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后小班“卫生用餐”的思考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做好幼儿的身心保健工作。”我发现小班的孩子没有吃饭前洗手的习惯,即使老师及时提醒,他们也不会用正确的洗手方法。为了培养吃饭前洗手的习惯,我根据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饭前洗手可能会减少肚子疼,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2、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饭前能自觉洗手。

3.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孩子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明白吃饭前洗手的重要性。

2.正确的洗手方法

要准备的活动

1,儿歌《洗手歌》

2、一块小肥皂,一块小毛巾,一个小脸盆。

活动过程

1,老师动情地讲述“小明生病了”的故事,并将其导入活动中。

老师:小明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杨:这样不好。他不注意卫生,所以肚子疼。

总结:如果我们吃饭前不洗手,细菌可能会被我们夹着食物的小手带到嘴里,我们的胃可能会因为细菌感染而受到伤害。所以,我们孩子一定不要学小明,要做一个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2.及时提问,让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老师:吃饭的时候怎么才能避免胃痛?

杨:洗手。

总结:孩子们是对的。如果我们洗手,我们可以杀死手上的细菌,我们也可以洗我们的食物,这样细菌就不能在我们的胃里定居。

3.老师示范了洗手的正确方法。

老师在读儿歌《洗手之歌》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去洗手。小肥皂,搓搓手;自来水,洗手;擦擦手,小毛巾。干净的手,让我们拍手”,同时为孩子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

4、孩子跟着老师一边读儿歌一边洗手。

5、孩子手拿小脸盆,带上小毛巾和肥皂练习洗手,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总结:小朋友,只要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在吃饭前把小手洗干净,细菌就会远离我们,不至于像小明一样肚子疼。

6、饭前,老师指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洗手。让孩子去想吧。除了吃饭前洗手,他们还应该在什么时候洗手?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故事启蒙、亲身体验等教学活动。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吃饭前洗手的重要性,还学会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初步具备了吃饭前洗手的意识。小班的孩子年纪小,忘得快。我告诉家长要加强和监督孩子的习惯。我觉得如果能用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讲述吃饭前不洗手的坏处,并用视频动画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孩子可能会记得更清楚。