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怎么去湿气
中医认为,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人体容易受到热、湿、邪的侵袭。营养学家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伏天羊肉的营养水平最高。在三伏天,热量积聚在人体内。这个时候喝羊肉汤,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子里,必然会全身冒汗。这种汗液可以带走五脏中积聚的热量,排出体内毒素,对健康非常有益。但是,“吃羊”并不适合所有人。体质偏热、容易上火、容易出现“痈、疖、疖”的人,不适合包括“三伏进补”在内的“冬病夏治”,不要随意尝试。
2.三伏贴纸
“三伏贴”是基于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理念。中医通过将中药敷于穴位,对穴位产生热刺激,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贴敷一般适用于易感虚弱、哮喘、鼻炎、四肢椎骨关节疾病、宫寒痛经等。,并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适合容易咳嗽和患风寒感冒疾病的人群。
3、三伏天艾灸
艾灸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法,就是用艾条等药物在人体表面的穴位上进行灼烧和烟熏。艾灸,借助艾灸火的微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的目的。虽然艾灸疗法简单方便,但在临床应用中也有禁忌。一、病情禁忌:艾灸既可益益阳,又可伤阴,故阴虚阳亢、邪热上盛者不宜慎用艾灸,如咯血、吐血、肝阳头痛、中风综合征、高热昏迷、惊厥,或极度劳累、恶病质者。二、部位禁忌: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和疤痕形成,重要器官不宜直接灸,孕期小腹和腰骶部不宜灸。
4.擦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在疾病的治疗中,刮痧具有活血化瘀、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疏通人体筋脉、排除体内毒素、行气活血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后最好喝一大杯温水帮助排毒,刮痧部位也要适当保护以免受凉。刮痧一般只针对早中期的感冒,有祛风清热、祛风散寒的作用,后期刮痧的效果差很多。如果没有高烧,可以尝试刮痧来治愈,但是刮痧并不能退烧。一旦发烧,就要尽快去医院。迷信刮痧是不可能的。
5.吃姜
中医认为生姜是助阳之品,所以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人无姜,百日不生”的说法。生姜含有挥发性的姜酚和姜辣素,具有活血散寒、祛湿发汗的作用。特别是生姜具有利胆、健胃、止呕、除腥臭、消水肿的作用,与蜂蜜配伍有利于肝病的恢复。如果经常感到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经常服用新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鲜姜滋润不伤阴。每天切四五片鲜姜,早上起来喝一杯温水,然后把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姜的香味在嘴里散发,传到胃里和鼻孔里。
6.拔火罐
拔罐能祛寒湿、疏通经络、祛瘀散结、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清热,具有调节阴阳平衡、消除疲劳、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的目的。所以很多疾病都可以用拔罐疗法来治疗。夏季存放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拔罐不适合一些血液病患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皮肤过敏、身体瘦弱或皮肤失去弹性的人不适合拔火罐;有些肿瘤患者不宜使用,否则会促进肿瘤扩散;过于虚弱的患者、儿童、孕妇等。都不适合拔罐。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受损的皮肤和骨性突起处是不允许拔罐的,否则会造成感染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