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

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中,民间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详细介绍如何学习东北秧歌组合。欢迎阅读!

一,东北秧歌的学习模式

民间舞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单个动作到组合,从手足分解到手足协调,从单个组合到高级综合组合,从训练意义的逐步转化,可以看出学好民间舞的迫切性。东北秧歌的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东北秧歌定期授课,针对不同的训练目的进行深入学习。从“跳踢组合”的头脚协调能力的练习,到最后的技巧与表演的结合,经历了步法、呼吸、身体、头、手等等的学习。如:抱花踢腿组合、蝶泳拍击组合、饲养员组合、小步组合、其他步组合等。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任务。说到学习更高层次的组合,性能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教学中,老师经常强调动作的感觉。民族民间舞不需要做高难度的翻筋斗和旋转,但一定要有每个民族的韵味。只有感觉对了,民族舞蹈的美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东北秧歌中,综合表演组合成了最难的高水平组合。

(一)针对初学者的教学内容

东北秧歌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任何受过专业舞蹈学院熏陶的舞者,第一学期都会学习东北秧歌的组合。简单的压跟、毛巾花、身体摆姿势,锻炼了初学者的协调能力,为后期的高水平练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最初的学习组合中,还会涉及到踢腿组合的训练,分为前踢、后踢和跳踢组合。踢腿是所有动作的基础,是最常用最常见的秧歌步法,也是最难理解的。踢腿很难做好,跳舞和学秧歌也很难。看似简单的不一定容易理解,看似容易的不一定容易掌握。在学习东北秧歌的前期,老师往往从简单的教学开始,一步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和特点。除了上面提到的组合,还会涉及到蝴蝶组合、花朵组合、花朵组合等等。每个老师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组合,但东北秧歌的几种组合、音乐、学习顺序的特点基本不变。第一学期的基础训练后,难度开始加强,步法和巾花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和步法一样,踢腿不再是唯一的步法,而是加入了e步、突步、颤步等多种步法。毛巾花还会增加绕头花、折花等动作。所以在不断的学习中,舞者的协调和接受能力都在提高,经过不断的学习,能够更好的适应后面的学习内容。

(二)东北秧歌组合具有很强的综合训练意义

东北秧歌的组合学习是经过长期的基础训练课程后,在高校或社会团体中进行的综合表演组合。加入了高难度的手帕技巧,充分展现动作风格、特点等。表情和动作的感觉也是衡量一个东北秧歌舞者好坏的标准。

虽然东北秧歌组合很难学,但是经过系统的学习,把东北秧歌组合跳好也不是不可能的。舞者在了解了东北秧歌的风格和特点后,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会对东北秧歌团越来越感兴趣。

二、东北秧歌的动作风格和特点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辛辣刺激的味道,又有冷静幽默的特点。秧歌也是一种娱乐活动。大街上、公园里、广场上,经常有中老年同志在“扭秧歌”。所以人们往往把“扭”字作为秧歌的动态规律。其实,除了“扭”,“荡”,“绕”也是东北秧歌的动态规律。在东北,可以说秧歌是家喻户晓的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的表演特点和动作特点是:揶揄、谄媚、拍击、俏丽、挥舞。我们常说这是东北秧歌的“五字真言”。在东北秧歌的动作中,重击、俏丽、定浪是最常用的,而调侃、谄媚则是表演中女性特有的风格。

(一)旷、巧、稳的波澜

梆是下肢以“梆力”带动腰部运动,并延伸到上肢和手腕的步态。所以东北秧歌节奏的核心是“巧中巧,巧中捻,捻中郎”。“踩板扭腰”是秧歌的精髓。融合了乔和乔的东北秧歌,体现在步法,身体节奏,手腕灵活。稳定的波浪意味着稳定的行动。收藏就是收藏,输出就是输出,要干净整洁。波的意思是扭秧歌要活泼、优美、漂亮。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体现出“动、静、快、慢、点、线”的“稳浪”风格。如:短而脆的踢腿,快出快回,稳落慢移重心。东北秧歌的动作很好地表现了“捶胸顿足、舞动稳浪”,从头到脚的协调性都做到了极致。

(二)扭、摆、圆的动力学规律

“扭”是节奏、姿势、巾花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东北秧歌特色姿势“三弯”。动作中“扭”的灵活度应该是“一圈两动三摇”。“摆动”是以胸部为动力,左右摆动时,配合肋骨的力量带动头部,要一般,不要依附。“摆”作为基本动作在“动律结合”中开始学习。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摇摆”,你就不能很好地跳秧歌。“圈”就是用肩和胸带动上半身,肩膀交替向前或向后画圈。做圆肩动作时,身体呈8字形。所以上半身的扭、荡、圆是秧歌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挑逗和魅力

作为一种表达符号,“揶揄奉承”是东北秧歌表演的特点。有时候动作中的一点点抖肩、摇头、低头、擦毛巾、跺脚的意思是“对不起,假装生气,含蓄的讨厌”等等。而这些小动作为东北秧歌增色,体现调侃和韵味。东北秧歌,男演员叫下衣,女演员叫上衣。男演员主要是逗,女演员主要是拍马屁,也就是所谓的“男逗女”。女演员一个人跳东北秧歌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动作和表情看起来很配合男演员。东北秧歌不是一个人表演,而是一个隐藏的演员在和你合作。

东北秧歌完美呈现了东北人豪放、泼辣、热情的个性。动作体现了以浪稳、以浪美、美与美的结合的风格特征。《匡与梅》在表演中生动地表现了东北姑娘的羞涩与凶狠。上半身的特点体现在“扭、荡、圆”。因此,风格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是体现民族个性特征的主要目标。

三、东北秧歌技巧

技能有很多种,包括旋转、跳跃、翻身,以及特定的道具技能。秧歌文化中的道具种类繁多,具有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比如秧歌手帕,扇子,鼓。都是秧歌的特色道具。在东北秧歌团中,扇子的用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打扇、合扇、摇扇等。扇子和手帕有时一起使用。但东北秧歌以手帕为主要道具,所以技巧自然与手帕有关。东北秧歌的手帕技艺离不开东北二人转。秧歌的基本帕子技术有:顶转和竖转,其他复合技术是在顶转和竖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过肩、过腰、平转、大手等。像这样发展起来的手绢技术,也成为东北秧歌的常用技巧。有些技法往往是两朵花连在一起,动作看起来会更加连贯和舒服。手帕技术为组合添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片段。手帕技艺多变,灵活创新,是东北秧歌的特色和亮点。

(一)东北秧歌手帕技艺的基础

翻顶是最基本的手帕技能,是“民间”技能。有些老年人在扭秧歌的时候还会加一些顶转的动作。当然,对于专业院校的舞蹈学生来说,练习顶转是最早的学习任务。垂直旋转多起到“树立好榜样”的作用,比如在过肩中利用垂直旋转的速度和流畅度,让它看起来更漂亮。舞者的动作也会更加连贯和舒适。可以说,只要练习垂直旋转,就能学好手帕技巧。所以在手帕技术中,上翻和竖翻是基础,为后来的盖楼之类的技术打下基础。

(二)东北秧歌的复合手帕技艺

手帕在东北秧歌中变化灵活,手帕技巧让“活”得生动。在东北秧歌手绢技艺中,两朵花的连接就是活生生的代表。如颈、腰、手过肩等。连接两朵花的动作可以起到连贯舒适的作用。所以双花也成为东北秧歌中手帕组合中不可或缺的动作。除了两朵花的连接动作,投掷的技巧也是东北秧歌手帕花的特色。最经典的大手笔,直观的体现了东北女性的凶悍果断。投掷动作有很多种,如东北秧歌复合式手绢技术中的单垂直旋转投掷、地面翻滚投掷、空翻技术中的踏步投掷、云里、蛮子、侧手翻、前桥投掷等。

四、如何学好东北秧歌

(一)语言应当清晰、有表现力、规范。

老师在教动作之前,要讲出动作或组合的意义以及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并清楚说出动作的要领和特点。言传身教是民间舞教学,也可以说是形体教学的同一个特点。在民间舞教学中,教师要在语言教学和形体示范上给学生明确的指导。老师的每一个动作的讲解和示范,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示范动作的好坏和清晰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学习判断。比如东北秧歌团,同学们都知道它短脆,要求出快回快,但是如何做到短脆,出快回快呢?靠的是老师和讲解相结合的一个示范动作。学生初学时会模仿,做动作时慢慢用老师的感情要求自己,所以示范动作是学好东北秧歌的一个重点。

(2)勤于学习,掌握要领。

对于一个热爱舞蹈的学生来说,无论你学的是东北秧歌还是其他民族舞蹈,都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不懂就问,自己做不到就用身体去试。舞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你在学习老师教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试错,加入自己的感受和品味,也就是常说的“小模型”。只有这样,你才能进步,才能跳出自己的味道,才能有所突破和进步。当然,如果只是模仿老师而没有多想,那就失去了学习舞蹈的深层意义。

五、东北秧歌音乐

东北秧歌的音乐是多元化的,每个群体都有特定的音乐。有的还会载歌载舞,体现民族特色。在音乐的配合下,东北秧歌是可以跳好的。音乐的力度、刚性、魅力,自然能带动表情、呼吸、眼神、动作。说到东北秧歌的音乐,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鼓”,无论什么组合,基本都会以“鼓”结尾。“鼓”的种类很多,有三鼓、五鼓、七鼓、十二鼓等。组合中,鼓常被称为出场,上下抛毛巾,或单脚踢步走。击鼓动作有停顿,每个鼓的停顿也是每个动作的停顿。古典舞中的一些跳、转、转也包含在鼓叫动作中,加强了秧歌的表现力。所以东北秧歌的音乐形式多样,有好的音乐才能更好的学习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满汉文化的结晶,是东北人火热、淳朴、坚强的特点的体现。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传承的典范,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我们既要继承古老传统的东北秧歌,又要使它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