖先在一次长途迁徙中跨过一条巨大的河流时,一位名叫阿勇的苗族青年为了救同胞的父母姐妹,跳入河中与恶鱼搏斗了三天三夜,杀死了恶鱼,救了鱼里面的人。每个人都把这条恶鱼拖上岸,晒干,剥下鱼皮,切下一条鱼尾,送给阿勇。永在门后挂了一小块鱼皮,风一吹,鱼鼓一响。他把鱼皮放在一棵干燥的树上,鸟儿向鱼皮扔石头时发出咚咚的声音。阿勇深受鼓舞。他把竹子砍下来,按照鱼的尾巴做成“掐”,也就是芦笙。他还拿出祭祀用的牛皮,盖在一棵空树上,做成鼓。后来每到节日,他就领着人吹“呛”,打“铁”。(胡张)山西的“花鼓戏”以运城、临汾为主。例如,万荣县的17个乡镇中有13个有花卉鼓励队。有些城镇,每条街都有一堆花鼓,所以被称为“花鼓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