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长大的“华晨宇”:与童年和解可以自愈。

我,我,我叫华晨宇。

这是华晨宇2013参加快乐男声时的自我介绍。

当时我想,结巴三次名字的人,一定是充满了恐惧和自卑。

在华晨宇和钻石的生孩子事件上热搜之前,我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帅哥。

但当我因为这个热搜在网上搜索“华晨宇”,却联想到自闭、巨婴、孤僻这些词时,我对他产生了好奇。

原来,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华晨宇,是一个在伤害中长大的孩子。他两三岁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异失去了母亲,由仆人抚养,离开了父亲。

他虽然长大了,但心里一直藏着一个受伤的孩子,一再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孤独和巨婴行为。

其实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华晨宇的影子。有的缺少爱,有的缺少陪伴,有的缺少认同,有的缺少自由,有的缺少父母的一句道歉。这些情感的缺失慢慢让他们心里有了一个受伤的孩子。

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医学博士史说:一个人一生中所遭受的大部分烦恼,都来自童年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和一个受到创伤的内心孩子生活在一起。

好在这种伤长大后在专家的指导下是可以自愈的。石和易心理联合出品的《治愈你内心的孩子》这本书,试图带我们去寻找自己内心受到创伤的内心孩子,通过安抚他来治愈自己。

01找到内心的孩子,触摸过去的痛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健康或创伤的孩子,只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他的存在。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似乎总是很容易得到幸福。这些人大多在充满爱和宽容的环境中长大,心中有一个健康的孩子。

其他的正好相反。即使幸福就在眼前,他们总会做出改变,给自己带来麻烦,与幸福擦肩而过。

我的好朋友小早川怜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谈过四段感情,每一段都是在谈婚论嫁的时候被她惊天动地的工作丢的。她告诉我,不知何故,一提到幸福,她就忍不住要毁掉一段感情。

每次和她在一起我都只有叹息和遗憾。直到这几天打开《治愈你内心的孩子》这本书,想起她给我讲的那个童年,我才发现,原来她心里有一个缺少陪伴的内心的孩子。

小早川怜子的父母在她满月后就一直在外面工作,他们只能在过年的时候陪她几天。她对父母的爱和陪伴既渴望又陌生,但对孤独的恐惧却刻骨铭心。当面对真正的爱情亲密关系时,她总觉得爱人会离她而去,于是下意识的去做,想在靠近之前冲走。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童年。无论是小早川怜子还是我们自己,都会有一个内心或多或少受到伤害的孩子。他们有的自卑,有的无奈,有的对世界充满不信任,有的没有安全感,有的对人有厌恶和仇恨。

找出你心中受伤的孩子,你就能治愈他,也能治愈你自己。

了解内心的孩子,探索自己的心灵。

就像拥抱总能让人感受到爱,冷漠总能让人感受到伤害。每个孩子经历的情绪不同,会在他身上留下不同的印记。

治愈你内心的孩子描述了五种最常见的情感创伤将如何影响我们内心的孩子。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有受伤孩子的影子,试着理解他是我们治愈的开始。

饥饿的孩子:缺乏爱的痛苦

在刘德华、郑秀文主演的电影《瘦身男女》中,身材完美的女主角因为失恋开始暴饮暴食,似乎只能通过不断的吃来填补自己被掏空的内心。

孩子在缺少父母的爱时感受到的痛苦,也会给他们带来类似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内心就像一个饥饿的内心小孩,什么都想吃,拼命想得到什么来填补空虚的心灵,最后变成了一个贪婪的“小恶魔”。

长大后,要么占有欲强,要么病态嫉妒。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购物狂、收藏家、暴饮暴食或者容易嫉妒周围的人,那就千万不要给自己贴上古怪、散漫、心胸狭窄的标签。也许那只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缺少家人的爱,心里有一个饥饿的孩子。

孤独的孩子:没有陪伴的孤独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陪伴来自父母。如果孩子缺乏这种陪伴,就会逐渐培养出一个缺乏陪伴的内心的孩子。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表现出非常矛盾的状态。

他们一方面非常依恋亲近的人,另一方面又害怕童年缺乏陪伴的感觉再次出现,在行为上也会下意识地破坏这种关系。我前面提到的最好的朋友小早川怜子是一个“女儿”,她忍不住破坏她的亲密关系,因为她的父母不在身边,她缺乏陪伴。

自卑的孩子:缺乏赞美的自卑感。

缺乏赞美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骄傲使人倒退”就像一个魔咒一样在我们父母心中根深蒂固。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多么优秀,似乎都很难得到他们的赞美。尤其是80、90后很少听到父母的表扬,更多时候听到的是批评甚至贬低。

这种情况下,孩子内心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内心孩子。他们不仅在工作和生活中渴望被表扬,有时还会通过贬低他人来对抗自己的自卑心理。

紧张的孩子和受委屈的孩子

因为缺少游戏,神经质的孩子没有在各种模拟游戏中体验过复杂的情绪,长大后很容易成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直男或直女。受委屈的孩子满腹委屈,因为他的父母做错事从来不道歉。长大后,他不仅会延续父母的行为,还会成为一个固执的拒绝道歉的人。

石在《治愈你的内心之子》中告诉我们,除了这五种创伤性的内心之外,在童年受伤的人心中,还会有恐惧的内心之子、羞耻的内心之子等九种不同的内心之子。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找不到并理解这些内在的孩子,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不完美归咎于自己,把自己的不足归咎于他人。

但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内心的孩子,我们不仅可以用一颗更加包容的心对待自己和他人,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治愈我们内心受伤的孩子,让生活变得更加平静、快乐和满足。

治愈内心的孩子,拥抱另一个自己。

海森堡说:问对了问题,往往相当于解决了一半以上的问题。

史对内子的成因、具体表现、影响做了如此生动细致的讲解,目的就是帮助有类似情况的人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想治愈受创伤的内心孩子,拥抱另一个自己,就必须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

史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她让一个习惯压抑自己的人做一些陈述,以“你必须”和“你应该”开头。那人毫不费力地写了十几篇类似“我必须孝敬父母”的文章。“我应该努力工作”笔记。但当史让他用“我愿意”和“我愿意”开始陈述时,他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这是典型的自我压抑。社会规范、道德要求和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就像魔法装置一样,牢牢地把我们钉在各种责任上。即使我们隐约感觉到内心受伤的孩子,我们也会尽力去压制他。

想要治愈一个内心有创伤的孩子,就要勇敢面对自己的感受,学会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当我们能够释放自己的感情,就像给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充点气,就不会那么紧绷,容易爆裂。

然而,为了治愈你自己,接受你内心的孩子只是一个起点。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使知道前方没有危险和障碍,仍然不敢闭眼行走,总会感到紧张和害怕。但是只要我们睁开眼睛,所有的恐惧都会消失。

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妙,总是对未知和未知充满紧张和恐惧。所以,为了治愈我们内心孩子的伤害,我们需要了解他。就像《治愈内心的孩子》里说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某种关系,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治愈。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地绽放出不同的花朵。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但是跌跌撞撞之后,我们有了年轻时没有的力量和坚强,也有了重新治愈自己的机会。

跟随史治愈你内心的孩子,勇敢地对你内心的孩子说:“嗨,你好。”然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或许,这就是我们与童年和解,治愈自己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