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论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运动处方要素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有着不同的解读。当今,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理念的重要内涵。随着生活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日益恶化,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善当代人的心理状态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面对挑战,有关学者不得不以新的方式思考和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并开始重新审视身体与心理的关系,重新审视体育锻炼的作用,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改善心理的重要意义。运动可以直接促进心理。此外,运动还可以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来间接促进心理健康[1]。
一、运动处方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渊源
1954期间,德国霍尔曼研究所通过研究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应用,做出了健身运动处方,并明确指出,在不久的将来,为人脑制定运动处方?将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此后,运动处方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发展,其应用价值和作用也随之凸显。
由于研究视角和立场以及学科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运动处方的定义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目前,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处方可以定义为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目的。运动处方在改善心理方面的价值逐渐被研究者和参与运动的个人所认识。目前,虽然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处于探索性研究和发展阶段,但一些研究已经取得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运动处方的健心作用将被越来越多的个人所接受。
二、运动处方各要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锻炼形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锻炼形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运动心理学对运动处方心理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形式上。现阶段我国体育形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传统体育的心理健康效益。例如,全黎明(2007)研究分析了太极拳的活动特点,认为练习太极拳可以减少大学生对内在情绪和外界刺激的干扰,逐步调整和改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易怒等心理障碍[3]。(2)新健美操和舞蹈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林悦彤和庄学勤(2009)对女大学生进行有氧运动,比较她们运动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能明显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4]。(3)球类运动的心理效应。例如,尹和余希祥(2007)在江西师范大学的23个90调查中心进行了测评。3分学生分别用篮球和健美操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干预。结果表明,篮球运动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积极变化[5]。(4)其他形式的运动心理效应。例如,马小云(2006)采用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Xi市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量,认为坚持上述各种健身活动的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呈现良好趋势[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形式和项目的体育锻炼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由于运动的特点不同,心理收益也不同。
(二)运动强度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运动强度作为运动处方的核心要素,对健身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动强度的选择和控制一直是科研中的难点和重点。目前,关于运动强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达到更好的心理效果。例如,borger等人(1992)发现,定期从事中等强度(最高心率的60-75%)的运动,每次运动20-60分钟,有助于改善情绪[7]。
运动强度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的心理效果。但目前对运动强度和心理效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数研究者的运动强度选择范围较广,使得目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尚未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最佳运动强度。
(3)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运动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心理学研究中的类似吗?遗忘定律曲线?也就是每次运动后,都会留下一些训练效果的痕迹。运动的重复时间和周期越长,效果的痕迹越深,运动的效果越明显。有研究发现,一次性5分钟的步行运动可以改善精神状态,但这种短期活动的心理效应是短暂的,对负面情绪没有长期抑制作用。Steptoe A(1988)等研究认为,通过运动进入积极的陶醉状态,使大脑自由运转需要40-50分钟,所以持续40-60分钟的运动效果可能更好,每次20-30分钟即可达到理想效果[8]。
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能有效增强个体心理健康。但是,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运动持续时间范围,低于或超过这个范围是否会有更好的心理效果。
(D)研究锻炼频率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运动频率是一定时期内运动的次数。有研究者认为锻炼者一个月锻炼1次就能产生一定的心理效果,也有研究者建议个人一周锻炼3-5次就能达到最佳的心理效果。北TC(1990)从1969到1989对80项体育锻炼对抑郁控制作用的研究做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的频率(每周多少次)与抑郁减轻的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锻炼频率的增加,心理效应会增强。宋子良(2008)采用问卷调查和SCL-90量表调查了不同频率的体育活动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不同,每周锻炼三次以上者效果最佳[9]。
在实验操作中,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的运动频率为每周2-4次,这可能是由于生理运动处方对运动频率的要求为每周2-4次。但是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对运动频率的要求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如何安排运动频率对心理健康最有利,需要设计更完善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和验证。
三。结论和建议
毫无疑问,运动处方的应用会对个体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运动处方中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对心理影响的机制不同。虽然目前没有一致的研究结果,即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能达到最大的心理效果,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中等强度、每次运动至少20-30分钟、每周运动3次以上,能达到良好的心理效果。
目前大多数研究的结论只是从整体上验证了运动处方对改善心理的积极作用,而不能具体确定哪些要素起了关键作用,所以结论比较笼统。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不同运动形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之间是否存在心理效益差异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在控制一个或几个要素的前提下(如在控制时间和运动形式的前提下,运动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关注运动处方单个要素对心理效益的贡献,寻求核心要素,这样运动处方设计才会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卢敏,尹恒产。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7.27 (5): 41-46。
[2]任建生。运动科学的发展及未来运动处方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全黎明。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7.438+02.22 (4): 62。
[4]林悦彤,庄学勤。有氧健身操对临沂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学学报. 2009.30 (3): 64 .
尹,余希祥。篮球和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3): 338。
[6]马小云等.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1198。
[7] Bosscher R.J .跑步和混合体育锻炼与抑郁症精神病人[J].Int.Sport Psycho,J.SPortPsyeho. 1993,24:170 .
[8] Steptoe A,Bolton J .高强度和低强度体育锻炼对情绪的短期影响[J].心理与健康,1988(二):91-106。
[9]宋子良。不同体育活动频率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 (7): 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