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什么幸福?
白居易被封为“聚义”。他首先把自己的名字和《周易凝聚》联系起来。《易经·凝聚》:“是君子以安之,《易经》序也;那些玩得开心的人,有很好的演讲。所以君子活则观其象,戏其言,动则观其变,戏其业。这是来自天堂的祝福,这并不坏。”他把自己的名字解释为“居安者,变之序也”,后面还有“乐”、“天”等词,也有“乐天知命,故曰不忧”的说法,所以选择了“乐天”二字。
轮廓
白居易(772 ~ 846),汉族,字乐天,被封为香山居士、醉隐先生。晚年谥号少府出身的官宦太子,人称白府、白文公。75岁时。著有《白长青集》七十一卷。白居易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实,被誉为“诗圣”、“诗王”。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流传至今的有白的《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炭人》、《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白元(白居易之墓)位于洛阳南部的琵琶峰。
角色的生活
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济世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是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的秀才。历任省校书记、省校书记、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他留下来收拾残局,写了大量的讽刺诗,有《秦中吟名篇十首》、《新乐府诗五十首》,令达官贵人咬牙切齿,悲痛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精神失常在长安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白居易回老家守孝三年,办完丧事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当大夫左赞善。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四十四岁时,宰相吴和钦差大臣钟诚裴度遇刺身亡,吴当场死亡,裴度身负重伤。对于这么大的事件,当时当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都保持冷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很生气,为了法纪,他敦促当局严令缉拿凶手。但掌权者非但不称赞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的官员,在谏臣面前谈论国事是擅闯的行为。他还说他妈妈在看花的时候掉进井里死了。他写了关于花和井的诗,伤害了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大夫左赞善陪太子读书,应该驱逐出北京。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实他得罪的原因就是那些讽喻诗。
宦降江州,对白居易打击很大。他说自己是“消除了表面上的烦恼和快乐,消除了胸中的是非”,他早期的佛道思想也随之成长。三年后,升任中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在长安猝死,唐穆宗继位。穆宗爱才,召回长安,先后做了外交大臣、大夫、博士、国学。但当时朝鲜一片混乱,大臣争权夺利,内斗不断;穆宗在政治上懒惰,不听劝告。于是催放,长庆二年任命穆宗为杭州刺史,杭州期满后任命苏州刺史。晚年被太子客分为东都。七十岁的官员。相比前期,他消极了很多,但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他此时的一些诗作,仍然流露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他依然勤于政事,做了很多好事,比如疏通了李泌开凿的六口井,解决了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起长堤蓄水灌溉田地,并写下了通俗易懂的《钱塘江石头记》,刻在石头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排水。他以为只要堤防如法,就不会遭受旱灾。这就是著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他的父亲白和他的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非常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一名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嗜酒如命。张文倩在《苕溪鱼藏从化》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寒,不能经常饮酒。和他一起喝酒的都是捡柴火、抓鱼、种地的农民,地点也在树林和田地里。白居易在家酿酒,每次饮酒必有丝竹相伴,妓女伺候。和他一起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人,比如裴度,刘禹锡。
67岁时,他写了一本醉音先生的传记。这个醉酒的尹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记中说,有一个人叫醉音先生,不知道他的名字、家乡和官职,只知道他做了三十年官,退休到了洛杉矶。他住在池塘,竹竿,树,亭子,浮桥等等。他喜欢喝酒,朗诵诗歌,弹钢琴,和酒鬼,诗歌空间社,钢琴爱好者一起玩。事实也是如此。白居易一直漫游在洛阳内外的寺庙、山岗、春石。
每当天公作美,或下雪,他就邀请客人到他家,先刷坛子,再开诗,再捧绢竹。于是一边喝酒,一边背诗,弹钢琴。有一个男孩在玩“穿着礼服和羽毛”和一个小妓女唱“杨柳枝”,这是一种很大的乐趣。直到大家都喝醉了才停下来。白居易有时心血来潮去野外玩,在车上放一架钢琴和一个枕头,在车两边的竹竿上挂两个酒壶,抱着钢琴喝酒,高高兴兴地回来。
据《可怜的纪悠》记载,白居易有一个池塘,他可以在那里划船。他招待客人,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挂一百多个空袋,里面装着酒和佳肴,随船同行。当他想吃或喝的时候,他把它们拉起来,当他吃完或喝完时,他又拉起一个,直到他吃完或喝完。
这样看来,肯定和陶渊明的困境不同。
方绍《翟波辨》卷上说:白乐天写的二千八百首诗中,有八百首是醉的。这个数字不小。
他喝酒的时候,有时候一个人喝。比如他在苏州做刺史的时候,公务繁忙,用酒罢免他。他喝了一天酒来缓解他九天的辛苦。他说:别小看一天的醉酒,那是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你没有九天的疲劳,你怎么能治好国家的人民?一天不醉,如何娱乐身心?他用酒来结合工作和休息。
更多的是和朋友喝酒。他在《与李十一醉记元九》诗中说;花时醉断春愁,醉时折枝作酒。《致元稹》诗中说:花游鞍马,雪中一杯酒。在《饮酒饮酒与梦及约后期》诗中,他说;* * *放一桶一万,三年看七十。在《给我的朋友刘的一个建议》一诗中,他说:旧瓶中有一线绿,静炉中有一丝红。随着黄昏,雪即将来临,来杯酒怎么样?等等,等等。
鲁镇,河南伊宁人,在石头上刻了醉阴先生的传记,立在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各地游客都知道白居易一生嗜酒如命,所以都来扫墓敬酒作为纪念。墓前宽阔的土地经常潮湿,从不干燥。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和创作,突出强调通俗性和现实主义,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九书·同元》中,他明确地说:“仆从旨在助二者,其为独立。永远服务的是道,发明的是诗。称之为讽刺诗,也是志在助人;叫闲适诗,也不错。”由此可见,在白居易的讽刺、闲适、感伤、杂律四种诗中,前两种诗最受重视,因为它们体现了他的“为民服务,时时向善”。他的诗歌思想主要建立在早期讽刺诗的基础上。
早在元初,白居易就表现出一种强调现实主义、通俗性和讽刺性的倾向:“今褒今贬若无考证,惩劝之道有所欠缺;如果《美人刺》这首诗不考政治,那补考的意义就废了。.....赐辞赋并以谏、讽之者,虽质野也。“诗歌的作用是惩恶劝善,弥补时政。诗歌的手段是褒贬,是训诫和讽刺,所以他主张:“设官集诗,开讽道,察其得失,通其情怀。”(《诗六十九》)他反对单纯追求“高宫律动”和没有内容的“奇笔”,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弄花”的华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写诗的标准是:“其言之质与径,欲见者易辨;“他的话直截了当,对想听的人深加训诫;它的事是有核的、真实的,所以采用它的人可以传信;它的身体很光滑,可以在音乐歌曲中播放。”这里的“质与径”、“直与切”、“芯与实”、“顺与顺”分别强调语言要朴实通俗,论述要直白外露,文笔要绝对虚假纯粹,形式要流畅通顺,具有歌谣的色彩。换句话说,诗歌必须真实可信,通俗易懂,易于传唱,才能被认为是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的上述要求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弥补时政。于是他接着说:“总之,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不是为文。”(《新乐府序》)在《九书同元》中,他回顾了自己早期的创作情况,说:“自来朝后,年纪渐长,读的东西也多了。每次和别人说话,他都多问时事;每读史,多求真与道,方知文章写在时,歌诗写在物。”做给时间看,第一件事就是做给国王看。他还说:“惟伤民病,不知何时避”(关于唐曲的两首痛诗之二),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刺诗,但总的方向是“惟歌使人病,望帝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在天庭听到了民情,皇帝开门,达到了民情,政治才会趋于平静。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加强。与之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部作品虽然也是用叙事和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不能再把事件简单化,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架构整篇文章,比如作者即将接手的戏剧性的马嵬事件,但在最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氛围的渲染上,却泼墨如雨,以求自得其乐,尽管《琵琶行》就是这样的故事。此外,这两部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营造恰当的氛围,用精选的意象烘托诗歌的意境。如《长恨歌》中的“他从临时的宫殿里凝视着荒凉的月亮,他听到了晚雨中的钟声,在他的胸前切割”;琵琶中的“枫叶和成熟的灯心草在秋天沙沙作响”和“当河流神秘地向圆月扩展时”;或将惨淡的月光,夜雨的淅沥声和断肠的钟声结合成一个迷人的场景;或用沙沙的枫叶,鲜花和无边的河流和月亮构成一幅悲伤和孤独的画面,揭示了悲伤,悲伤和孤独。
闲适诗和讽刺诗是白居易特别关注的两类诗歌。两者都有写实、低俗、勤俭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大相径庭。讽刺诗以“扶二者”为宗旨,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多写豪情激奋;闲适诗的本意是“独享”,“知足和谐,发挥性情”(玉元九书),从而表现出一种淡泊、平和、闲适的心境。
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朴实的语言风格和淡泊闲适的心境屡被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隐退政治、安于太平的“闲适”思想,以及重归佛门、效法陶渊明的态度,因为更符合后世文人的心理,所以影响深远。比如,白居易有“争两螺角,你得一毛钱一打”(《让我们喝七曲》第七首)、“螺角上争什么,我就在石头的火光里送这具尸体”(《喝五曲》第二首)、“以后我就知道螺角怎么了”(吴增《能变我饮食》第八卷)。也就是说,在宋人所给名称的基础上,“醉鬼、学究、东坡之名,皆出自白乐天之诗”(龚义正《芥子隐注》)。宋代诗人周必达指出:“本朝忠臣苏文忠,不太注重许可,只爱乐天,屡次作诗。盖奇的文章都是关于文字的,但是忠厚大度,口无遮拦,文字饱满,与人有情,对事无动于衷,大致差不多。住在黄州,第一个名字叫东坡,想必是从乐天中州开始的。”(《二老堂诗集》)这些都显示了白居易及其诗歌的影响轨迹。
关原是徐州名妓,后被徐州守将张承收为妾。白居易游历徐州,张承设宴款待。席间,关的宠妃也表演了歌舞。白居易非常欣赏关的才华,写了一首诗“醉娇不能胜,风吹牡丹花。”两年后,张承病死,嫔妃分居。只有关对念念不忘,搬到老房子燕子楼,过着隐居的生活。
一晃,十年过去了。白居易听说了关的贞操,心想她既然坚持了这么久,为什么不干脆殉道而死,留下贞节女子的名声,做一个千古佳话呢?关看到这首诗,立刻泪流满面。她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怕别人误会张承的自私,让自己的爱妾殉难,有辱张承的名声。所以白居易这些年拖拖拉拉,苟且偷生,白居易却用诗歌让她殉道。她怎么能不难过不生气呢?关是一个正直的人,十天后绝食而死。一个出身风尘的女人,不能要求她忠诚贞洁。即使好女人对亡夫贞洁,也只是个人选择,还是要看夫妻感情。
如此痴情于义的关,只能说是张承的福气,遇到了一个贤惠善良的女人。注意关把留了十年,而不是摆拍成名多年。
过了十年悲惨的生活不是更难受死了吗?而一向很有同情心的白居易,不仅不同情她的处境,还硬逼着她,认为她应该自杀殉情,用粗暴的大男子主义为她指出了一条绝路。翻译成口语,就是:“你怎么不去死!?"
下葬有多不人道,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争论,殉情完全看个人意愿。如果你死了,我一个人活不下去,我们就一起走。但白居易作为一个旁观者,有什么资格去指手画脚?
吃人的礼教终于把关生吞活剥了。临死前,她念了一句话,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汗流浃背的青泥——如果你是小孩子,你怎么知道我是纯洁干净的?
她用高贵的死亡回报了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听到死讯也大为后悔。若干年后,他隐退到洛阳香山,知道时日无多,就辞退了石基范素和萧满(其实这是白的第二次失误,两个妃子本来就倒霉,却被老白扫地出门,老白似乎从来没想过她们其实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不想让她们重演关的悲剧。
白居易享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死后,唐玄宗写了一首诗悼念他,说:“谁教明路作诗六十年,作玉连珠?”浮云不出名好住,自然是幸福的。男生演绎《长恨歌》,胡二会唱《琵琶行》。文章充斥着人们的耳朵“有一段时间,我悲伤地想念你。”
他出身于一个“士敦儒”的中小官僚家庭。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自11岁起,因战乱流离失所五六年。我十几岁的时候努力学习。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获优科。两个人订婚了。日后,白元在诗歌方面也同样出名。十九年春,授省校书记。元和元年(806年),革除校书郎,撰《策林》75篇,被授予“知才知体、功用两科”的称号。拍《看割麦》《长恨歌》。元和二年返朝,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沈李一起发起新乐府运动。五年,京兆郡人曹参军。此时还是翰林学士,起草书信,参与国事。他可以坦率地谈论事情而不害怕权贵。元和六年,因母丧在家,满役,被送回北京任职。十年,因率先抓获杀害吴的凶手,被贬为司马江州(今江西九江)。次年,我写了《琵琶行》。他开始“隐居做官”,在庐山建草堂。他的思想从“济世”转向“独善其身”,出现了越来越多闲适感伤的诗歌。元和十三年,改中州刺史,十五年回京,迁中书舍人。由于朝中亲信世仇,于长卿于第二年(822年)请求对外释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由秘书监,次年调任刑部侍郎,定居洛阳四年。后来又担任太子、河南尹、少府太子的座上宾。会昌二年(842),随刑部尚书入仕。在洛阳,他以诗、酒、禅、琴、山水自娱,经常与被称为的刘禹锡合唱。会昌四年,出资在龙门挖了八块石滩,造福船民。享年75岁,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他写了墓志铭。
《扬州第一宴赏乐天》是唐代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唐敬宗鲍莉二年(826),刘禹锡罢课回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一首诗作为礼物:“给我拿杯酒来喝,跟你把筷子打。虽然你的诗歌是一流的,可以称得上是全国冠军,但这注定你拿不到头也没有办法。抬头人的眼睛都荣体面,但你长期呆孤独,充分官员有自己满意的位置,但你是空的时间。我也知道关节的名字是折叠的,23年来折叠的太多了。”刘禹锡写了《扬州第一会赏乐天》来奖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