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大擀面杖和一个小擀面杖的散文

对于以面食为生的镇民来说,擀面杖可以说是村民厨房里的宝贝,地位甚至比锅碗瓢盆还要重要。

“我宁愿吃没有肉的东西,也不愿过没有竹子的生活。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是伟大作家苏东坡的话。但对于在中原腹地长大的村民来说,吃不上肉是可能的,但绝对不能没有面。无肉的食物可能吃起来不太香,但无面的食物会让人不舒服。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是说她应该是南方的巧妇。对于村民来说,米饭可以没有,但如果家里没有面,那是绝对不行的。

南方女人擅长煮米饭,北方女人擅长煮面条。这是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导致人们饮食习惯不同的结果。不是故意的,而是日积月累因地制宜自然形成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原虽位于我国,但从生活习惯和自然地理区划来看,属于典型的北方。因为粮食作物基本都是小麦和玉米,人们的主食自然是占主导地位。在这个以面条为主的地方,理所当然的要把做面条的手艺发挥到极致,不然怎么应付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就算你能搞定三餐,你又怎么保证一年365天都可以吃?所以,这个中原女子,一定有一手做面的过人本事。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原女子和面的“利器”是两根很丑的擀面杖。这两个擀面杖一大一小。如果大的形状是光棍,长度超过一米,就叫大擀面杖;小如枣核的石头,有两个尖肚略圆,长一尺半,叫做小擀面杖。虽然都是擀面杖,但由于形状不同,分工也不同。大擀面杖主要用来擀面、捣面,小擀面杖负责做饼、包子、饺子皮。他们就像过去工作的夫妻一样。他们在履行各自职责的同时,也在快乐中相互依存。

90年代以前,中国人的生活基本处于“男主外,女主内”的阶段。男人负责种田赚钱,女人除了照顾丈夫和教孩子,缝纫洗衣,生火做饭也是她们主要的生活内容。把最普通的食材变成美味的饭菜,是女人最显眼的资本。看着我的男人和一群孩子吃的心满意足,让岁月和烟火染黑了原本帅气的脸庞,觉得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那时候物质总是匮乏的。如何用自己的巧手舞动大大小小的擀面杖,把原本单调的食物做成花样,很考验女人的看家本领。

村民的饮食比较简单,中午有面,早晚有汤。那时候我们吃的面基本都是手工面,但无论是面汤、蒜蓉面还是炒面,强调的都是面筋和口感好,而这个滚动的环节就是一切的关键。小城女人的气质,既有中原人的内敛,又有北方人的粗犷。他们可以拿着绣花针,也可以像流水一样控制着手中一米多长的大擀面杖,把一个个硬邦邦的面团擀成粗布一样的书。

用大擀面杖擀面,印象很深。那时候人们一日三餐都要自己吃完,费时费力。为了给家人做饭,进了厨房的妈妈又忙又紧张。首先,混合面团,然后醒来。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你要选菜、洗菜、切菜。这些准备都准备好了,面基本醒了。接下来是最重要的滚动。不要小看这个滚面,它既需要力量,也需要技巧。

先用大擀面杖把面团一点点擀开,形成近圆形,再一次次擀开。这个时候,基本的就是实力了。面团擀开,摊到半厘米左右的厚度,基本就成了厚饼。这时候就要在饼的两面均匀的撒上一些干面粉,然后在大擀面杖中间一层一层的把饼包起来。此时面包与擀面杖融为一体,只需双手一起将面包压在擀面杖上,熟练地在案板上旋转推动擀面杖即可。这种滚动的节奏是“两推一顿,再拉回来,再推。”当你觉得中间分开用的面粉差不多了,就需要把面饼摊开再撒一遍面布,然后从另一个方向卷起来裹在擀面杖上,按照上一节反复推。经过这种轰轰烈烈、娴熟的一遍又一遍的翻滚,原本厚的饼就会一点一点的变大变薄,直到达到你需要的厚度。

如果把擀面杖一层一层地从擀面杖上松开,平铺起来,整个案板就立不住了。女人会把擀好的面条来回摆动,让它们慢慢落下来,就像玩机器纺出来的布一样,把它们折成宽约十三四厘米、窄约十三四厘米的形状。中间重叠的部分还洒着布,防止相互粘连。这是绿色面条。至于接下来是想吃面条还是面条,面条是粗还是细,就看菜刀了。这一节可以考验女子剑术。刀好的话,面条会切成各种宽度,可以像韭菜叶一样宽,也可以像粉条一样细,看个人喜好;刀功差的话,切出来的面宽度会不均匀,煮出来的面自然也难看。

这边切面,那边锅里的水基本都开了。抓一把面,随意扔进锅里,等锅开了,放下筷子轻轻搅拌,让面不沾地散开。至于这锅面做什么,要看家里条件,能丰盛能节俭。丰的时候就是一碗肉末面,节俭的时候就是一碗普通的汤面或者蒜蓉面。

如果你打算吃大蒜面,你需要在煮面的时候捣蒜汁。这时候你就可以发挥大擀面杖的第二个作用了——捣蒜。每个村民都有一个蒜臼,但用来捣蒜的蒜槌不一定家家都有。所以这个大擀面杖还会继续发挥“革命余热”的作用,担当起捣蒜的重任。

孩子们非常喜欢捣蒜这样有趣的小事,也愿意为大人做。只要大人们准备好了食材,那边的妈妈在看面,这边的孩子就一直在用和自己身体比例不太相称的大擀面杖敲打着。大擀面杖长,子短。挥动擀面杖时,力度不能控制得当,很难保证像直上直下那样起伏。看到擀面杖是交错的,难免会敲打在蒜臼的边缘或口部,发出不太和谐的“叮当”声。这种声音在厨房里回荡,与灶膛里柴火燃烧时的“喀嚓”声、锅里面条滚动时细微的“咕嘟”声交织在一起,成为农村最常见、最动听的“灶房做饭协奏曲”。

中午吃面条后,早晚自然会渴到想喝汤。这个汤可以是疙瘩、玉米芯,也可以是稀米粥。厚薄取决于坛子里的米和面的多少,以及每个家庭食物的丰富程度。但是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光喝汤是不够的。汤稀水少的汤饭不饿。就算没有菜陪餐,至少也要有馒头撑场面。村民们把做早餐和晚餐称为煮汤,而在煮汤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擀面杖必然会在这个时候邀请BLACKPINK出现。

这个小擀面杖不像其他地方大擀面杖的缩小版,却是当地的一派:中间凸起,两头尖,形似纺线的梭子,也有点类似枣核。我们的小擀面杖采用这种形状,目的是利用擀面杖中间和边缘的弧度差,使饼在人擀面的时候随着擀面杖旋转。这样的设计既提高了使用过程中的劳动效率,又保持了卷饼的厚度基本一致。是村民们千百年来使用擀面杖经验的总结,是食品制作工具的完美升华。我在很多地方见过小擀面杖,所以既有美感又有技术含量,而且是不是村民的小擀面杖。

村民喜欢吃包子,就像山东、江苏的一些当地人喜欢吃煎饼一样,可谓是一种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成立之初,便于长期保存,这是它考虑的首要因素。后来因为味道好,制作方便,赢得了村民的喜爱。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村民们还发现,它几乎可以和所有家常菜一起食用。它不仅可以卷起来包裹菜肴,还可以搭配各种口味的菜肴,在口中形成极其难得的复合口感,节省了吃包子、夹菜、咀嚼的时间,使食物口感更佳。于是,普济流传开来,持续了很长时间。

村民可以用锤子、案板、小擀面杖、蚌壳烤包子,那个小擀面杖就是主角。老乡中的女人不会烤包子,就像旧社会的女人不会绣女红一样,是要被人看不起的,至少对要嫁的丈夫是这样。于是,这种“煮馒头”几乎成了村民和妇女的基本功。

都说烙馒头,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它的基本本质,而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擀”才是它的根本核心。品牌化只是一种成熟的制作方式,问题的关键是把它卷成一个薄而对称的蛋糕。擀包子的专用工具就是两头尖的小擀面杖,现在就要隆重登场了。

一个乡下女人手里拿着一个小擀面杖,是一个煎饼拷贝机。包子用的面,可以用凉水,也可以用开水。死面烤出来的包子是紧的,热面烤出来的饼是松的,好咬,看各家喜好。

面团混合后,静置20分钟,目的是融合面团内部结构,使其在制作过程中更具延展性。醒来后,我把它拉成了一个孩子拳头大小的面条。这面条是用手粗略的擀成圆形,然后用小擀面杖擀成的。擀面的速度和擀面的质量取决于女人使用小擀面杖的水平。

女人拿来面糊,在案板上撒点面粉做面布,然后把面糊压在面布上,从面勺里挤出点面粉撒在面糊上,再拿着小擀面杖上台。可以说,这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只见女人们将手轻按在小擀面杖上,有意识地以一定的倾斜角度推拉,面团随着滚动的节奏自行转动。在翻面的过程中,饼厚的部分自动被擀面杖下推拉,接受有规律的滚动。在这个擀面过程中,你基本上不需要用手翻面饼,只需要在你感觉面饼和擀面杖会粘在一起的时候,再撒一些面布就可以了。十秒钟就卷好了一个饼,绝对平整,薄如卫生纸。

除了把擀好的面包放在锤子上烙,其他的擀好的饼会撒在案板的一边,等锤子上的熟了再依次烙。这时,小擀面杖就成了挑面包的工具:用手轻轻提起一个薄薄的蛋糕坯,放在小擀面杖上,然后迅速转移到热锤上,放在一边,再滚动小擀面杖,蛋糕刚好贴合在锤子上,这样小擀面杖就能完美退出。

接下来,你只需要把这个饼交给锤子和时间,加上蛤蜊的及时翻动,一个馒头三四十秒就可以熟了。就这样,擀面杖跳舞,馒头飞舞。一团面团在女人的巧手里,用面粉剂做成饼,用生饼坯做成馒头。过一会儿,它们就会被端上餐桌,成为全家人的美味佳肴。

这个小小的擀面杖让包子看起来很活泼,擀饺子皮的速度也不含糊。本身的弧度还是快速包饺子的法宝。因为饺子的面团比较小,只要擀三五下就可以擀出来了。对于技术好的女人,一个人可以把皮卷起来包起来,两个人一起吃。你碗里的饺子这边还没吃完,那个碗里的饺子已经包好放进锅里了。当你吃完碗的时候,锅就熟了,你可以继续在你的碗里钓鱼。我妈妈是包饺子的大师。她不仅卷皮快,包饺子的速度也不用说。双手捏在一起就是饺子,肚子大耳朵小,馅少。经常是她自己卷,自己包,我爸只负责煮饺子,而我们三个只是吃完饭用碗和鱼吃到饱。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看着妈妈忙着擀面包饺子,看着爸爸端着饭碗煮饺子,是我童年最难忘的时光。这是一种简单的快乐,一种从食物中找到快乐的满足感。而家,娇子,父母,构成了这种简单幸福的三要素。

当然,这个小小的擀面杖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功能,比如治疗睡觉时落枕,敲案板“震慑”调皮的孩子。

据大人说,如果晚上落枕,早上起来可以用小擀面杖擀一擀。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想必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技巧。不代表你豁出去谁都能治好。反正我当时没有落枕,也不用去品小擀面杖是否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功效。

但是,一根小小的擀面杖所产生的“震撼”效果是很常见的。女人在做包子、擀面皮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一个孩子捣乱或做坏事,就会恨铁不成钢,愤怒地把案板上的小擀面杖砸碎,一边敲一边咒骂自己的孩子。小擀面杖一端的尖角因为某种用力过猛而折断是必然的。从此,家里的小擀面杖就变成了独角的。少了一个尖角的小擀面杖,不影响使用,但是看起来不好看。

但就是这样一个缺了尖角的小擀面杖,在村民家里很常见。如果你在三五户人家的厨房里找,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墙角坏掉的。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不是这家的擀面杖断了,而是这家的女人粗鲁,也可能是其他家的小擀面杖更强。试想,在一个孩子多的年代,谁家没有三五个孩子,谁家的孩子不会调皮捣蛋?再好的脾气,再好的耐心,当你遇到一群调皮的熊孩子,难免在你做馒头、擀面皮的时候,他们做的坏事会让你汗毛直竖,让你很生气,让你想打人骂人。于是,小小的擀面杖就成了威慑的权杖,在案板上敲得很响,硬起来难免会断个尖角。

去年回老家,看到我妈煮包子,我还在用小时候让我们震惊过很多次的小擀面杖,我妈打掉了一个尖角。现在想来,应该是三十年了。那个小擀面杖和三十年前断的时候一样,可是父母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老!

现在的人都很忙,生活节奏也在加快。那些大擀面杖小擀面杖用的越来越少,很多年轻女孩甚至都不去厨房了。自然就失去了擀面、包子、擀面皮包饺子的技巧。想吃什么呢?现代化的超市和商场应有尽有。买现成的就算了。很少有女性会愿意再次走进厨房,学习烹饪,并“享受”这种烟味。

现在很多人经常从超市买各种成品或者半成品回家,但是吃了之后总觉得总有添加剂的味道。有的人甚至为了省事,在街上从一家餐厅吃到另一家,但是吃着吃着,感觉不管哪家做的,味道都一样。只是偶尔父母来,或者你回父母家,他们亲自给你做家常菜。吃了之后特别满足,不禁觉得家里的菜很好吃!

原来,我们失去的,我们一直渴望的,依然是属于父母和家的味道!那气味里,有亲情,有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