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运动术语解释

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在参与者眼中“无疑形成了今天社会运动的主潮”,在今天的研究者眼中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社会运动”,并认为对今天的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些学者甚至效仿当年的做法,在新乡开展乡村建设运动,试图解决当代的“三农”问题。

编辑这段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

当时对乡村建设运动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支持者认为它找到了改革农村的方案,代表了中国发展的希望和方向。然而,批评者认为乡村建设运动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次要的社会改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是“空洞无用”的。在围绕“文革”的批判评价坐标中,乡村建设运动甚至被批判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帮凶。学术研究回归常态后,两方面的评价依然存在,主要观点似乎并没有比当年更深刻。因此,无论从现实关怀还是学术求真来看,这场涉及领域广泛、实践性极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官方与民间的扭结的社会运动,都将继续吸引人们的目光,其价值和意义也将继续被争论。

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

同任何社会运动一样,乡村建设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作为以改造乡村社会为直接目标的实践性社会运动,必然有其社会问题;同时,它的发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密切相关。

旧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是乡村建设运动的直接原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得不到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身体虚弱,文化落后。尤为严重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遭受了一系列天灾人祸。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混战,土匪遍地。广大农村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的目标。水旱灾害频发,面积广,受灾人数多;更糟糕的是,上世纪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深深影响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因为中国的进出口结构是以出口农产品、工业原料、进口工业制成品为特征,本来就很脆弱的小农户正面临深渊。农村“破产”是各界的一致结论。这种破产表现为战争和饥荒导致大量农业人口的丧失或流离失所;农产品滞销,价格大幅下跌,地价下跌;农村金融枯竭,农民购买力下降,负债比例和程度增加;农民离村率上升,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等等。伴随着经济落后的,还有很多不健康的现象,比如文盲,科学落后,卫生差,陋习盛行,道德缺失。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乡村救助和乡村重建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

拯救农村就是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

乡村救济即救国的普遍认识是知识分子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强大动力。当代学者更多地把农村、农民和农业视为“问题”,更多地出于良知关心“三农”,更多地解决“三农”问题以防止其破坏性影响,这与观念和实践大相径庭。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认识到农村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认为“农村破产就是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就是民族复兴”。这种观点有其现实基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本上还是农村社会。30年代初,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61%,这还不包括农村手工业。在普通人眼里,农业比重达到90%,所以认为“国民经济完全建立在农村之上”。这是经济方面的。文化上,认为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西方可取之处如“群团组织”、“科技”等,只有嫁接在村落这棵老树上,才能茁壮成长。政治上,新的政治习惯的形成,新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也是基于农村人的自觉。比如,在梁漱溟看来,“民国以来政治改革的失败,完全是因为缺乏新的政治习惯;换句话说,如果变法成功,新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就需要大多数人有新的政治习惯。“新的政治习惯的培养”自然必须从小范围在农村进行”⑦。如果说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梁漱溟强调乡村的重要性是合乎逻辑的话,那么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背景的严最终选择到乡村工作,则更能说明乡村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乡村建设运动的精神和意义

因此,乡村建设运动的出现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造成的,也是知识分子自觉认识到农村重要性的产物。两者的结合导致了乡村建设运动领域之广、特点之多样、时间之持久、影响之深远。我们不应该仅仅把乡村建设运动理解为被动反应的产物。用梁漱溟的话来说,乡村的救济只是乡村建设的第一个意义,乡村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新文化的创造。除了农村的消极救济,更重要的是积极创造新文化。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和把握乡村建设运动的精神和意义。

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

如果说乡村建设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汇聚成一股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那么其源头的涓涓细流则源于不同的时代,曾经流经不同的地域。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从事乡村建设的组织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建立了1000多个实验区。这些组织和机构性质不同,情况复杂。正如梁漱溟所说,“南北方的乡村活动家,都有自己的出身和背景。有的是社会组织,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构;他的思想有些是‘左’,有些是右倾,他的思想有些是这样,有些是那样。”⑨但是关心农村,决心帮助农村的,是这些团体和机构的* * *们。

出发点

各种乡村建设团体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有的是从识字开始,如颜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有人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形之根——农村和无形之根——“旧的做人原则”在近代受到重创,于是想从农村创造新文化,如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有的从推动工商职业教育入手,如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学会;有的利用政府的力量推进乡村自治,以达到政治练兵时期国民党的政治目标,如江宁自治实验县;有人感受到匪灾之痛,于是以农民自卫为出发点,如彭毓婷领导的镇平自治;还有的是从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入手的,比如金陵大学、燕京大学。但是,一旦人们从自己的出发点开始工作,就会发现农村社会的各种现象是相互关联的,没有“连锁解决”是不可能改变农村面貌的比如,有文化的农民张三发现自己和隔壁的“瞎子”李四一样穷。政治自治组织成立后,需要培养公民意识;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引进后,如果没有代表农民利益的销售渠道,很难获得增值收益;而且如果不改善医疗,其他工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诸如此类。总之,随着工作的进展,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点及面,逐渐走近。这种接近,一方面是指各大乡村建设团体所进行的工作,无论出发点是什么,然后基本上包括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医疗卫生、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当时常概括为“政、教、财、安”,即众多乡村建设派最终融合成内涵相同的乡村建设运动。另一方面是指组织上的接近。

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

7月1933、6月1934、6月10、6月1935,从事乡村建设的主要群体代表分别在山东邹平、河北定县、江苏无锡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交流经验,讨论问题。出席会议的机构从35个增加到76个和99个,出席会议的代表从60多个增加到150和170,规模宏大。会后发表了一份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调查报告。到这时,乡村建设运动已经成为一种壮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