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黄河问题?
造床水流消失,河流“变瘦”
黄河内蒙古段,位于黄河中上游,全长890多公里,占黄河中上游总长度的五分之一。千百年来,黄河以其母亲乳汁般的河水,孕育了草原煤城乌海、草原钢城包头、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流传着“黄河有害而只富”的美誉。
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天然来水量减少,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导致黄河洪峰变平,造床流量消失,河道“瘦身”。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下降到450亿立方米,减少了654.38+03亿立方米。
此外,黄河上游修建了大量水库和坝塘,对黄河径流规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降水量不变的前提下,径流量有所减少。特别是龙羊峡、刘家峡水库建成蓄水后,上游来水量明显减少。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防汛办主任张三红说,目前,内蒙古河道宽度已从十几年前的平均1.500米收缩到500米左右。过去黄河河道可以以每秒3000立方米到4000立方米的流量通过洪水。现在,当洪水达到每秒700立方米时,它就会离开河道,去海滩。
泥沙淤积加重,河水变“稠”
黄河是一条含沙量很大的河流。过去,这些沉积物主要依靠汛期大流量洪水来实现冲淤平衡。黄河委防汛办副主任王振宇说,1986之前,黄河内蒙古段处于冲淤平衡状态,洪水一来就把沙子冲走。现在汛期上游基流减少,大洪水变成了小洪水,中洪水没了,拉平了洪峰,河流没有那么大的挟沙能力,导致泥沙淤积增加。
记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区舀起一杯水。一个小时后,沉积的沉淀物是半杯。当地防汛办的人告诉记者,十几年前,一杯黄河水中的泥沙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内蒙古水文局站张武忠说:“每年有1.286、5438+0.400多吨泥沙进入内蒙古黄河,这些泥沙主要来自南岸的十大孔。据监测,前十孔的沉积物全部沉积在内蒙古中游。”
十大孔堆是指分布在黄河内蒙古段鄂尔多斯高原的十大季节性山洪。资料显示,近30年来,仅中西部靠着柳沟的十个大洞形成的沙坝就7次阻断了黄河干流。由于黄河内蒙古段泥沙淤积加剧,河道堵塞,水利枢纽调蓄能力降低,调水调沙能力丧失。内蒙古黄河水利工程局局长王继军告诉记者:“黄河三盛公共水利工程原设计库容约4亿立方米,现在已经淤积死了一大半,只剩下1.4亿立方米左右。”
黄河上游有“二级悬河”的趋势。
随着泥沙淤积的加剧,黄河内蒙古段河床迅速抬高,短短十几年就形成了“地上悬河”。据黄河沿线水文站监测,近十年来,内蒙古平均海拔达到3厘米左右,局部河段达到2米以上。
提到今天的黄河,家住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市防汛办副主任王忧心忡忡:“现在黄河的河床已经‘悬’在我家房顶上了。说“黄河之水如何移天”有点玄乎,但说“黄河之水房逆流而上”也不为过。如果这个大堤垮了,你站在楼顶都躲不了。”
有黄委会专家指出,由于黄河内蒙古段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黄河部分河段有发展成“二级悬河”的趋势。所谓“二级悬河”,就是“河道高于滩,滩高于背河底”的河型。即使发生中小洪水,主航道也难以容纳,必然引起重大河势变化,容易出现横河、斜河,增加决口风险。
专家认为,黄河内蒙古段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治理“地上悬河”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水调沙。但是,如果要实现整个黄河的调水调沙,还面临很多问题。除了水资源和发电矛盾的问题,宁夏和内蒙古对农业用水的需求也很大。如果用黄河水冲刷河道,可能会减少农业用水量。此外,黄河至少需要修建7个水利枢纽对干流进行调水调沙,但现在黄河只有4个,还需要再修建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