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普的渗透有多危险?
虚假信息还可能误导公众,非但不能促进健康,反而可能损害健康,或者误导患者,影响治疗。这种行为破坏了社会管理秩序,应该抵制。
新《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应当明码标价,以新闻、介绍等方式做广告违反《广告法》的规定。《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也要求,互联网平台广告应当明码标价。
伪科普特征
1,大数据造假。微信上的很多文章都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很多都是作者通过搜索百度检索到的。有些是直接用的,有些会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肥胖人群,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数据,有的说有2亿人,有的只有几千万人。信息纷繁复杂,只选取对产品有利的数据。
2.修订国外研究文献。“有的直接抄袭国外研究期刊的论文,润色翻译,歪曲观点或将某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科研成果贴在自己的产品上,以证明产品的功效。反正很少有人会查原文。”沈先生说。
3.应用似是而非的医学理论。记者发现,不少“科普”文章声称从中医角度进行推广,靠的是所谓的名医坐镇。有医生表示,由于西医有适应症,有明确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中医的概念和方法相对宽泛全面,容易被“科普”利用,传播似是而非的虚假信息。
以上内容参考:众信。com-朋友圈充斥着伪科普文章。专家:误导读者,网络平台要负责,众信。com-从“伪科普”虚假医疗广告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