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什么样的?他的民俗是什么?...

当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他们的主人会穿上节日的服装。主人走到村外的路边欢迎客人。有时甚至会举行宴会。客人到了门口,主人以唱歌的形式叫门,通知女主人尊贵的客人来了,女主人用歌声开门迎客。苗家把鸡鸭当作佳肴,把鸡鸭的心和肝看得最珍贵。苗族人忌吃狗肉。苗族祠堂所在的地方不允许人坐,在家或晚上不允许人吹口哨。

踏入苗家的门槛,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这是苗家的骄傲,是丰收的象征。楼道里的木凳,苗族人称之为“大家靠”,意思是大家可以坐着休息。苗家门口挂的喇叭是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有格调的就是拜角酒。传说拜访苗家的时候,只要碰一下喇叭就会带来好运,同时还要踩在堂屋中间的木板上。这块板子叫“和平桥”,能让人感到安全和快乐。

苗族人非常好客。客人来了,会杀鸡鸭。父母或同一个家庭中最有威望的老人会给他们鸡心或鸭心。按照苗族习俗,客人不能一个人一下子吃完,必须和同座的老人一起分享,以示无私。

吃年夜饭是苗族人最神圣的时刻,全家人一定要聚在一起。此时尤其忌讳外人来访,以为过年全家不得安宁。为了让外人知道主人在吃饭,饭前要放鞭炮,然后半掩一扇门。外人看到,也不会进屋打扰主人吃饭。

苗族人虽然世代生活在偏僻的山村,但是头脑简单,非常讲究礼仪。

年轻人见长辈。年轻人见到长辈,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熟识还是初次见面,都要说话真诚,举止毕恭毕敬,面带微笑打招呼,并使用一定的恭敬词语与之匹配。如果晚辈在走路,遇到老人或长辈,一定要停下来;如果晚辈在坐,老一辈来了,要马上站起来,让他们坐下。眼睛直直的,手放下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长辈,对方比你大一二十岁,男的叫“德讷”,女的叫“德木”。对年长的人,男性称为“阿达”(爷爷)或“安能* *”、“安能果”(老人),女性称为“阿达”(奶奶)或“安能* * *”。称呼过后,晚辈可以坐下,也可以互留。

同行见同行。同龄的人见面,一定要点头。如果认识,就要用固定的称呼称呼对方;如果不认识,男性可以叫“阿郎”(大哥)或“八秋”(堂姐),女性可以叫“阿雅”(大姐)。

长辈看晚辈。长辈看到晚辈,一般都会点头。熟人之间用固定的称谓称呼对方;如果陌生人正值壮年,男性可以叫“Dena”,女性可以叫“Aya”。如果对方年纪小,男女都可以叫“德狗”(小弟弟小妹妹)。

杂项礼物当老人或长辈与年轻人或晚辈同行时,年轻人或晚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面。老少同桌吃饭,老人坐上面,成熟的坐下面。大部分人两边都能坐。老少在底楼火坑边坐下聊天时,靠近柱子的一侧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苗族现在主要生活在贵州省的东南部,广西的大庙山,海南岛和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五省的边境地区。人口739.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排名第四。

在我国的古籍记载中,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苗族先民的记载,即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的被称为“那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语族苗语支。有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种方言。1956之后,设计了拉丁字母书写方案。由于苗族和汉族长期接触,大量苗族人汉语流利,使用汉语。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飞歌、情歌、酒歌。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工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享誉海内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是以演奏芦笙为主要特色,辅以歌舞的文化活动,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好机会。

苗族人过去崇拜自然和祖先。较大的节日是“宋茜”(祭祖),每年秋天后举行一次。斗牛是苗族人喜爱的活动。斗牛活动每年在正月、端阳、火把节和中秋节举行。

苗族礼仪包括:客人来访时,会宰杀鸡鸭以示款待。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贵客,有的地方会在村前摆酒欢迎。吃鸡的时候,鸡头要给客人中年纪大的,鸡腿要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就是家里最老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场的老人。有些地方还提供“牛角酒”和“鸡冠肉”,客人一一接受,最让主人高兴。如果客人喝酒少,不爱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对吃喝不满意,就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

多彩的苗族服饰

苗族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 7月1)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 165438+10月2 6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 165438+10月11)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 165438+10月30日)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 4月1)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 9月11)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 2月11)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 12 31)

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 5月1)

四川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 165438+10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 165438+10月11)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 65438+2月1)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 165438+10月10)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 165438+10月13)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

两个苗族妇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纸。贵州丹寨县石桥铺的白纸制作工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来,当地苗族借鉴汉族的造纸技术,用当地丰富的树皮和杉木根制成白纸。造纸技术与明代宋的《天工》所记载的造纸方法基本相似,保持了中国古代生产白纸的传统。

日常饮食习惯在大部分地区,苗族一日三餐,米饭是主食。先将大米晒干(或炕上晒干),倒入炒锅去掉米糠,然后现吃,每次3-5斤重。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用电和水碾米了。苗族人在煮饭时,常往里面加入6-7倍的煮饭,待米汤煮至半熟后捞出,放入木甑中蒸熟。还有煮和蒸的玉米,小麦和小米混在一起。袋子和荞麦用石磨推成面粉或颗粒食用。多将面粉与水混合,倒入水中,蒸熟作为主食。广西和云贵交界处的苗族人称之为“面米”。四川省的苗族人吃由小麦、荞麦或玉米粉制成的面条和其他主食。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人有蒸燕麦,用原锅文火烤,然后磨成粉,油炸,作为日常主食。苗族人重视糯米,把糯米视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吃糯米时,有时先蒸熟,趁热倒入木槽中,用锤子打成泥状,再用手撕成小圆球,用木板压平,待完全冷却后浸泡在山泉水中,随时更换。可保存4-5个月,食用时可烧、烤或炸。炸粑粑是最常见的油炸食品。油炸粑粑是将糯米和少量黄豆浸泡,打成浆状,然后将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中,放入烧开的油中炸制,得金黄色。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

苗菜有很多种。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蔬菜和萝卜。大部分肉类来自家畜和家禽。四川、云南的苗族喜欢吃狗肉,有“苗族的狗是彝族的酒”之说。狗肉性热,有暖胃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除了动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调味品,在一些地区甚至有“离不开辣椒”的说法。苗族人大多擅长制作豆制品,比如用豆浆不滤渣,煮成“带渣汤”;用嫩白菜煮豆浆,再点石膏水做“菜豆腐”,是下一餐的日常菜。生活在高寒山区的苗族人,至今还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蚌类,蘸上各种“蘸”吃。四川苗族也把豆浆做成豆花招待客人。各地苗族普遍喜欢吃酸菜,酸汤是家家必备。酸汤是由米汤或豆腐水制成的,在瓦罐中发酵3-5天,然后可以用来煮肉,煮鱼和蔬菜。三伏天加些鱼、香菜、生姜,刺激食欲,帮助消化。黔东南的夏天,客人进门,主人总是先送上酸汤,再喝下去解渴。广西苗族喜欢在冬春季节用辣椒骨做酸辣汤。苗族的食物保存一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成酸味。湖南苗族人称这种腌制食物的方法为“福”。几乎每个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坛子,统称为酸坛子。猪肉腌制前,先将鲜肉切成大块,然后再层压一层肉和一层盐。三天后,将生盐溶解后浸入肉中,再将一些糯米煮熟后拌上甜烂的酒,与肉一起摩擦。最后放入一些辣椒粉等食材,将坛口密封,即可食用。用这种方法腌制的肉一般可以保存1-2年。酸坛子还可以腌制酸鱼和酸菜。此外,苗族人还用烟熏腊肉腌制各种畜禽肉。川南苗族人冬天经常杀年猪,用盐浸泡猪肉,挂在炉子上,用杨树枝或其他柴火熏制。熏干,然后取下来存放。这种熏蜡风味独特,常用于招待客人,可存放2-3年不变质。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配酒、窖藏都有一整套技术。咂酒是独特的。饮酒时,竹筒插入瓮中,饮酒者沿瓮围成一圈。长辈先喝,然后从左往右。酒汁吸完后,可冲入饮用水,直至无味。神坛一旦打开,剩下的酒,无论是浓是淡,都不会再用。逢年过节家家还酿糯米甜酒。油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品。制作时,先将油、盐、姜、茶叶一起翻炒,油冒烟后加水烧开,然后滤渣,再将茶叶倒入盛有玉米、花生、稻花香或糯米的碗中,适当加入一些葱花、蒜叶、花椒、山椒,即可饮用。湘西苗族还专门制作了一种花茶(也叫白果茶)。除了茶,酸汤也是一种常见的饮料。

苗族同胞在苗家火龙举行灯会。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舞龙运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节日、礼仪和祭祀苗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论,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和吃有关的特殊节日。如:吃鸭节、吃年货节、杀鱼节、采茶节等。除了准备酒和肉,时令食品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鸭子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鸭子宰了,和米饭一起煮,做成粥。吃年节的时候要用新米做饭,用新米酿酒,甚至蔬菜和鱼,摘下来就离开池塘;在杀鱼的节日里,女人们通常会带着食物、腊肉、香肠等餐桌,在河边等待。只要他们捉到鱼,他们就点燃篝火,在锅里煮鱼,直到他们尽情享受。苗年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苗年通常始于正月初一,持续三天、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货,除了杀猪杀羊(牛),还要准备足够的糯米酒。年夜饭丰富,讲究“七色皆有”、“五味皆有”,用最好的糯米做“年糕”。宴会并互赠礼物。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吃脏肉”,又称“鼓节”。一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在农历十月到十一月的第二天举行。届时,将杀死一只獐子,并表演芦笙舞来纪念祖先。吃饭时邀请亲朋好友聚一聚,以增进感情和家庭和睦。糯米是苗族节日和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互相赠送画有鸳鸯的糯米糕作为纪念品。举行婚礼时,主持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有龙凤和娃娃图案的糯米糕;许多地区的苗族人经常把糯米面做成饺子,这也是节日期间的一种食物。无论婚礼还是葬礼,酒菜、酸肉、酸鱼都必须准备,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苗族人在欢迎贵宾时,习惯先请客人喝羊角酒。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要干杯。苗族节日

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汤、辣椒骨、苗乡桂凤汤、棉花菜饼、虫茶、花茶、鲶鱼、鱼泥(也吃酸汤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