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锅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操作方法5临床常用拔罐方法5.1轻吸快推,卫气祛表5.2重吸快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5.3重吸慢推,驱寒嫩肌6参考资料附件:1具有拔罐功能的穴位1拼音z ǒ u gu。

2英文参考走罐【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概述走罐走罐也叫推罐【1】。拔罐疗法就是在拔罐的时候推拉罐子扩大作用面[1]。

4操作方法拔罐前,在拔罐区的皮肤或口部涂一层凡士林、羊脂等润滑油作为介质,然后用闪火法或滴酒法在选定区域的皮肤上吸出拔罐区。然后,医生用右手按住拔罐区域,用左手收紧皮肤,向上、向下或向左。在需要拔出的部位,来回推动,直到拔出的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再提起罐子。

负压以及拔罐的速度和力度要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来调整。吸完后要立即移动易拉罐,否则吸完后很难移动易拉罐;移动易拉罐时,动作要轻柔,用力要均匀、平稳、缓慢[2]。以平稳推拉罐内负压为宜。如果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容易疼痛、皮肤劳损。负压太小,吸力不足,易拉罐脱落,处理效果差[2]。

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区域,如脊柱两侧、下肢股四头肌、腰骶部、腹部、肩关节等。可用于治疗急性发热、瘫痪、麻木、风湿、肌肉萎缩等疾病[2]。

5.临床常用的拔罐法是5.1。轻轻吸气,快速推动。护气祛表邪,轻轻吸气就是用小火罐。拔罐内侧皮肤比拔罐外侧高出3 ~ 4毫米,皮肤稍有红晕,再涂上润滑剂,以每秒30厘米左右的速度进行拔罐。

此法吸附力轻,* * *力弱,主要影响皮肤的功能,所以拔罐后手术部位或全身出汗时效果最佳。皮肤是经络系统在皮肤中的分布,它保护皮肤中的气,起到防御身体和抵御外邪的作用。此术适用于皮肤,可养生益气,祛表邪。应用于外感病(主要是足太阳皮肤)时,对皮肤麻木(配合局部操作)等症有明显疗效。

5.2复吸快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再吸收是以拔火罐内的皮肤表面比拔火罐外高出8 mm以上,皮肤呈紫红色为准。然后在皮肤上涂蓖麻油,拔罐速度每秒30厘米左右。一般大、中罐用于腹部、背部,小罐用于四肢。

此法吸附性强,* * *力强,作用主要是通过皮肤、穴位影响经络气血,进而调整脏腑功能。适用于治疗某些经络和脏腑的病症。常选择背部穴位或腹部经络皮肤为主要选择。

5.3复吸慢推,冷嫩的肌肉复吸后(如上所述),皮肤涂上蓖麻油,以每秒2 ~ 3厘米的速度移动易拉罐后皮肤呈紫色。背部和腹部用大中罐,四肢用小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