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大圆饮

大元汤出自明代医家吴有科所著《温病学》一书。

1.原件:

“疫情初期,人是先恶寒,后热,但到了后期,就热了,对冷没有厌恶感了。头两三天,它的脉搏不是浮着就是沉着。发烧没日没夜,白天很有益,头疼身体疼。当时病原体在脊椎被夹住之前,胃之后。虽有头痛身痛,但邪热浮于经络之上,不应为伤寒之表证,宜用麻黄、桂枝迫汗。此邪不在经络,汗伤表气,热不减。不要再下去了,这个邪不在屋里,下去的人伤胃,越渴越难受。益达原饮。”

2.什么是大元饮证?

理论中提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象加快,是疾病的初期。后面提到舌象:“舌苔白也薄”,“舌苔如粉,满隙。”也就是说,大元阴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苔白或粉,脉数。

憎寒不同于外感热病。发热是“日夜发热,日甚有益”,与伤寒的太阳病、少阳病不同。这种类型的发热见于阳明病,但发热初期未见。伤寒病太阳病可见头痛身痛,但太阳病明显的头痛身痛会伴有皮肤干燥无汗,此处强调无汗,此处头痛较为常见,莫名其妙的疼痛难以忍受。如果舌苔积粉,则厚而干,不同于伤寒、外感热病初起时的薄苔。脉象既不浮也不沉,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

大元饮用于疫情初起,那么可以用于非初起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你一定要讲道理才能用。《温病论》指出:“凡溢经之疫,当随经引之,以助升泄……”“有三阳之证,大元饮三阳以加之。因内证,又变黄,名三消。灭三者,灭内,灭外,灭内外。”换句话说,大元汤是专门为“消除内外因”而设计的。只要“内外因消”中有邪,不论病程长短,都可以用大圆汤治疗。

3.处方和解决方案

“槟榔一钱,厚朴一钱,草果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放两杯水在上面,煎八分钟,下午服用。”

药只有七种,而且用量少,一剂才七块钱。虽然书中明确写道:“综合症的严重程度和药物的紧急程度是有区别的,所以需要临时考虑。两点只是粗略,不能耽误。”

“槟榔能散能磨,除邪气,为疏利之药,除岭南瘴气;厚朴因窒息而断;草果苍劲有力,除邪气。三味共同作用到达它的巢穴,使邪气被打败,迅速离开原膜,被认为是原。热伤津液,加知母滋阴;热伤气,加白芍补血;黄芩清热;甘草是用来调和的。以后四味不过是解渴、饮水等调和之药,并不是拔病之药。”

也就是说,大元汤里用于邪气和疾病的药物是槟榔、厚朴和草果,也就是说,有“抵本”和拔病作用的只有这三种。至于知母、白芍、黄芩,都是随症加减,即知母可生津不伤热,白芍可益气不伤热,黄芩可实热。当然,燥热过度,或伤津液、营气严重,单味药力度不足,也可加相应药物。

如果把甘草当作方中的辅药,那么七味原饮方实际上可以简化为四味原饮方:槟榔、厚朴、草果、甘草。

4.各种学派的论点

鲁:“我曾用此法治过疟疾和流行性疾病,但用手应得不到效果,所以一直用它来分解国内外的寒热恶势力。”从治疗流行病扩展到治疗疟疾,并得到临床肯定。

清。张秉诚:“合起来看这一面,对待那些处于恶初的人是非常恰当的,仿佛对待瘟疫不是一只耳朵。”从另一个侧面提醒各位学者,大圆汤可以治疗潜邪,但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地适用于温病。

清。吴举:“若吴灿再做,初作原饮,谓其能直接透膜,使邪迅速崩,其方可施于藜壮民之温病,若能治之,其香亦有助于除秽。”如果适用于富人和弱者,就不会有赢家...有上焦之病吗?第一,用下焦苦温豪迈之品,先劫阴津!“在参考药方的时候,要注意患者的体质,虽然不死板,可以参考。

刘青保怡说:“如果是由于夏季湿浊,舌苔白腻,大圆饮非常合适。如果潜热从少阴之外到达,大元饮辛辣干燥,既不能从内透邪,又耗气抢津液,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学者当慎用,不可误用。”药方是治则,大元饮针对的是秽浊之邪。若阴亏津液,不耗秽浊,则随意禁之。

民国张锡纯:“北方医家治疗温病,不断用乌尤达原饮,是大错。大元饮是治疗温病的第一方,但不是治疗温病的原始方...主方是驱除邪气...以前是用来治疗温病的,没看到能治好的。而且不仅不可能痊愈,而且到了第一次发病的时候还要服用,也就是突然变成一张危险的牌。这不是一个愚蠢的提议,但却是事实。”这不是原饮被博士后弄错了,而是博士后错到了原饮。大元饮只治邪气,降伏膜源,专为透膜源而设。邪膜不可得,邪膜不可得。事实上,吴灿在治疗温病时,还使用了承气汤和白虎汤。

近代冉雪峰说:“鞠通《条辨》始于银翘散,亦始于《温病论》,吴灿学术努力大有收获。”品味这句话,可以说你认识两个吴人。

5.名医案

一男子发烧5天,恶寒,汗出不畅,全身疼痛难忍,头痛欲裂(他主诉想跳楼),口干,厌食,大便少,舌苔厚腻。处方:厚朴9g,炒槟榔15g,草果6g,柴胡12g,黄芩12g,滑石(炒)18g,生甘草3g。水煎服2剂。

患者昨天吃了两次1剂量,到了半夜,出了汗,烧退了,头和身体都清爽了。服用第二剂后,患者感到虚弱,进食量少,无不适。停药调理脾胃。

按: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已发病近5天,以发热为主要症状,门诊外感觉恶心较为常见。考虑到伤寒,伤寒的阳面偏盛可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但阳面偏盛的舌苔不宜厚。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头痛欲裂,太阳表面的过剩也可以表现为头痛欲裂,但生病到头痛欲裂的前提是“身体是烧焦的炭”而没有出汗,患者有汗。

考虑到温病,湿温可见多汗、恶寒、汗出不畅、周身不畅,加之舌苔厚腻。头痛可见于湿温病,但多为钝痛、闷痛,头痛少见。

这个病人的特征是头痛欲裂。头痛如裂多见于疫症,尤其是疫症。结合舌苔厚腻,考虑到膜的致病积聚,选择大元汤加减。

案例中的药方,虽然只有七味药,实际上是由三方组成的,分别是大元饮、解表里的小柴胡汤、清利湿热的六一散。主方应为大元汤,主药为厚朴、槟榔、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