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留平的管理哲学
做减法——决定哈飞和昌河是该弃还是该救。
2月1日,有媒体爆料哈飞反驳品牌消亡传闻,称:“哈飞汽车工业集团副总经理、销售公司总经理张艳萍表示,兵装集团与AVIC联合重组长安汽车集团后,哈飞的品牌和渠道将继续存在。”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5438+10月底,媒体报道徐留平瘦身长安哈飞昌河品牌将死;新长安重组的加速不会抛弃昌河和哈飞...
显然,在完成最初的“加法”后,徐留平已经开始了下一步的操作。但是,说到曾经和五菱、长安齐名的中国最著名的微型车品牌哈飞、昌河,做减法又有多容易呢?难怪相关新闻刚出现在媒体上,就立刻引起了各方面的质疑。
据某机构评估,到2008年,长安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200亿元。但是,如果说长安品牌是一块价值不菲的金牌,那么哈飞和昌河绝不是一块一毛钱的烧饼!
在世界品牌研究办公室公布的“2006年中国最具品牌价值企业500强”中,哈飞的品牌价值从813万元上升到8.54亿元,这是其从松花江换成哈飞后不久的品牌价值。
另外,作为一个三十年来“保军转民”的英雄,谁能算出哈飞和昌河品牌除了账面上的价值,还融入了几代航空“军工”多少情感?那个时候,企业就是他们的家,品牌就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是什么?
这不禁让人想起十几年前长安部分员工因不满兵工集团分散配车而引发的过激行为。我相信,当时已经在兵工集团工作的徐留平并不是没有听说过。作为军工企业,都是“军工”。都说重庆人因为吃了辣椒而生气,但江西人对辣的热情不输给四川、贵州、湖南、重庆,东北人的暴脾气也不是“自由”的。两家企业经营不善,员工无辜。因此,徐留平不得不谨慎对待哈飞和昌河的减法。
于是,有媒体报道“哈飞品牌该存还是该废,由市场决定”,说这话的正是张艳萍。无论是安抚哈飞昌河员工,回应媒体提问,还是试探社会反应?这难道不是给徐留平敲响的警钟吗?
多元化——应对福特和马自达的份额扩张
65438+10月6月下旬,有外电报道称,福特和马自达正在考虑将其在华合资公司拆分为两个实体,并与长安汽车重组合资公司,以使两家公司在与长安汽车的合资公司中拥有50%: 50%的股权关系,从而使公司在未来进行战略决策时,在中方拥有更多发言权。
在业内看来,如无特殊意外,长安继续深化与福特的合作将无悬念;但是与马自达的合作也
许是最值得慎重考虑的人。
截至目前,马自达在长安合资的车型仅限于上一代马自达3两厢和马自达2(两厢和两厢),新款马自达3两厢仍需进口。
马自达在中国可以被称为“花花公子”,如果不是“滥交”的话。十年来,不仅是两代马自达323(马自达3的前身)和一代Prima留在了海南;但同样在东北,有一个强大的对手需要长安奋起直追,虽然“无名(股);但是出口了两代马自达6,高于马自达3。全尺寸MPV-马自达8也将于今年投产,双方还经营一批马自达进口汽车。
目前,马自达在长安福特马自达的股份比例为15%。要提高分成比例,如果以目前的分成比例作为被乘数,“乘数”应该是多少?如果要达到50%对50%的分成比例,除了资金,马自达还会注入什么样的模式?换句话说,如果要求徐留平给出最大的“乘数”,马自达的“欢迎仪式”是什么?徐留平会不会借鉴不久前SAIC和通用的做法(自2010起,中国上市公司非控股公司业绩不能纳入财务报表,因此通用将1%股权转让给SAIC,使中国持股达到51%),甚至像一汽和大众一样,在合资企业中持有60%至40%股权?毕竟,马自达希望“在中国面前有更多的发言权”,但长安给了你一个机会——徐留平拥有主动权。
做除法——把沃尔沃还给李。
当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长安立即向外界表示,其代工制造沃尔沃S40和S80L的计划不会改变。根据长安、福特、沃尔沃的协议,这两款车在中国的生产周期为10年。即沃尔沃S 40由长安制造至2015,沃尔沃S80L制造至2018。然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移除”沃尔沃,仍然是徐留平的一大“分歧”问题。
即使虎落平阳,沃尔沃仍在与宝马、奔驰竞争。作为一个产销愿景500万辆的企业,长安不可能对高端车不“有想法”。帮助沃尔沃实现在华本土化,除了简单的代工生产,长安不就是在高端车的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品牌营销、供应商管理、经销商网络等方面“走过场”,不会从这个“天赐良机”中学到点什么吗?
不要说宝马、奔驰这样的高端汽车品牌,就是雅阁、帕萨特这样的中高级车,几乎已经成为自主品牌难以逾越的“坎”。那么,在“分割”的过程中,在把沃尔沃的OEM权还给李书福的吉利之前,许灿刘萍和长安乘势而上,在中高级车上有所突破,上演一场车版的“鲤鱼跃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